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证的组成 每一个腹证,其定义,可以从自觉症状和他觉症状两部分来论述。 自觉症状,是指患者自己感觉到的症状或不适感,是单纯的自我感觉,如自觉上腹部疼痛、自觉脐周搏动感等。 他觉症状,是指施术者在腹部行一定手法后,所产生的表现,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狭义的他觉症状,即施术者在腹部行一定手法后(如按压),患者才出现的症状或不适感,而原来是无法自我感觉到的,如脐周部压痛、季肋下插入痛等。二是他觉所见,即施术者在腹部行一定手法后,施术者自己手下所感觉到的异常表现,如心下部抵抗感、心下部振水音等。此外,通过观察所得到的一些所见,如腹部形态膨满,蠕动不安等,我认为也可归属于他觉症状中。 大多数腹证,都同时存在自觉症状和他觉症状,只是有一些以自觉症状为主,有一些以他觉症状为主。只有有少部分腹证仅有自觉症状,如腹痛,少部分仅有他觉症状,如正中芯。 理解了自觉症状和他觉症状,可以更好的掌握具体腹证的定义及类似腹证的鉴别。 腹诊的部位 每一个具体腹证,都会有其固定的诊察部位,下面我就讲一讲这些部位的划分。
![]() 图1
![]() 图2 心下(Ⅰ):心下在部分腹诊书中又称为剑突下、鸠尾(下)、上腹部等。其具体位置在如图1所示Ⅰ的部位(图是我自己画的,不好看请见谅)。用文字定义的话,是在胸剑联合下方至巨阙穴这一段为半径,与肋弓所形成的扇形区域。心下部位的腹诊,基本上是沿前正中线,即任脉左右操作的,并不涉及心下部的肋弓,如果是心下部肋弓的压痛或压胀,除特别靠近剑突外,仍在胸胁苦满范畴。 心下部属于少阳范畴,是邪气易于积聚的地方。邪可以从外的表、胸中、胸胁而入心下,也可以从里的胃腑、心包而入心下,因此我把心下部称为“四战之地”。从西医来讲,许多胃病、部分心脏病、肺支气管病、胰腺病的问题会在心下部表现出来。此外,一些病本在厥阴的疾病,会出现少阳部位的表现,有些即会体现在心下部,如乌梅丸中的“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就是典型的例子。 胸胁(Ⅱ、Ⅲ):胸胁在部分腹诊书中又称为胁肋(下)、肋下、季肋(下)等。我一般将胸胁分为两部分,以肋弓缘为界,肋弓缘至其上两指的带状部位,其里(肋骨里面),称为胸胁部,如图1所示Ⅱ部位,诊察这一部位需要用手指从肋弓向里插入。肋弓缘至其下两指的带状部位,称为季肋下部,如图1所示Ⅲ部位。两个部位的代表意义相同,只是诊察时方式稍有区别而已。 胸胁部、季肋下部也属于少阳范畴,表邪、胸中之邪容易内陷在此,肝胆之气也容易郁结于此。部分厥阴病也会体现在这一部位。从西医来讲,肝胆病、情志病、肺病、胸膜病变的问题多会在此处表现出来。 心下部和胸胁部、季肋下部其实有部分是重合的,虽然我上面做了一定的区分,但在临床上,往往有时还是很难分辨彼此的。因此汉方医家在诊察胸胁苦满时,提出应当注重检查乳头至脐连线与肋弓交界处这一部位。但话又说回来,无论在古代医籍还是现代方证中,心下痞硬和胸胁苦满又常常同时出现,现代汉方医家通过消化道造影与腹部B超,发现两者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推测两者有着共同的产生机制。这还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 大腹(Ⅳ):大腹是我自己给的名称,汉方腹诊书中并没有对这一部位有明确的界定(汉方腹诊中仅对心下、胸胁、脐周、小腹这些腹部部位有明确定位)。之所以我要把大腹部单独界定出来,是因为我力求将汉方的腹诊的东西与传统六经辨证相结合。我认为,大腹部的具体位置为如图1所示Ⅳ的部位,用文字定义的话,是从上脘穴至脐部,左右以锁骨中线为界的一大块区域。 大腹部由于范围比较大,在描述某些腹证的时候,特别是描述疼痛的时候,往往会用穴位的名字来指代具体的部位,如中脘处疼痛、左梁门处压痛,如图2所示。 大腹太阴、阳明范畴,从西医来讲,胃病、十二指肠病、胰腺病、小肠病的问题多会反应在此处。 脐周(Ⅴ):我并没有在汉方腹诊书籍中看到关于脐周的具体定义,仅仅指脐周的一块区域而已,到底多大的区域呢?我觉得差不多是脐周约2寸的范围,即上至下脘、下至气海、左右至天枢的一个类圆形区域,具体位置如图1所示Ⅴ的部位。 描述脐周的腹证时,多以方向指代,如为脐左动悸、脐上压痛,或以穴位指代,如左天枢动悸、水分穴压痛。如图2所示。 我把脐周归属于太阴范畴,从西医来讲,许多消化系统疾病都可以反应在这一部位。 侧腹(Ⅵ):侧腹也是我自己命名的,汉方腹诊中也没有讲这一块。我认为,侧腹部的具体位置为如图1所示Ⅵ的部位,用文字定义的话,是从季肋端下至髂骨,内至锁骨中线这一块区域。提出这一块来讲,是因为临床上我发现有一部分病人在侧腹区域的肌肉非常拘急,而其他腹肌则没有如此紧张,这一定是有所代表的,但汉方腹诊书籍中没有记载,还有待以后临床的研究。 我个人把这一部位划归为厥阴范畴,一些肝胆病、情志病、泌尿系统疾病会反应在此处。 少腹(Ⅶ):少腹和小腹的定义自古至今都是有争议的,现代日本医家倾向于把少腹等同于小腹,认为其是肚脐及髂前上棘之下的这一部分腹部。虽然日本医家的理由很充分,但是,我认为从六经分部的角度,两者是不同的,少腹应该是指髂前上棘以下,腹直肌外缘之外的这一块区域,具体位置为如图1所示Ⅶ部位。 少腹部位中,有几个特殊部位,在具体腹证时,时常用术语表示,这几个部位是:回盲部——相当于西医的麦氏点偏下方;乙状结肠部——相当于西医的反麦氏点偏下方;鼠蹊上部——即腹股沟上部,鼠蹊即腹股沟。如图2所示。 少腹也是属于厥阴范畴,从西医来讲,生殖系统及部分泌尿系统及结肠病变会反应在此处。 小腹(Ⅷ):小腹的定义是有争议的,上面已经讲过了。即使是支持两者有差别的医家,也多把小腹定义为脐下部位的腹部。我觉得如果这么定义的话,是会和脐周部位有重复的,但是从临床实际来看,此两处所反应的疾病的类型是有差别的,因此,我倾向于将小腹定义为髂前上棘水平以下,腹直肌外缘内侧的这一部分腹部,具体位置为如图1所示Ⅷ的部位。 小腹属于少阴、太阳范畴,以征候少阴之疾病为主。从西医来讲,泌尿生殖系统病变常会反应在此处。 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了,汉方医家对腹诊部位的划分,特别是我进一步修改后,和西医腹部九分法非常相似。其实,中医和西医都是研究人体的医学,特别是腹诊这一块,都是探查内部脏器在体表的反映,会有如此相似的结果也是理所应当的吧。但是虽然划分上相似,下面要讲的具体内容可差别巨大,中医的高明之处就能看出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