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仲永 全文翻译及相关知识

 廿氏春秋 2017-04-19

 

译文
  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的意思是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有的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天生就不聪明,本来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句解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对此感到惊奇,就向邻居借书写工具来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在诗(后)题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宗族作为主旨。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只要有人指定事物让他写诗,仲永立刻完成,其中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感到惊奇,渐渐地对他的父亲以宾客之礼相待,有的人用钱币求取仲永的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不能与前时所听到的相称了。
  7.泯然众人矣!(倒装句)
  译:(才能)消失得完全如同常人了。
  8.还自扬州(状语后置)
  译:从扬州回来。
  9.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译:(他的父亲)从邻居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他立刻写了四句诗。
  10.卒之为众人。
  译:最终成为普通的人。

 

词语
  1.伤:哀伤,叹息
  2.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
  3.民:平民百姓
  4.世:世代
  5.隶:属于
  6.耕:耕田
  7.生:生长到
  8.年:岁
  9.未:不;没有 
  10.尝:曾经
  11.识:认识
  13.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13.忽:忽然
  14.啼:出声地哭
  15.求:要
  14.异:对……感到诧异(意动用法)
  17.焉:他,代指仲永
  18.借旁近:就近借来。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19.与:给
  20.即:立即,立刻
  21.书:书写,写
  22.并:并且
  23.自:自己
  24.为:题写
  25.名:名字
  26.其:这
  27.以:把
  28.养:奉养,赡养
  29.收族:团结宗族。收:聚,团结
  30.为:当做,作为
  31.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32.传:传送
  33.一:全
  34.观:观看
  35.自:从
  36.是:此
  37.指:指定
  38.作:写作
  39.立:立刻
  40.就:完成
  41.其:代词,代指这首诗
  42.文:文采
  43.理:道理
  44.皆:都
  45.可:值得
  46.观:观赏
  49.者:……的地方(方面)
  40.邑人:同(乡)县的人
  51.奇:对……感到惊奇(奇怪)(意动用法)
  52.之:代指仲永的才华
  53.稍稍:渐渐
  54.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宾,本文的意思是状语(名词作动词)
  55.其:他的,代仲永的
  56.或:有的人
  57.以:用
  58.乞:求取 
  59.之:它,代仲永的诗
  60.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利,认为……有利可图。其,这。然,这样。
  61.日:每天
  62.扳:通“攀”,牵,引 
  63.环:四处,到处
  64.谒:拜访
  65.使:让
  66.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7.闻:听说,听闻
  68.之:它,代这件事
  69.明道:宋仁宗(赵祯)年号(1032-1033)
  70.从:跟随
  71.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72.还:返回
  73.于:在
  74.令:让
  75.作:写
  76.称:相当
  77.前时之闻:以前的名声。时,时候。之,的。闻,传闻。
  78.自:从
  79.复:又,再
  80.问:询问
  81.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众人,常人。(注:不可解释为完全)
  82.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83.之:介于主谓之间,助词无义。
  84.通:通达
  85.悟:聪慧
  86.受:接受
  87.之:它,代通悟
  88.天:先天。
  89.之:它,代天资。
  90.贤:胜过;超过。
  91.于:比。
  92.材:同“才”,才能。
  93.远:差距大。
  94.卒:最终。
  95.之:音节助词,不译。 
  96.为:成为。
  97.则:那么。
  98.其:他,代仲永。
  99.于:被。
  100.者:不译。
  101.不至:没有达到要求。.至:达到。
  102.彼其:他。
  103.如:像。
  104.此:这样。
  105.其:不译。
  106.贤:才能。 
  107.之:它,代后天教育。
  108.且:尚且。
  109.今:现在。
  110.夫:发语词,不译;有版本译为:那些(音读fú)。
  111.固:本来。
  112.得:能够。
  113.而:假设关系。
  114.已:停止。
  115.耶: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
  116.通悟:通达聪慧。

方仲永的三个阶段
  ①生五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十二三: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朗读停顿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题目理解
  “伤”,是“为......感到悲伤”的意思[意动用法]。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强调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伤”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为仲永这样一个天才最终沦为一个普通人而感到惋惜,第二层意思是为像仲永的父亲这样不重视后天教育,思想落后的人而感到可悲,第三层意思是为那些天资不及仲永,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最终连普通人都不如,重蹈了仲永的覆辙的人哀伤。

 

文章的道理
  方仲永的通达聪慧,其天资比一般才能的人高得多,而最终成了一个平凡的人令人感到痛惜,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要学习,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和对泯灭人才环境的批评。也对应了孔子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相关古文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①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②而难成;久处一方③,则习染④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⑤,无车马之资⑥,犹当⑦博学审问⑧,古人与稽⑨,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⑩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11)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12),终无济于天下。

 

字词注释
  ①选自《与友人书》,作者顾炎武。②孤陋:学问和见识浅薄。③方;地方。④习染:沾染上某种习气。习:沾染。⑤穷僻之域:贫困偏僻的地方。⑥资:费用。⑦犹当:还应当。⑧审问:详细考究。⑨古人与稽:与古人相合。稽:合。⑩庶(sh))几:差不多。(11)面墙:对着墙壁,即一无所见的意思。(12)子羔、原宪之贤: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子羔,即高柴,春秋卫人;原宪,字子思,春秋鲁人。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诗文翻译
  人们求学(或做学问),不能天天上进,就要天天后退。孤独地学习,而不和朋友(互相交流启发),就必然学识浅薄难以成功;长久住在一个地方,就会不知不觉地沾染上某种习气。不幸住在穷乡僻壤,而又没有(雇用)车马的盘费,还应当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考究,与古人相合,来探求学习里边哪是对的哪是不对的,这样差不多能得到十分之五六(的收获)。如果既不出门(拜师友),又不读书,那就是不学无术的人,即使(你有)像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也终究无济于社会。

 

赏析
  这篇短文讲了人们求学的道理。一个人做学问求进取,若不能前进则必然后退。关于“不日进则日退”这一问题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二是“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三是“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紧接着文章从“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去假设,如果是这样的话,即使有“子羔、原宪之贤”也“无济于天下”。

 

 


 

 

— — — — — — — — —

最爱读古文公众账号:zadgw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