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辨证”在「脏腑经络」上的统一

 笑瞧流水 2017-04-19

写在前面:伤寒和温病的异质和同质性问题,一直是历代医家学术争鸣的重点。

时振声教授从临床实践的角度总结得出:伤寒和温病的研究对象是相同的,六经辨证、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是可以统一的。这无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治疗急性热病的辨证方法,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是温病学治疗急性热病的辨证方法。


长期以来,人们存在这样的一些看法:伤寒邪从皮毛而入,由表及里,须横看,温病邪从口鼻而入,由上及下,须竖看;


伤寒的病因为寒邪,寒为阴邪,最易伤阳,温病的病因为温邪,温为阳邪,最易伤阴;


伤寒用六经辨证,温病用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


伤寒始于足太阳,传足不传手,温病始于手太阴,传手不传足;


伤寒的治疗宜温宜热,温病的治疗宜寒宜凉;


伤寒下不嫌迟,温病下不嫌早等等。


这样把两者完全对立起来,是与临床实际不相符合的。


对本来应当是统一的分成了两个,斤斤计较伤寒与温病之异名、异源、异治,从而形成了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以至于一些伤寒家不善于用温病法之长以治急性热病,温病家也不善于用伤寒法之长以治急性热病。


这无论从教学上或是临床上都脱离了实际,这样显然不利于学术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


实际上伤寒与温病研究的对象是相同的,古代医家也有类似的看法。


如宋代伤寒学家朱肱在《伤寒类证活人书》中说:“论伤寒、中风、热病、中暑、温病、湿病、湿疟、风温、瘟疫、中湿、湿温、痉病、温毒之名,天下之事,名定而实辨,言顺则事成,又况伤寒之名,种种不同。”指出伤寒包括了各种不同热病。


吴鞠通《温病条辨》也指出温病有九种:“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湿,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两者何其相似,因此伤寒与温病应当是同义词,从现代的各种急性传染病及感染性疾病来看,都属于中医急性热病。


虽然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在对急性热病的认识上,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探讨,但对辨证治疗的一些实质性内容,并无原则上的分歧。


要使中医急性热病的理论与实践在唯物辨证法的思想指导下进一步整理提高,必须将宏观的共性认识与微观的个性认识相结合。


而要做到这一步,首先必须将作为共性认识的六经辨证、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统一起来,否则各行其是,对急性热病各自的共性认识不统一,必将妨碍对各种急性热病个性正确而全面的认识。


下面着重探讨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的统一性的问题。



1

脏腑经络定位上的统一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有其脏腑经络的物质基础。 


 一 


方中行说:“太阳者,膀胱经也,其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连风府,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乃六经之首,主皮肤而统营卫,所以为受病之始也。……皮肤营卫,一行感受,经络随感而应,邪正争扰也。”


太阳主皮肤主表,而肺合皮毛,肺主气属卫。因此太阳病中有肺失宣降的表现,如太阳中风有鼻鸣,太阳伤寒有喘。


叶香岩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说明了卫气营血的辨证,邪在卫分也有肺失宣降的表现。


吴鞠通云:“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章虚谷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者,由卫分而入肺经也。”


以上说明无论是伤寒或者温病,开始有肺的症状居多,因此作为脏腑定位,上焦肺、卫、太阳应该是统一的。


病在上焦肺,如果热甚、汗出、烦渴者,则属肺的气分证,亦同太阳。


  

阳明属胃,伤寒与温病的看法一致。


叶香岩所谓:“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章虚谷解释说“此言风热两阳邪劫其津液,而成燥渴”、“凡温病初感,发热而微恶寒者,邪存卫分;不恶寒而恶热,小便色黄,已入气分矣”。


吴鞠通云:“阳明者,两阳合明也,温邪之热与阳明之热相搏,故但恶热也。”


在脏腑定位上,中焦胃、气、阳明应该是统一的。


  


少阳属胆及三焦。


叶香岩云:“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论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说明了邪留三焦类似少阳。


因此在脏腑定位上,胆及三焦、气、少阳应该是统一的。


 四 


太阴属脾,伤寒与温病的看法一致。


叶香岩说“太阴为满”;


章虚谷说“湿为阴邪,湿为脾土,故脾阳虚则湿聚腹满,按之不坚。虽见各色舌苔而必滑,色黄为热,白为寒,总当扶脾燥湿为主。热者佐凉药,寒者非大温,其湿不能去也”。


因太阴寒湿,舌苔必白腻白滑,故仍在气分。


在脏腑定位上,中焦脾、气分、太阴应当统一。


 五 


少阴属肾,《伤寒论》少阴病有肾阳不足、寒湿内生及肾阴亏损、内热亢盛两类证候。


在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来看,少阴病的阳虚证仍属气分寒化证,少阴病的阴虚内热证则属于营分证,甚至有迫血妄行的血分证。


《伤寒论》在少阴病阴液涸竭的阴虚内热证方面是比较简单的,治疗方法也不完备;温病学派在这方面做了很多补充,这是对《伤寒论》的重大发展。


在脏腑定位上,下焦肾、气分、少阴;下焦肾、营分、少阴应该统一。


  


厥阴属肝与心包,按照《伤寒论》六经辨证以阴阳气多少来分,厥阴是阴与阳均衰微到极点,阴衰阳亢为热厥,阳衰阴盛为寒厥,因此厥阴病以热厥及寒厥为主。


厥阴病,如为热厥,则必伴有热入心包,见神昏、惊厥、囊缩;如是寒厥,则有湿浊蒙蔽心包,可有神昏、痉厥、囊缩。


薛生白《湿热病篇》所说“湿热证,七八日,口不渴,声不出,与饮食亦不却,默默不语,神识昏迷……此邪入厥阴。”


心主血属营,但因古人有“心不受邪,包络代受”,故邪入心包必然神昏,故用牛黄、紫雪、至宝之类清心开窍。


因此可以看出上焦、心包、营血、厥阴应该统一,下焦肝、营血、厥阴应当统一。


下节预告:三种辨证在临床表现上的统一

注:本文选自《时振声伤寒发挥》,本书由肖相如整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本公众号仅用于学术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