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必备技能:反转导丝技术处理分叉病变

 1977Xj 2017-04-16

领衔主演:武利军主任 (解放军264医院)

声明:本讨论来源于王海昌介入并发症俱乐部,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专家姓名 本俱乐部)。文内观点针对特定病例,不具备广泛临床指导意义,请勿简单模仿,以免对患者带来负面影响。对于盲目模仿文中方法带来的不良后果,本俱乐部不负任何责任。

导读

  冠脉分叉部位的分支血管有时以较大的角度发出,造成正向导丝的通过障碍。另一方面,分叉部位的斑块负荷增加也会改变局部解剖结构,造成局部成角。Kawasaki 等于2008 年最先提出应用反转导丝技术处理严重成角的分叉病变 。首先把导丝在头端常规塑形的基础,再在距头端数厘米处反折,使导丝整体塑形如天鹅颈样;再将导丝保持反折状态送至分叉病变远端;之后在回撤导丝的同时仔细操控使其头端进入靶血管开口并最终将导丝送至靶血管远端。此后这项技术又经改良,加入使用微导管,进一步提高了操作成功率。

(引:应用反转导丝技术处理极度成角的分叉病变一例 丰雷,慕朝伟)

实战演示

深度总结

  将导丝反折部分的长度控制在20~30 mm。反折部分过长会降低操控性,增加导丝反转头端进入靶血管的难度;过短会降低导丝推送性,在反转进入靶血管后容易弹出。带有亲水护套的导丝(如Filder FC)表面光滑,推送性好,塑形后不易断裂,应作为首选。应用微导管(如Finecross)使反转导丝能够顺利通过分叉部位送至非靶血管远端,提供良好支撑的同时还可避免导丝缠绕。这一技术也有一定局限性。导丝反折后体积增大,可能难以通过严重狭窄的病变。分叉以远的管腔过于细小也会限制这项技术的应用。导丝的反折增加断裂的潜在风险。与传统的正向通过技术相比,反转导丝的操控性明显减低,可能会损伤血管,出现夹层、穿孔等并发症。处理极度成角的分叉病变时,若传统的正向导丝技术始终无法成功,建议应用反转导丝技术,尤其是在微导管的帮助下选用带有亲水袖套的导丝,可以明显提高操作的成功率。

引:应用反转导丝技术处理极度成角的分叉病变一例 丰雷,慕朝伟)

◆◆参考文献:应用反转导丝技术处理极度成角的分叉病变一例 丰雷,慕朝伟 中国循环杂志 2014 年 11 月 第 29 卷 第 11 期(总第 197 期)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November,2014,Vol. 29 No.11(Serial No.197)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DrKing

因为专业,所以更出众


苹果、安卓用户

扫描二维码

苹果、安卓用户

扫描二维码

DrKing自2016年11月28日上线以来,已有上千经典病例,七千同道在此共同学习。无论你是国际顶尖的介入高手,还是刚刚入门的菜鸟,这里总有意想不到的新发现。

本期编辑:张东伟 胡健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