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ZZZ》胆囊炎脾胃湿热的验案(重要)

 普朗克1 2019-04-07

  验案1

  陈某,男,68岁。1975年11月7日初诊。

  患者于1个月前即病胁痛腹胀,胸闷不思饮食,四肢乏力,头痛身重,午后低热,小便色黄,大便溏薄。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胆囊炎。经治疗未见效果,病情更有发展,目前更加少气乏力,面色微黄不泽,两足已不能任地,进食则呕吐,大便不爽。脉弦细而濡数,舌白腻微黄。

  属肝郁乘脾兼挟湿热之候。治法当以疏肝运脾,清利湿热为主。

  柴胡6g,黄芩9g,滑石12g,厚朴9g,豆蔻仁3g,法半夏9g,冬瓜子12g,瓜蒌20g,木通6g,竹叶9g,郁金9g,枳实9g。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4剂后,呕吐已止能稍进饮食,大便稍爽,头身疼痛大减,精神亦有好转,但睡眠欠稳,胁间仍疼痛如故。因考虑湿热久羁,最易劫阴,故去柴胡、黄芩,加入刺蒺藜、牡丹皮、白芍,疏肝调气而不损阴分,以茯苓易木通,因其大便稍爽,故以枳壳易枳实,瓜蒌皮易瓜蒌,加重疏理胸胁滞气。

  刺蒺藜12g,牡丹皮9g,白芍21g,滑石12g,厚朴9g,豆蔻仁3g,法半夏9g,冬瓜子12g,茯苓9g,瓜蒌皮9g,竹叶9g,郁金9g,枳壳9g。

  三诊:服上方已得显效,即续服10余剂。目前诸症大减,饮食增进,二便正常,精神更加好转,胸闷、低热现象均已消除。目前两足已能任地,但尚有推软感觉,舌上腻苔已退,微觉口中干燥,胁间犹觉不适,多食则胃脘不舒。看来湿热虽基本消退,但肝脾尚不调和,再予疏肝运脾,健胃兼顾阴分之法。

  刺蒺藜12g,牡丹皮9g,白芍12g,郁金9g,沙参12g,天花粉9g,山药12g,枳壳9g,神曲9g,茯苓9g,生谷芽15g,甘草3g。

  四诊:续服上方8剂后,诸症已基本痊愈,只微觉口渴,行走不如昔日之矫健,脉尚微数。此为久患湿热伤阴,津液不足,筋脉失养之故。拟益胃汤二至丸加味以调理之。

  沙参12g,山药12g,石斛9g,芡实12g,生谷芽15g,白芍9g,桑枝30g,牛膝9g,女贞子12g,墨旱莲12g,麦冬9g,天花粉12g,甘草3g。

  经上方治疗后,诸症皆除。经随访数月,情况一直良好。

  按:《温病条辨》谓“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本例所表现之症,与此颇相类似,故本案应属湿温范畴。究其病机,胁痛脉弦为肝郁,肝郁乘脾则出现不思饮食,甚至进食即吐,以及腹胀,大便不爽等脾滞现象。脾不健运,则湿从内生,故身体沉重,面色萎黄。湿郁化热,故有午后低热,大便溏薄,小便色黄,脉象濡数,舌腻微黄等湿热见证。脾主四肢,脾为湿热所困则四肢乏力,且“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驰长,软短为拘,驰长为萎”(《素问·生气通天论》)。故有两足不能任地之症。湿热之邪壅于上则见胸闷。综合以上病机分析,本例为肝郁乘脾,兼挟湿热之证,治法以疏肝运脾,清利湿热为主,方用三仁汤加减化裁,其中柴胡、郁金疏肝解郁;厚朴、枳实、豆蔻仁、法半夏运脾止呕;黄芩、冬瓜子、木通、滑石清利湿热;竹叶以清上;瓜蒌以宽胸。

  医案出处:《李斯炽医案》

  验案2

  李某,女,25岁。

  患右上腹及剑突下胀痛,恶心食少约年余,曾在该医院检查照片,诊断为“胃炎”,但治疗效果不显,1972年4月中旬病情突然加重,检查时触到肿大之胆囊,始确诊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转余诊治。来诊时,症见右上腹及胃脘疼痛较剧,时有寒热,食少厌油,恶心呕吐,心下痞满,口干苦,大便燥结,小便深黄,脉两关细弦,黄白腻苔满布舌面。

  此为阳明少阳之郁热蕴结于里。治宜少阳阳明两解,佐以疏肝理气,以大柴胡汤加减治之。

  柴胡9g,黄芩9g,法半夏12g,枳实9g,白芍12g,酒大黄9g,广木香6g,乌药9g,炒川楝子6g,延胡索(杵碎)6g。

  二诊:上方2剂后,大便先下老黄燥粪,后下稀便3次,腹胀缓解。寒热退,上腹仍胀闷不适,为热邪衰半,肝胃未和,治宜疏肝和胃。

  柴胡9g,枳实9g,白芍15g,川芎9g,制香附9g,青皮9g,乌药9g,炒川楝子6g,延胡索(杵碎)6g,制乳香6g,制没药6g,甘草3g。

  半年后因妊娠反应来诊,谓:上方连服10余剂后,“胆囊炎”一直未发。

  按:本例为阳明腑实及少阳胆经郁热证,故先治以大柴胡汤,方用大黄、枳实攻下热结;柴胡、黄芩疏解少阳郁热;法半夏和胃降逆,白芍敛阴和营,缓急止痛;更入木香、乌药、川楝子、延胡索行气舒肝止痛。热清之后,即投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味以疏肝和胃,行气止痛。

  医案出处:《李继昌医案》

  验案3

  王某,女,40岁。

  因上腹部阵发性疼痛1个多月来诊,曾在某医院胆囊造影示胆囊收缩功能不佳,诊断为慢性胆囊炎。来诊时上腹部疼痛、痞满,恶心呕吐,纳差厌油,疼痛剧烈时出汗,但身无寒热,口苦口黏,口干而不欲饮水,舌有瘀点苔黄腻,脉象弦细。

  证属脾胃湿热,肝郁血瘀。拟辛开苦降合疏肝活血,并佐清肝。

  全瓜蒌、金钱草各30g,半夏、黄连、枳实、川楝子、生蒲黄、五灵脂、制香附、焦山楂、六曲各10g,夏枯草、蒲公英各15g,延胡索(研末、冲服)3g。

  6剂后,上腹部仅略感隐痛,痞满大减,精神好转,食量增加,舌苔黄腻消退,亦无恶心呕吐,仍予上方继续加减调理,病情稳定,未再急性发作。

  按:本案为慢性胆囊炎患者,以上腹部阵发性疼痛为主要表现,同时有痞满,恶心呕吐,口黏,苔腻,此为中焦湿热之象,时氏辨为脾胃湿热,肝郁血阻之证,以小陷胸加枳实汤行气疏肝,宽胸除满,以金铃子散、失笑散加香附疏肝活血,焦山楂、六曲健运中焦,以夏枯草、蒲公英、金钱草清肝利胆。

  医案出处:《时门医术》—时振声

  验案4

  王某,男,39岁。

  阵发性寒热,出现黄疸,伴右上腹部疼痛,每隔12~15日发作1次,已达半年余。化验检查:白细胞28.3×109/L,中性93%,淋巴7%;尿胆素阳性;总蛋白及白/球比值正常,黄疸指数35U,凡登白反应直接、间接均阳性,脑絮(+),硫酸锌浊度9U,总胆固醇5.17mmol/L;胆汁培养为大肠埃希菌。先后在某医院住院4次,诊断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现症:近数月来,先时觉腹中隐痛,旋即寒热往来,继而出现黄疸,口苦,恶心,胃纳减退,大便在发病时出现白色,多便秘,小溲黄赤,舌苔中后微黄带浊,前半白腻,脉象弦滑。

  辨证属湿遏热伏,胆腑不净,邪气久羁,胃失和降,证属少阳阳明同病。治以化湿清热,舒胆和胃。

  柴胡9g,黄芩9g,茵陈9g,黑栀子9g,升麻3g,玄明粉9g,郁金9g,枳壳6g,败酱草10g,厚朴10g,半夏8g,甘草6g。

  服上方30余剂后,基本控制了反复发作,继以原方去厚朴、茵陈,加党参、当归等,连服100余剂,体重增加10kg,恢复工作。追踪观察3年,身体健康。

  按:发病虽达年余,然湿热之邪,始终在气分流连,故以化湿清热,舒胆和胃之剂,经服药30余剂,病变得以控制,继进补益以巩固疗效。本例病变反复发作,其所以得能控制者,可能与方中具有升清降浊,即解毒和利胆作用的升麻和玄明粉,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例病变反复发作,其所以能控制者,可能与方中具有升清降浊,即解毒和利胆作用的升麻和玄明粉,有着密切的关系。

 

  医案出处:《潘澄濂医案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