分享

老子《道德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刘桂宽书馆 2017-04-14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

是以方而不割,廉而不刺,直而不绁,光而不耀。

老子《道德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 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呢还是幸福呢?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正忽然转变为邪的,善忽然转变为恶的,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了。灾祸里很可能蕴藏福气,福气里有可能产生灾祸。好事坏事没有绝对,倒霉的时候很可能是取得成就的好机会,而幸福的时候则要注意不要让灾祸找上门。谁知道哪一端是对的?它没有一定的常规,正忽然转变为邪的,善忽然转变为恶的,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了。福祸相依都是表面现象,不能被动接受,秘密就在“道”里。因此,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廉洁清白但是不会因为自己的高洁伤人,做人正直但是不会束缚别人,有光芒但是不会耀眼。

  2. 大家都知道“塞翁失马”的故事,由失马而得马,是由祸得福;由得马而子残,是由福得祸;由子残而得父子相保,又是由祸得福。可见,福和祸是相互倚靠的,而且也是很难看明白究竟是福是祸的。所以老子才说:“孰知其极?其无正!”——谁又能知道它的根源呢?它是没有定规、没有成法的!关于祸和福的转化关系,我国古代有很多的论述:《孟子》上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菜根潭》上说:“天欲福人,先以微祸儆之;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等等。当然,他们更多的是从灾难磨练人的角度说的,而真正的福祸转化之机,并没有提及。事实上真正的祸福转化之机,是在心而不在外的,心善则种福,心恶则种祸;而眼前一时一事的祸福,是由现世乃至久远的轮回里自己所造的善恶因缘来决定的。因此,对于祸福的根源,既没有彻底看清的可能,也没有彻底看清的必要。

  3.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正”就是“常”;“奇”就是“变”。《易经》里说的是变化的道理和契机,看重的是变卦和变爻,但是分析、细论变卦、变爻的道理和方法却还是“常”理和“常”法。“奇”是以“正”为基础的,没有“正”的基础单纯地论“奇”是没有意义的。“正”和“奇”是常态与变态的关系,本来就是一对矛盾。是矛盾就会互相转化,因此,“正”在一定情况下是会变为“奇”的,而且那个情况下“奇”一定已经变成了“正”。当变态成为了“正”,那么常态当然只能成为“奇”了。“善”和“妖”的关系也是一样。有个成语叫“妖言惑众”,就是用似是而非的话来迷惑大家。因此,“妖”就是伪善。当“妖”被公认为是“善”的时候,真正的“善”也就成了“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颠倒呢?因为“人之迷也,其日固久。”——人类的沉迷,早就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了。“正”和“奇”、“善”和“妖”到底怎么区分?关键是要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以对所有人最广大的时空范围内有着最大利益的事情就是“正”和“善”,反之,就是“奇”和“妖”。为什么要“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因为治国是“正道”;用兵是不得已的“奇道”。但是没有道德修行的一般人哪里能看得清这个标准呢?所以当然会不断地沉迷于物欲,随着种种潮流、舆论而起伏动荡地陷入迷惑了。

  4.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刺,直而不绁,光而不耀。”“方”就是有原则,“廉”就是坚守正道,“直”就是坦直,“光”就是普照。后面那四个的意思都是不要过头的意思。“圣人”是道德修养高深的理想统治者,是“道德”在人间的代表和化身。“方”、“廉”、“直”、“光”是“道德”的具体形象;但是“圣人”为了方便对所有百姓进行“德化”,又不能一开始就无差别地对所有人提出太高的要求,那会适得其反。温厚淳和、春风化雨的教化才能深入人心,可以通过适当努力就能达到的目标才能让所有人有信心去做。良好的目的一定要配合适当的方法才能取得完美的效果。对于有道的人来说,应该是无视祸福的,应该是“但尽人事,各凭天命”的,应该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应该是“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罔”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