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找失去的文明(三十九)——滩头年画

 墨香笙樵 2017-04-17

                           寻找失去的文明(三十九)——滩头年画         

               寻找失去的文明(三十九)——滩头年画

湖南的滩头年画、苏州的桃花坞和天津的杨柳青年画,是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三颗明珠,它们均已悠久的历史和各自的艺术特色,赢得了国内外民众的喜爱,特别是滩头年画,较之其它两类,历史更悠久,工艺更原始、题材更广泛、形式更古朴,在东南亚甚至欧美等地的文化圈影响颇大。早年鲁迅先生得一幅《老鼠娶亲图》如获至宝,在他的《朝花夕拾》中对此画有专门的描述,并将其悬挂于书斋,直至他去世。此画还被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珍品收藏与大英博物馆。2003年,滩头年画在北京获得中国传统工艺品金奖,2006年6月,滩头年画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考证,早在宋代之前,湘西南一带就出现了以黑白木刻为形式,简略地刻印出财神菩萨、观音送子、弥勒佛等形象,每到除夕或是正月间,人们会花几文钱,请来贴于神龛上或是屋门前,祈求诸神的庇护,以保四季平安,添丁发财,至今,这种形式仍然流传于湘西南一带。随着时代的变化,它逐步形成了一种表现喜庆吉祥的民间木板套色年画,同时,也吸收了外地年画、民间绘画的优点,画面和人物的造型逐步得到改进和完善。并且形成以湘西南滩头镇为基地的创作制作中心。

滩头镇地属湖南邵阳地区,邵阳古称宝庆,地属湘西南地区,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被称作“楚荆”或是“楚南”。滩头镇及周边地区盛产毛竹,为造纸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早在南宋时期,湘西南一带便出现了许多手工造纸作坊,如武冈、岩口、山门、滩头等市镇,均有成熟的造纸业出现。而滩头镇所造的纸张质地细腻、白净,当时远销宝庆、长沙、苏杭等地。至今,滩头镇的几家造纸作坊仍在源源不断地出优质的土纸,专供有需要的海内外客户。随着造纸业的兴起,加工纸张的工艺也一一兴起,如烤染各种彩色纸、磨制蜡光纸、专供木板套印的各种图案花纸等。花纸和木板年画是一对孪生姐妹,两者的生产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滩头附近山上的岩缝里有一种奇特的白色细泥,通过捶打、漂洗、过滤和沉淀,便得到一种极为细腻的白色乳浆,将这种乳浆均匀地涂在自制的土纸上,用它来印制年画,色彩清新、沉稳,有一种特殊的凝重的艺术效果。现在,当地人用这种白泥土调和香精,刷在本地产的细土纸上,加工成为色香宜人的香粉纸,用它来去汗、修面和补妆最适宜。目前,不足一万人的滩头镇,有造纸、加工彩纸和印制木匾年画的作坊二十余家,从事上述劳动的居民数千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继承祖业,终身从事这项产业的。

滩头年画的内容,大都表现延年益寿、发财丰收、平安吉祥等群众所喜爱的题材,以及湘西南民间所崇拜的诸神。通过年画,我们可以看到乡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并祈求内心的平衡和心理上的满足。同时,年画又形象地再现了当地民间的传说、神话、谚语甚至谐语的内容。比如《老鼠娶亲》就拟人化地刻画了两队老鼠敲锣打鼓、吹拉弹唱、抬着花轿、招摇过市迎娶亲娘的场面,轿内坐着的老鼠新娘形象生动,摸样可爱,他们的形象可是大大早于美国迪斯尼公司创造的米老鼠米琪!在老鼠迎亲队伍的旁边赫然坐着它们的天敌花猫,开一只眼,闭一只眼悠闲地坐在一旁,无动于衷。整个画面种满了喜庆、幽默的气氛,集娱乐、诙谐和哲理于一画,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滩头年画在鼎盛时期,曾经拥有成熟题材数百余幅,由于岁月的冲刷和变革,滩头年画的体系没能完整地保存下来,现在能够印制的题材和作品仅存二十余幅,它们是《门神系列》、《和气致祥》、《麒麟送子》、《老鼠娶亲》、《金玉满堂》等,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民间文化的一大损失。

在表现形式上,滩头年画着重画面的形式美,这也是其它地方的年画所共有的特点,画面的人物造型有一种质朴、自然的变形和夸张。粗略、简单的几根线条往往刻画出了人物的喜怒哀乐,而在主人的衣服、配饰的处理上,作者则精雕细刻,其线条细如丝,长如水。画面构图将巧与拙、雅与俗、粗与细、精与简融为一炉。由于简单的山野生活,以及对文人矫饰的扬弃,在色彩上,湘西南群众对大红、大紫、橘黄的热色有着本能的追求,同时,他们对生命和人生的希望追求又增强了他们对于对比色的喜爱,湘西南民众在现实生活当中的那种敢爱敢恨、大开大合、大悲大喜的秉性,在年画的色彩布局中得到畅酣淋漓的表现。滩头年画在大块的空白上,大胆地将橘红、紫红、淡黄三种响亮的热色和深沉、冷静的群情、翠绿的两色相互分块交拼在一起,这绝非偶然。

一个民族或是地区,一旦对某种图饰、现象或是色彩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那么,这种图饰、现象及色彩,便会成为该民族或地区民众所崇拜的图腾。滩头年画正是这种图腾式的产物。

几百年来,滩头年画不仅在湘西南、湘西、湘中一带群众中畅销,而且源源不断地销往贵州、云南、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地,再由云南、福建等地销往越南、泰国和东南亚一带,甚至远销到了欧美等地。

滩头年画曾经频临失传,为了挽救这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有关部门专门成立了《滩头年画》保护小组,确认了十余家年画印制作坊为文化传承基地,以高腊梅为首的年画印制户主被确认为文化遗产传承人,同时,滩头镇还被列为艺术院校的实习创作基地,每年有大批的艺术院校的师生来这里进行学习和研究。

早在1987年行者参与了由邵阳市文化局、市文联和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纪录片《滩头年画》的拍摄,该片获得年度纪录片展播银奖。

滩头年画在楚荆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在人民群众的培植下,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它的产生和发展,使我不由地想起欧洲中世纪民间艺术的产生和繁荣,以及它们对文艺复兴以及后来的现代派艺术的巨大影响。我们相信,滩头年画这一民间艺术奇葩,在勤劳智慧的楚荆人民的培育下,一定会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此文发刊情况:1990年发表于国家《群众文化》、1992年发表于《中国工艺美术信息报》、1994年发表于台湾杂志《壶中天地》,1988年参加湖南省美术理论探讨会并结集出版。此次刊出略有改动)。

寻找失去的文明(三十九)——滩头年画
       《一团和气》是滩头年画的主要产品,画面以圆形的图案刻画了

    一个福娃的形象,预示着新年吉祥如意,和气生财的良好理念。


    寻找失去的文明(三十九)——滩头年画
                 《门神》是所有年画当中最为普遍的表现形式,滩头年画中的门神则以关云长、

              马超两位三国名将作为门神的原创形象,使门神具有了不一样的审美形式和内容。

 

寻找失去的文明(三十九)——滩头年画
               《老鼠娶亲图》是滩头年画中最具创造性的代表作,表现了湘西南民间的机智幽默的秉性和审美情趣。


    寻找失去的文明(三十九)——滩头年画
                 滩头年画的民间传人高腊梅(右)和丈夫一起切磋年画的印制工艺。


    寻找失去的文明(三十九)——滩头年画
             民间艺人在进行年画的后续的修复工作


    寻找失去的文明(三十九)——滩头年画
            滩头年画后续有人,年轻人在整理和修复

          传统模板的同时,也在进行创新的尝试。


    寻找失去的文明(三十九)——滩头年画
    滩头年画的制作作坊大都选在自家房屋的楼上,这里既安静又有充足的采光。


    寻找失去的文明(三十九)——滩头年画
                  印制好了的年画,还需要挂在屋檐上晾干。


   寻找失去的文明(三十九)——滩头年画
         这是2007年春天,行者在湘西某个古镇偶尔看到的,贴在一家居民门上的门神年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