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权谋之道:如何辨别人才

 廿氏春秋 2017-04-18
  11. 文王的教化

  虞人和芮人为争土地,打算到文王面前评理。等步入周文王的境内,就看到他的人民和士大夫相互礼让;再走进他的国,就看到士大夫和公卿相礼让。虞国和芮国的人互相说:“他的人民让礼给士大夫,士大夫再让给公卿,这样说来,他的领袖也要把国家大权让给别人,而自己不做领袖。”虞芮两国,他们没有见过文王,可是他们把所争的土地让出来做为闲田,然后各自回去。

  孔子说:“文王的德化真是了不起,没有比这再伟大的了,他不做什么,而人民随着他变。他没有作为,而自有成就。只要自己能谨慎克己,以身作则,虞芮自然平定。”所以《书经·康诰篇》说:“只有文王才能谨慎敬畏。”就是这个道理。

  12. 说话要谨慎

  周成王和唐叔虞闲居无事的时候,成王就剪了一片桐叶当作圭交给唐叔虞说:“我拿这个封你。”唐叔虞很高兴,并去告诉周公。周公就去问成王:“是您封唐叔虞吗?”成王答道:“我是和唐叔虞开玩笑的。”周公道:“我听说天子不能随便开玩笑,天子说出来的话,史官要记下来,工要去讽诵,士要去赞美。”于是就封唐叔虞于晋。周公可以说是一个会说话的人,这样一来,成王将更加谨慎,表明了周公爱护他弟弟的意义,并且有助于王室的巩固。

  13. 领袖要知人善任

  唐尧的时候,舜作司徒,契作司马,禹作司空,后稷作农官,夔作乐官,作工师,伯夷作礼官,皋陶作大理,益负责驱逐禽兽。唐尧不担任任何职务,却作领袖,而其他九个人却作大臣,原因在那里呢?因为尧知道这九种职务的性质和重要性,让他们九个人各担当一种职务,他们这九个人都能胜任而完成使命,唐尧就成就了王天下的大业。

  所以说知人善任的人,能领导天下,会办事的人可以做大臣。领袖要知人善任,大臣要办事能力强,不要忘了旧有的典章制度,天下就太平了。

  14. 用人之法

  商汤问伊尹说:“要选拔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有什么方法?”

  伊尹回答:“以前尧见到一个人就知道他是否贤能,但舜要等任用以后才知道他是否贤能,而禹要等到一个人成功以后才任用他。这三位领袖举用贤能,用的方法不同,最后都获得成功,然而他们还难免有些误差,何况没有法度根据,凭着自己的私意用人,失误肯定更大。所以,一个领袖要使大臣能贡献出自己的本领,才能万无一失。”

  15. 选人须认真

  领袖的责任是什么?就是选贤。一个领袖能得到一位贤能的助手,天下就会治理得很好。反之,虽像尧舜那样贤能的领袖,如果没有得力的助手,仍不能让他的恩泽流布天下。所以一个贤明的领袖,一定要谨慎地选择官吏,务必要求贤,设置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来帮助自己,有才干的人让他担任官职,尊重他的官位,提高他的待遇,贤能的人让他担任更重要的职务,才德次一等的,让他从事劳力工作。因此,领袖就没有可担忧的事,在下位的人也就不会存坏心了,百官大臣能负责尽职,恩德带给人民,润泽普及草木,这就是使用人才的结果。

  16. 鉴别人才

  周武王问姜太公说:“选拔贤能的人,最后反而招致败亡,是什么原因?”

  姜太公说:“虽选拔了贤能的人,而不真正用他,是仅仅有选贤的虚名,而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贤才的益处。”

  周武王又问:“毛病出在哪里?”姜太公说:“毛病就出在一个领袖好行小惠罢了,这就得不到真正的贤才。”

  周武王说:“怎样算是好行小惠?”姜太公说:“领袖喜欢听别人赞美他的话,而不喜欢批评,把不贤能的人当作贤能,把坏人当作是好人,把奸细当作忠诚,把不守信的人,当作有信义;这种领袖部下阿谀,他认为是功臣;批评他,就认为是罪魁;真正有功的人,不知道给予奖赏;有罪的人,也不知道惩罚;人多势众的,就占据了朝廷;人少力薄的,就被挤下来;所以那些大臣都一个个结党营私,蒙蔽贤能,百官也是互相勾结,做尽坏事。忠臣因为敢于批评,虽然无罪也被处死;那些邪恶的大臣,因为会阿谀,虽然无功,也要奖赏。这样的国家,就要亡了。”

  周武王说:“好!我今天了解批评和阿谀的大概情形了。”

  17. 领导要有主见

  周武王问姜太公:“得到贤人也敬重士人,有时候也不能把国家治理好,是什么缘故?”

  姜太公说:“没有主见,靠别人的话来决断,将遭到祸殃。”

  武王问:“为什么要靠别人的话来作决断?”

  姜太公说:“不能决定要放弃的,拿别人的话来作决定;不能决定需要的,也以别人的话来作依据;不能决定该作的,也以别人的话来作依据。不能决定该罚的,也以别人的话来作根据;不知道该赏的,也要根据别人的话。如果这样,贤能的人派不上用场,不贤的人也赶不走,而对士人也不会敬重。”

  武王说:“是的,那么他对国家又将怎样?”姜太公回答道:“这种人不喜欢别人知道自己的实情,而专喜欢打听别人的实情;不喜欢别人知道自己的过失,而喜欢打听别人的过失;所以这种人不能把国家治理好。”

  18. 用人的五种阻力

  齐桓公问宁戚说:“管仲年纪老了,将要离我而过世,我恐怕法令不能推行,官吏也不能尽忠尽职,人民都非常埋怨,国家盗贼也多了,要怎样才能使坏人不致产生,人民丰衣足食?”宁戚说:“要紧的是要任用贤人。”

  桓公说:“要怎样才能得到贤人?”宁戚说:“要广开贤路,察访贤人而任用他,尊重他的职位,提高他的待遇,宣扬他的名气,那么天下的人才就群起而至了。”

  桓公说:“是要选举贤能而重用他,但没有你来协助我,也就不会有奇异之士亲自上门来见我了。”

  宁戚回答道:“那是你做领袖的察访不够清楚,荐举得也不够明确,用他又不信任他。官位低了,待遇差。国家不能获致人才,有五个阻力:做领袖的不欣赏人才,还有拍马的人在旁,这是第一个阻力;提供平常的意见,未曾被重视,这是第二个阻力;阻塞蒙蔽,一定要利用人主近亲的关系,才有机会被人主知道,这是第三个阻力;审问罪犯要逼对方无话可答,然后治之以法,这是第四个阻力;左右的人,为满足自己的欲望,任意专权,这是第五个阻力。去除五种阻力,豪迈英俊之士,才会同时兴起,贤能才智的人才会来投靠;五种阻力不去掉,官吏和人民的意见,无法反映到上层;对下来说,也阻塞了贤士进身的机会,所以英明领袖治理国家,好像江海一样能容纳众流,永远做百川的领袖;英明贤圣的领袖能容纳一切,所以才能安乐而长久。从以上这些看来,要使国家政权安定,人民生活幸福,不仅仅是一个士人所能办得到的。”

  桓公说:“好,我要记住五种阻力,以为警戒之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