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脉象概略类析

 无形的镜子 2017-04-15

(洪)大脉

   大脉与洪脉相类似,任应秋云:“古无洪脉,以大赅之,后渐以脉体大者为大脉,脉势大且数者为洪脉”。在《伤寒论》中洪脉主要指热邪亢盛。原文 25 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26 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


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86 条“伤寒三日,阳明脉大”。365 条“下利……脉大者,为未止”。以上四条皆为热邪盛的洪大脉。

浮脉

   浮脉为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有余,主表证,也主虚证和里热证。
在《伤寒论》中单浮脉主表证、虚证、热证,相兼脉中也可见到里寒证如 201 条的“阳明病……但浮者,必盗汗出”。151 条的“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还可见真寒假热证如 225 条的“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同时浮脉也主正气来复、病情向愈,如《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云:“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平脉法》篇又云:“假令病人之腹内卒痛,病人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有里痛者脉当沉而细,今脉浮大,故知愈也。”

单浮脉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6)“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37)“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45)“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51)
   “太阳病,发汗后……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115)“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116)“太阳病,下之……脉浮者,必结胸。”(14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170)
以上条文均为太阳经表证而出现的浮脉。《难经》曰:“浮,脉在肉上行也。”滑寿曰:“脉在肉上行,主表也。”太阳经表证的症状为,脉浮、头痛、项强、恶寒、有汗或无汗等,根据症状判断病机,然后用药治之,37 条和 51 条是很好的说明。 &$#$~~@%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227)“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
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232)“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235)
227 条脉浮发热而无恶寒,可知病不在表,此脉浮表示里有热,邪热伤津耗液,故见口干鼻燥。232 和 235 条为病邪已经传入阳明但表证仍存在的浮脉。 ~@%~~@%$#~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伤寒差已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394)“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29)“阳明病……但浮者,必盗汗出。”(201)
    29 条和 201 条为阳气虚之浮脉。276 条属太阴病兼表证,太阴病本应以脉弱为主,此处脉浮而不弱,更无自利,腹满痛等证,说明应以表证为主。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4)“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223) )*^&!$
     以上两条为有热证之浮脉。154 条,关脉以侯中焦,浮主阳热在上,因邪热结于中焦,故关脉浮。成无己云:“脉浮发热者,上焦热也,渴欲饮水者,中焦热也,小便不利者,邪客下焦,津液不得下通也。

浮紧脉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6)“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38)“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46)“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47)“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50)“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55)
     寒主收引,寒邪在表,损伤经脉,则成拘急紧张之状,故脉见浮紧。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201)“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151)
     阳明病见浮紧脉,为阳明热盛腑实已成之侯,浮为热盛,阳明热盛,气血充盈于体表故脉浮,紧为邪实,肠胃有结聚。151 条为里寒证见到浮紧脉。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221)“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108)“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189) $%-!*~~#~@%
      以上三条为热盛于里之象。221 条的脉浮应指脉位而言。108 条的浮紧脉应属弦脉,仲景在《辨脉法》云:“脉浮而紧名曰弦也。”189 条为太阳表证未解之浮紧脉。

浮缓脉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39)“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187)“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278)
     浮缓脉表证、里证均可出现。39 条的大青龙汤证是表邪出现的浮紧脉。
浮数脉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49)“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52)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57)
    三条浮数脉均属表证。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363)
这是里热证而出现的浮数脉。 医管家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2)“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
虽脉浮数者,可下之。”(257)
    此两条乃为邪已入里,而表证尚未全解的浮数脉。

浮弱脉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1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42)
    12 条的“阳浮阴弱”有两层含义。一指脉象的浮缓,轻按明显,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一指病机,阳浮代表卫阳浮盛,阴弱代表营阴不能内守,即卫强营弱之意。同样,42 条的脉浮弱也是卫强营弱之意。 #@!!

浮细脉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37)
    脉浮细,是邪气已退,正衰待复之脉。

浮大脉
   “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30)“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132)“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268)


30 条出现“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究其原因,患者寸口脉浮大,浮为风邪,故生微热,大为正虚,阴阳俱虚,则两胫部拘挛。132 条的浮大脉应有两个含义,一是浮大有力,当是表邪未解,热结未实,二是脉浮大无力,此非一般表证脉浮,而是正气虚病情危重。故浮大脉不可攻下。268 条,浮为太阳之脉,大为阳明之脉,故脉浮大者是太阳与阳明合病之脉。

浮动数脉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134)
浮脉主表邪未解,数脉主有热象,动脉则主痛证。

浮滑脉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138)“太阳病,下之……脉浮滑者,必下血。”(140)“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176)
     从以上条文看出,浮滑脉均主热象。138 条的浮滑之脉与心下按之痛,反映了邪实的病机性质,是判别小结胸病的主要依据。

浮迟脉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225)
     浮为表虚,迟为里寒,此属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

浮虚脉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240)
浮虚脉在此条文中应属表邪未解。

浮芤脉
   “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246)
    浮大中空乃为芤,浮属阳盛,芤为阴液虚,阴虚故生热。这里的浮芤脉应为阴津亏虚。

浮涩脉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247)
浮为阳脉,涩主脾阴不足,胃强脾弱,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渗于膀胱,使肠道津液减少,小便频数。

浮虚涩脉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
桂枝附子汤主之。”(174)
    风邪在表,卫气不足,故脉浮而虚,寒湿郁滞于表,经脉不利,故兼涩象。

数脉
     一息脉来五至以上,主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张璐《诊宗三昧》云:“数脉者,呼吸定息六至以上,而应指急数,不似滑脉之往来流利,动脉之厥厥动摇,疾脉之过于急疾也”。《诊家正眼》云:“数脉为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在《伤寒论》中数脉主要指热证、虚证和病情向愈的证候。但也有真寒假热之证候,如 122 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
    隔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此条为虚阳外越的数脉。阳气不足,本应见迟缓脉,但如果阳虚内寒,寒盛格拒虚阳,虚阳鼓动于脉道则呈数脉。论中提及数脉的条文有 7 条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单数脉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257)“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258)“凡厥利者……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332)“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367) $%!*~~~@%$#~
    此四条数脉均属热证。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隔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122)
      此条为胃气衰微,虚阳外越的数脉。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361)
     此条主病邪退阳气回复的数脉。 &-!5^-!^)*~~

数急脉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4)
    此为病邪逐渐化热,疾病正在发展的趋势。

实脉
三部脉举按均有力,主实证。《诊家枢要》云:“实,不虚也,按举不绝,迢迢而长,动而有力,不疾不迟,为三焦气满之侯。”在《伤寒论》中论及实脉的有三条,原文第 240 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245 条“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此两条为阳明实热证所表现出的实脉。第 369 条“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为邪盛正衰之实脉。 $%!*~~~@%$#~

紧脉
    脉来绷急,状如牵绳转索,主寒症,痛证,宿食。从脉象上看,仲景在《伤寒论》辨脉法中曰:“紧脉者,如转索无常也”。所谓“转索”,就是指脉的搏动,犹如绳索之转动,左右弹指无定处。紧脉脉位不定,浮沉脉位均可见紧脉,紧为拘束之象,故脉体一般不大,其象如切绳,故脉多长而不短。脉力可强可弱,因虚实不同而异。
    从主病上看,紧脉在《伤寒论》中主要指寒证。如原文第 3 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此乃寒袭于表,肌表之经脉气血不得畅达所致。《伤寒论》平脉法曰:“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此乃寒袭于里,则里之经脉气血不得畅达,经脉拘急而致。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26 -(283)“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287)“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361) $%-!*~~#~@%
此四条为寒邪盛的紧脉。
    “太阳病,下之……脉紧者,必咽痛”(140)
     此条为表寒入里的紧脉。
    “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192)
     阴寒盛阳热之紧脉。

促脉
      脉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主阳盛实热,气血痰饮宿食停滞,亦主肿痈。《诊宗三昧》云:“促脉者,往来数疾中忽一止复来,不似结脉之迟缓,中有止歇也,促为阳邪内陷之象。”在《伤寒论》中提及促脉的共有 4 条,如 21 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34 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此两条为表邪未尽的促脉。 $%!*~~~@%$#~
    第 140 条“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为邪去欲解的促脉。
    第 349 条“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为阴阳格拒的促脉。 

动脉
    动脉如豆,厥厥动摇,滑数有力,主痛与惊。仲景在辨脉法中曰:“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诊家枢要》云:“其状如大豆,厥厥摇动,寻之有,举之无,不往不来,不离其处,多于关部见之,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可见,仲景脉学对后世医家的影响甚大。在《伤寒论》中动脉主痛证,如 134 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