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芪建中汤合枳实消痞丸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 合征( 脾胃虚弱型)

 柴桂苓 2017-04-16
黄芪60g,桂枝15g,白芍20g,干姜10 g
大枣30g,党参30g,白术20g,茯苓20g,
枳壳20g,厚朴15g,炙甘草10g,法半夏15g,炒麦芽20g



痞满脾胃虚弱型:胃脘痞满,食后腹胀加重;
嗳气不爽,神疲乏力,大便稀薄,失眠多梦,口淡不渴,舌质淡胖有齿痕,苔薄白或白腻,脉细弱。

加减:失眠、多梦者,加龙骨15g、牡蛎15g
;腹胀明显者,枳壳用量可到30~40g;腹痛者,酌加木香15g,白芍用量至30g;食欲下降、口淡无味者,可加槟榔15g,紫苏叶1
5g; 暖气频繁者,法半夏用量可到25~30g;大便不成形、稀溏者可加猪苓20g。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两者共同完成饮食水谷
的消化、吸收、分布。脾主运化体现在脾的“ 升清” 功能上,胃主受纳,是以胃主通降即降浊。藏象学说以脾胃之气的升降运动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 脾胃门》中提出:“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只有脾胃升降协调,才能共同完成对饮食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转输。如果脾失建运,则“ 清气” 不升,饮食中的营养物质就不能上传而“ 灌四傍” ,就会产生头晕乏力等症;胃失和降,则浊气不降,停滞胃脘甚至上逆,就会痞满腹胀,引发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等症状。想要脾胃的升降功能正常,即有赖于气机的条畅,也有赖于中气的充足。而肝主输泄,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舒畅情志的作用。且五行生化理论中肝木克脾土,所以脾胃的升降功能又与肝的关系密切。结合临床表现及五脏学说,病变主要在中焦,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胃、肝。病机关键在脾失建运,升降失职,中焦失和。且脾虚是发病的基础。从虚实辨证看,虚多于实,因虚致实,因实致虚,虚证可贯穿于疾病始终。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开创六郁学说,提出“ 凡郁皆在中焦” ,其治重在调理中焦而升降气机。而痞满病症的病理变化亦不外气滞、痰湿、食积、火郁、血瘀等,其中气机不畅是痞满的主要病理变化。
在治疗原则上,《景岳全书》云:“ 凡脾胃虚者,多兼寒证,何也?盖脾胃属土,土虚者多因无火,土寒则气化无权,故多痞满,此则寒生于中也;"又《临证指南医案》云:“ 上焦不行,则下脘不通,故称痞闷",叶天士提出“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的理论;而中焦健运,脾胃升降协调,才能共同完成饮食水谷
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转输。故温中益脾、调理升降、化滞和胃的治疗法则。临床选用黄芪建中汤合枳实消痞丸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显著。



《金匮要略· 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 十四》云:“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东垣以枳实消痞丸治“ 右关脉弦,心下虚痞,恶食懒倦,开胃进饮食。” 以黄芪建中汤合枳实消痞丸加减治疗痞满。基础方药黄芪、桂枝、白芍、干姜、大枣、甘草、党参、枳壳、厚朴、白术、茯苓、半夏、麦芽。<<本草备要>>云:“ 黄芪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为补药之长,” 且升提清气,故黄芪与党参、甘草、白术合用益气健脾,合干姜辛热温补脾阳气,辅以桂枝温助脾阳,使脾阳气得以充盛,脾得以建运。又《素问· 灵兰秘典论》说:“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灵枢· 邪气藏府病形》说“ 忧愁恐惧则伤心。” 又《灵枢· 营卫生会》说:“ 血者,神气也"且心为“ 火脏” ,以阳气为用。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一虚,诸脏皆虚。故气血的流通与充足是精神神志正常与否的物质基础,故补脾养心以疗养心神应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情志症状的重要法则。此方中桂枝辛甘,温助脾阳,温通心阳;白芍酸甘微寒,养血敛阴,“ 益脾,能于土中泄木";大枣甘平补气健脾,养血安神;茯苓甘淡平,渗湿利水,健脾,宁心安神,正如《本草衍义》云:“ 茯苓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甘草调和药性,合桂枝辛甘华阳,合白芍酸甘化阴;除枳壳、厚朴、半夏、麦芽外,上述诸药使脾胃健,营卫通,精血生,养心神,补中土以灌四旁。又枳壳苦辛微寒,行气消痞;厚朴苦辛而温,行气除满:半夏,性温昧辛,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麦芽甘平,消食健胃,《本草纲目》云:“ 消化一切米面诸果食积”;四者合用,共奏行气消食化痰除痞之效。全方以益气温中健脾为主,辅以枳壳、厚朴、半夏、麦芽降气消食化痰除痞,使脾气得健,胃气得通,中焦得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