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习录【二】

 廿氏春秋 2017-04-19

【二】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译 文 ] 

徐爱问道:“《大学》之中‘知止而后有定’,朱熹认为是指事事物物都有定理,它好象与您的看法不一致。”

先生答说:“到具体事物中寻求至善,如此就把义看成是外在的了。至善是心的本体,只要‘明明德’,并达到惟精惟一的程度就是至善。当然了,至善并未与具体事物相脱离。《大学章句》中所谓的‘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徐爱又问:“至善只从心中寻求,大概不能穷尽天下所有的事理。”

先生说道:“心即理。天下难道有心外之事、心外之下时吗?”

 

[评 析 ]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阳明先生始终困惑在朱子学说的辨思中,在他37 岁那年,终于有所开悟,开创出超越朱学的阳明心学。阳明心学的核心即:“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心即理”即是指心是“理”的主宰,舍此心外,没有“理”之存在。换言之,无论如何“格物”,其重点都应摆在心上,而不在事事物物上。先生教人处事待物,必先明其理,顺其道,善其德,正其心,心正则事公也。


【AMORE】

王阳明之“心即理”与西哲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有相通之处。王阳明的“心即理”,有一个论点就是“意之所在便是物”,充分强调了人的主体性。不由让人感概:伟大的思想总是有其相通之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