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权谋之道:制度条令在精不在多

 廿氏春秋 2017-04-18
智者与愚人

  齐桓公出去打猎,由于追逐一头野鹿而走入山谷之中,看见一个老翁就问他说:“这叫什么谷?”答道:“这叫愚公谷。”桓公说:“为什么叫愚公谷?”答道:“由我而得名。”桓公说:“现在看你的样子,并不是愚人,为什么说是由你而得名?”答道:“现在让我说出理由。我过去养母牛生出小牛,已经长大了,把它卖掉去买了匹小马,一个少年说:‘牛不能生马’,于是就把小马牵走。邻居们听到了,就认为我是愚人,所以把这个山谷取名叫愚公之谷。”桓公说:“你实在是愚人。但你为什么要给他呢?”桓公于是就回去。

  第二天上朝的时候,把这件事告诉管仲,管仲整理一下衣服再拜说:“这是我的过错,如果让尧在上领导,咎繇主管司法,怎会有人敢去把小马牵走?这位老人,如果是在好的狱政之下,必定不会让少年牵走他的小马,正因为他知道司法不公正,所以才会给他牵走,我们还是要认真地反省修明政治。”

  孔子说:“弟子们记住:桓公,是一位称霸天下的人主,管仲是一位贤明的辅臣;他们还把智者当愚人,何况那些不如桓公、管仲的人呢。”

  不教而诛

  鲁国有父子两人打官司,康子说:“杀了他们。”孔子说:“不可以杀。老百姓不晓得父子之间打官司的坏处已经很久了,这是在上位的人的过失;在上位的人如果领导有方,父子早就不会打官司了。”康子说:“治理人民应该以孝为最重要,现在杀一个不孝的人,有什么不可以吗?”孔子说:“事先没有教育人孝顺而杀不孝的人,就是残杀无罪的人。三军大败,不能都杀;打官司的太多,不能施以刑罚;在上位的人先以教化去要求自己,那么老百姓就会跟着去做。如果自己做到了而老百姓还没有跟着去做,然后就可以施以刑罚,那么老百姓也就知道自己的过错了;就像一座八尺高的墙老百姓不能越过,而八丈高山,儿童都可以爬上去游玩,因为它是慢慢矮下来的缘故啊!现在仁义也越来越没落了,怎能怪老百姓犯法呢?《诗经》上说:‘使老百姓不致迷惑’,以前君子教导老百姓使他不致于迷惑,所以不用威厉,不用刑罚。”打官司的人听到了,都不去打官司。

  使民富且寿

  鲁哀公向孔子问政,孔子答道:“为政之道,在于使老百姓既有钱而又长寿。”哀公问:“怎样才能做到?”孔子说:“少征税,使人民富有;不要扰民,人民就少犯罪;少犯罪自然就长寿。”哀公说:“如果像这样,那我就贫穷了。”孔子说:“《诗经》上说:‘平易的领导,是人民的父母’,从没有见过儿子富有而父母贫穷的事。”

  王国富民

  文王问姜太公:“要怎样去治国?”答道:“王道之国使人民富有,霸道使军人富有;勉强存在的国家,使大夫富有;无道的国家,只让自己的仓库积满。这就叫做上溢下漏:君王的财富多得溢出来,而百姓们穷得像竹篮里的水漏得干干净净。”文王说:“好的。”太公又说:“好事做晚了不吉祥。”这一天,文王命人打开仓库,拿粮食去救济无夫、无妻、无子、无父的人。

  爱民如子

  武王问姜太公说:“治国的方法是什么?”太公答道:“治国的方法,不过爱民罢了。”又问:“怎样爱民呢?”答道:“对他有利而不要对他有害,帮助他成功而不要让他失败,使他活下去而不要杀害他,给他东西而不去掠夺他,让他快乐而不使他受苦,让他喜欢,而不使他生气,这是治国的方法。使用人民的道理,归根到底就是爱他罢了。老百姓失去他的本务,是你害他的;农民失去耕种的时间,是你妨碍他的;有罪的加重其惩罚,就是杀害他;搜刮人民的财富,就是夺取他;多征税,多抽壮丁,来使人民感到疲惫不堪,就是劳苦他;劳苦而又扰乱他,就使他生气。所以会治理国家的人对待人民像父母爱护子女,哥哥爱护弟弟,听到他吃不饱,穿不暖,就替他可怜,看到他劳苦,就替他悲哀。”

  贤君治国

  武王问姜太公:“贤明的君主怎样治理国家?”答道:“贤明的人主治理国家,他的政治平和,官吏也不苛刻,赋税收得少自己也很节俭。不因为自己的好恶而妨害到国法,决不赏赐对国家没有贡献的人,决不惩罚无罪的人。也不因为高兴,就赏赐某人,也不因为生气,就杀掉某人。残害人民的就是有罪的人,推荐贤人,检举过错,就应该奖赏。后宫里不荒淫,那些宠幸的女人讲的话不采纳。在上位的人不淫逸凶恶,而下阶层也不暗中勾心斗角。不宠幸后宫,以免浪费金钱。不多设游玩台池,以免拖累人民。不雕刻花纹图案,来娱悦感官。在国库里没有久藏生虫的东西,国家没有流浪饥饿的人,这就是英明的人主治理国家的情形。”武王说:“好极啦!”

  如临深渊

  成王向尹逸请教有关治国之道,说:“我应该具备怎样的德行,老百姓才会亲近我?”答道:“使用老百姓要在农闲时,尊重他们,顺着他们的意思。并且还要对他们诚实,爱护他们。发布出去的命令要做到,不要自己说话不算话。”武王又问:“怎样做才能达到你的目标?”答道:“好像临近深渊一样地小心,好像在薄冰上行走一样地谨慎。”武王说:“畏惧啊!”答道:“天地中间,四海之内,君王友好待民,人民就是他的臣民;不友好待民,人民就是他的仇敌。夏、殷的臣子,反而把桀纣看做仇敌,而臣服汤武,夙沙国的老百姓,自己攻击自己的国君,而后来归顺于神农氏。这些都是你所知道的,你又怎能不小心谨慎呢?”

  法令太多

  武王问姜太公说:“治理国家而常常改变法令,为什么?”太公说:“治理国家而常常改变法令,就是不守法,他所喜欢的就是法令;所以命令一颁布就更加混乱,乱了再颁布,因此就常常改变法令。”

  长治久安之法

  孔子见梁君,梁君问他道:“我想使国家兴盛不衰,我想获得很多大都市,我想使人民安居而不乱,我想使士人能够卖力,我想使日月正当其时,我想使圣人能够自己来,我想使政府能够治理得很好,应该怎样做才好呢?”

  孔子答道:“诸侯和天子,问我这个问题已经问得很多了,但从没有像你问我的这么具体,可是这些都可以做到。我听说,两国国君相亲近,就能使国家长久;君给臣以恩惠,臣对君尽忠,就能永保都城;不要杀没有罪的人,不要放走有罪的人,那么人民就不会乱;对有用的士人赏以俸禄,他们就能为你卖力;尊天神,敬鬼神,日月就能当时;刑罚运用恰当,那么圣人就能自来;尊敬贤人,使用能干的人,那么政府就能治理得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