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言是怎么来的?就是我们所说的话,从什么时间开始的,难道远古的人本身就会说话?(探索猫的回答,1赞)...

 海枯石烂海枯 2017-04-14

语言是一种人类意识工具化的结果。意识进化史,就是人类认知史,即巫术、宗教、哲学、科学的由来。

语言,包括单个单词,也包括由单词和其他词汇组成的逻辑体系。单词可以认为是一种意识固定化,即观念的形成。这样分析语言本身,也包含了意识的从模糊化、随机化到固定化、系统化,再到意识工具化。

大猩猩可以用行为(如挥手、大叫等)表达其固定化意识,这些都是非常原始的意识固定化,人和动物的关键区别就在于能否实现意识的工具化。

人类主流认知体系是人类意识从模糊化、随机化(原始经验)到固定化、系统化(宗教、哲学),再到意识工具化(近现代科学)的过程。与作为人的个体从诞生、成长的意识进化走的是同样的过程。而科学理论的诞生,也是同样的从灵感突现到观念系统化,再到工具化过程。如下图,经验在主流认知所占比例的演化曲线:

可以说,人类主流认知体系是人类意识从模糊化、随机化(原始经验时期)到固定化、系统化(宗教、哲学),再到意识工具化(近现代科学)的过程。人类意识进化史,也就是人类认知进化史,即巫术、宗教、哲学、科学只不过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意识进化的不同阶段性产物。

特别指出的是,意识的随机性模糊性到固定化系统化,再到工具化,后面的都需要有前面的作为基础。如近现代科学理论,是意识工具化的结果,但是建立科学理论,需要建立科学概念,而概念就是意识固定化系统化的结果,也就是“观念”。再例如建立哲学观,需要有前面的意识随机性和模糊性的基础,也就是需要原始经验和意识的灵感突现,没有生成的随机性意识也就是没有意识的固定和系统化。更进一步,而意识的随机性模糊性,则需要原始经验的刺激。整个人类认知进化史是这样,而任意一个观念的形成也是这样。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看当今科学理论,就会清晰很多。如对时间-空间概念的理解,对温度概念的理解。这些科学概念最早源于人们早期生产生活,也就是源于经验上的,那时这些概念都并不是“概念”,而仅仅是模糊的意识。

有人对猫进行过测试,发现猫咪并无时间概念,或者说并无精确的时间概念,他们只能每天感应到太阳的光或者其他外界刺激产生的猫的“经验”去固定一个喂食点等待有人放置猫粮。所有动物和人类的经验都是应激性的结果,传播方式从肌体内的基因遗传到机体外的肢体语言符号模式。

从早期人类的模糊意识到意识的固定化,时间-空间等概念产生了,这时的时间-空间概念仅仅是生产生活中使用,而到后来对时间-空间概念进行了系统化,有了宗教观、哲学观,成为宗教概念、哲学概念。再到后来人类意识的进化进入到工具化阶段,时间-空间概念升级为初级科学概念,即牛顿时空观,概念应用于牛顿理论中,为牛顿的系列定律作为基本建筑基础,牛顿系列定律是经验的认知,无论从文字描述还是数学公式的描述,这些描述的基础都是“观念”的产物,而描述本身是经验的描述。再到现代的相对论时空观,时间-空间概念本质仍然没变,本质还是“观念”。用这种观念结果作为其理论的基础来建筑理论大厦,相对论的原经验到推导出来的数学公式,都是经验的描述。

使用意识的进化三部曲阶段性的各种产物,就会明白今天科学中的各种困惑。

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就是人的意识工具化,不是会使用实物性工具。今天看到今日头条中一个问答“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就写了这篇文章。

有一些动物也会制作和使用工具,不仅仅是使用自然中已经存在的物体当工具,而是会制作工具。科学家们发现生活在巴西东北部卡皮瓦拉山国家公园的僧帽猴居然也能制作石器。考古学家Tomos Proffitt在检查他同事Michael Haslam拿给他的一些石器时发现,有些石英块异常锐利,很像200-30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东部的古人类制造出来的工具,但是,Haslam却坚称这些石器都是生活在巴西的一群僧帽猴制作出来的。研究人员仔细检查了这些僧帽猴制作的石片,结果发现,这些石片已经达到了人造工具的标准。由Proffitt和Haslam带领的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团队将他们的发现以及研就成果发表在Nature自然杂志上。

当然也有可能这些僧帽猴只是为了舔食打碎石块里的矿物质,但这些打碎的石块却已经达到了人造工具的标准,或许这些猴子也会使用这些自己制作的工具。动物学家早就知道,这些僧帽猴会用石头做很多事情,比如砸开坚果、挖掘根茎,以吸引潜在配偶的注意。其他非人类灵长动物,比如西非大猩猩等,也会在野外把石头当作工具使用。动物使用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体当工具的例子太多了,如大猩猩拿树枝掏白蚁窝,还会拿木棍打手臂够不着的香蕉等等。

意识,有一些动物也有,但是模糊化的、随机化的。如大猩猩在镜子面前的各种表现可以看出大猩猩具有了意识。如果大猩猩具有意识,那么早期的远古类人猿肯定也具有意识。但是人的不同在于将模糊的意识清晰化,将随机的意识固定化,固定化的意识就是“观念”。无论早期的智人还是今天的科学研究,都是一个由意识随机、模糊到固定、系统化的过程。意识系统化、固定化的结果就是意识的工具化。

科学研究的过程,其实也往往是意识从模糊随机到固定系统的工具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如同早期人类整体意识工具化的过程。最后得出的科学理论,就是一种新的意识工具,不同于数学、文字等思维工具,科学理论是一种经验认知工具,科学本质上是一种经验类认知。科学理论和科学概念是不同的。

爱因斯坦于1922年于12月14日在日本做了题为“我是如何发现相对论的”演讲。在演讲中,他说萌发相对论想法是大约在17年前,具体究竟从哪里开始说不太准确,当有这种想法时,还没有怀疑以太的存在。还在读书时期逐渐了解到迈克尔孙-莫雷实验的奇特结果,通过思考得到如果认为迈克尔孙的实验结果是一个事实,那么认为地球相对以太运动就是错误的。又过了很长时间,后来有一天,一个晴朗的日子,与在伯尔尼的朋友麦克尔·比索讨论,忽然领悟到了问题症结所在,时间与信号速度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利用这一新观念,第一次彻底解决了这个难题,在5周内狭义相对论理论就全部建成了。这一新理论也完全符合马赫原理,另外也可以说广义相对论是马赫思想的体现,但是对于狭义相对论却不同,马赫思想仅只隐含在狭义相对论之中。

意识工具化以后,人类可以利用这些工具对未知的或者已知的现实经验进行意识上的加工和描述,并且通过工具记录存储和传播。文字和数学都是意识工具化的结果。这个我之前在《智慧载体的应激和意识谈经验与观念,看数学如何成为一种可怕真理》文章中已有论述。

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就是能够将模糊的随机的意识固定化系统化,进而工具化。意识固定也就是观念的形成,形成抽象的概念,并且用工具的形式固定下来,如文字、数学概念等等。这就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文字、数学,本质是一种思维工具,工具本身可以有先进也可以有落后,可以被人用对也可以被人用错。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意识工具化,而不是会制作和使用工具。或者也可以说,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智慧的传播方式不同,即具有自升级功能的意识工具化。

我之前阐述过,广义的智慧信息,就是加载在智慧载体上的具有驱使相关系统熵减能力的信息。宇宙智慧有三大类,即基因传播的信息、非基因传播的信息、基因和非基因自由切换组合的信息。智慧载体具有稳定性和应激性,同时还具备智慧信息的传播(基因遗传和非基因的认知传播)和自升级能力(进化能力)。人的智慧不仅包括基因遗传模式,更主要呈现的是非基因传播模式,即人类认知以意识工具化进行智慧信息的传播。

在非基因智慧信息传播模式中,大猩猩也可以模仿同类动作拿树枝掏白蚁窝,也可以发出叫声传达信息,但是大猩猩却没有意识的工具化。人类意识的系统化、工具化是独有的,在没有文字的时期,人类可以用语言进行信息的传播,更关键是人类意识工具化是自升级模式,是自我进化的。大猩猩在人类通过各种刺激后可以学会近百个单词,但是这近百个单词是外界刺激的作用下产生,而不是群体意识的自升级工具化,这不是工具化。如同人工智能,如果不到某个临界点实现具有自我智能的进化,就不能说具有智慧,今天的电脑也可以加载很多信息但都不能称之为具备智慧特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