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阳病兼里热烦躁证:大青龙汤

 学中医书馆 2017-04-19

〔原文〕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闰,此为逆也。(38)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39)

大青龙汤方《伤寒论》《玉函经》《金匮要略》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二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绵裹约一升)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令汗出成本作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成本作止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一作逆,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辨证提要】 此为伤寒表实兼郁热烦躁的证治。外感风寒之邪,闭郁肌表,故见恶寒,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脉浮紧等伤寒表实证,邪实于表,郁而化热,则烦躁不安。故本证与麻黄汤证比较,表寒实见证相同,而多里热烦躁一证,故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生石膏清解郁热。

第39条论太阳伤寒兼里热轻证。脉由浮紧转浮缓,症状由身疼痛变为身重,且时有减轻,说明寒邪郁滞不甚,若感邪较重,郁滞较甚,则脉应浮紧而身疼痛,若感邪较轻,郁滞不甚,则脉缓,身重。

【病机关键】 风寒束表,里有郁热。

【疑难分析】 大青龙汤证,38条、39条为何一云“太阳中风,脉浮紧”,一云“伤寒脉浮缓”?中风脉浮紧,伤寒脉浮缓,乃互文见义的手法。其伤寒、中风,是揭示大青龙汤证的病机来路,即无论是伤寒,中风,依一定条件,均可发展为大青龙汤证。其脉浮紧、浮缓,与个人体质禀赋,身体体质有关,与感邪轻重,亦有直接关联。感邪较甚,多为浮紧脉,感邪较轻则可见浮缓脉,临床只要符合表寒里热病机,证见发热恶寒,无汗,烦躁,头痛,身痛者,即可诊断为大青龙汤证。

如何理解大青龙汤证“身重”的病机?原文39条指出大青龙汤证有时会出现“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这是大青龙汤证“身疼痛”的变局,属寒郁肌表,汗不得出,气滞不畅所致,因其郁闭较38条大青龙汤证轻,故身不痛,但重。又因其病机仍为表寒内热,故治以大青龙汤发之。

【诊断依据】 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

【鉴别诊断】 本条的身重与少阴病中的“四肢沉重”如何鉴别?

大青龙汤证虽有身重,但“乍有轻时”且无少阴里虚之象,脉浮缓(属实)。所谓乍有轻时,即指身重时有减轻,乃不得汗,阳气内郁,气滞不畅所致,与少阴病阳虚水泛的“四肢沉重”有别,少阴病身重是气血虚衰,阴寒内盛所致,故其身重无休止之时,且伴有一系列阴寒见证,脉微细,但欲寐(属虚),故仲景明言:“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治疗要点】 治法:外散风寒,内清郁热。服法与护理:一服汗者,停后服。中病即止,免过剂伤正。汗出多者,温粉粉之。米粉、龙骨粉、牡蛎粉皆可外用止汗,固护卫表,防再次受邪;过剂变证: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

【运用思路】 大青龙汤是解表寒清里热之峻汗剂,仲景因其发汗清热力强,有“大汗亡阳”之弊而强调有少阴证者不得发之。此方既可发越郁阳、散寒解表于外,又可宣透郁热,且具发越水气,因势利导,逐水湿之邪于无形之功,故临证用之,每有桴鼓之效。试将临床用方的思路归纳如下。

①表寒外束,里有郁热。《伤寒论》用大青龙汤治疗太阳表闭阳郁证。外感风寒之邪,闭郁肌表,故见恶寒,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脉浮紧等伤寒表实证,邪实于表,郁而化热,则烦躁不安。也可因胸中原有里热,影响肺卫宣发,兼感表寒所致。从体质的角度,大青龙汤适用于形体壮实,肌肉坚紧的重体力劳动者,发病前有明确的受寒或触湿病史,患者有汗出不畅的痛苦。服药后以汗出通透为原则,不可太过或不及。

②外寒里热,水溢四肢。《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用大青龙汤治疗外感风寒,肺卫郁滞,气化不利致汗不得出,水饮溢于四肢兼有郁热的溢饮。《内经》云:“肾合膀胱三焦,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此即指人体津液的敷布排泄除与五脏六腑的气化作用密切相关外,肌肤腠理的开合调节亦很重要。肺、脾、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的气化作用与水的代谢关系密切,任何原因引起以上脏腑功能失调,均可能导致气不化水,水停为饮。大青龙汤所治疗的溢饮,是指饮邪流于四肢,可表现为肢体肿胀,或沉重疼痛等。寒饮闭遏,阳郁化热,可见舌红苔滑。大青龙汤证与小青龙汤治疗水饮证不同之处在于:小青龙汤证以里饮为主,大青龙汤证以寒邪盛为突出症候。

③肺寒失宣,肿满喘鸣。肺为水之上源,寒邪闭肺,肺失宣肃,可导致水肿胀满.故治疗应重在宣降肺气.用大青龙汤治疗肿满喘鸣,是《内经》“开鬼门”之法。

④瘟疫初起,表寒里热:瘟疫初起,表寒里热可用大青龙汤解表清里。

⑤寒湿袭表,里有郁热。《伤寒论》原文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对于此条“身重”,不少医家认为是外感寒湿所致,由此可用本方治疗风寒湿痹,兼有内热者。或治疗过敏性鼻炎。因肺开窍于鼻,中医认为过敏性鼻炎的发生,内因多与脏腑功能失调及个人禀赋体质有关,外因多由风、寒、湿、热、燥等邪气侵袭鼻窍所致。脏腑功能失调与肺、脾、肾三腑虚损有关,其病主要在肺,其本在脾肾。

大青龙汤麻黄剂量是麻黄汤中麻黄剂量的2倍,发汗力强。临证时必须把握“不汗出而烦躁”这一审证要点。

【参考文选】 程郊倩:脉则浮紧,症则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是阴寒在表,郁住阳热之气在经而生烦热,则并扰其阴而作躁,总是阳气怫郁不得越之故。此方寒得麻黄之辛热而外出,热得石膏之甘寒而内解,龙升雨降,郁热顿除矣。然此非为烦躁设,为不汗出之烦躁设。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虽有烦躁证,乃少阴亡阳之象,全非汗不出而郁蒸者可比也。《伤寒论后条辨·辨太阳病脉证篇》

《经方例释》

 大青龙汤方《伤寒论》《玉函经》《金匮要略》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二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绵裹约一升)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令汗出成本作取微似汗。汗出今从《玉函》多者,温粉扑成本作止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一作逆,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成注】 青龙,东方甲乙木神也。应春而主肝,专发生之令,为敷荣之主,万物出甲、开甲则有两歧,故肝有两叶以应木叶,所以谓之青龙者,以发散荣卫两伤之邪,是应肝木之体尔。麻黄味甘温,桂枝味辛温,寒则伤荣,必以甘缓之;风则伤卫,必以辛散之;此风寒两伤,营卫俱病,故以辛甘相合而为发散之剂,表虚肤缓者,则以桂枝为主,此表实腠理密,则以麻黄为主,是以先麻黄后桂枝,麻黄为君,桂枝为臣也。甘草味甘平,杏仁味甘苦,若甘为助,佐麻黄以发表;大枣味甘温,生姜味辛温,辛甘相合,佐桂枝以解肌;石膏味甘辛、微寒,风,阳邪也,寒,阴邪也,风则伤阳,寒则伤阴,荣卫阴阳为风寒两伤,则非轻剂所能独散也,必须轻、重之剂,以同散之,乃得阴阳之邪俱已,荣卫之气俱和,是以石膏为使,石膏为重剂,而又专达肌表者也。大青龙汤,发汗之重剂也。非桂枝汤之所同用之,稍过则又有亡阳之失。《经》曰: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又曰: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即此观之,剂之轻者可见矣。用者宜详审焉。

【泉案】 此桂枝去芍药汤合麻杏石甘二方为之。中风脉浮紧者,发热恶寒,疼痛无汗,烦躁,为表寒里热。伤寒脉浮缓者,但身乍重,无少阴症,为表寒将入里。二症轻重不殊,故方法亦同。近张氏璐注《千金》,则以成本为误,欲改脉浮缓者当用小青龙,是未达其旨,盖浮缓之脉,见身重之症,近于瘫痪,故必以大青龙发之,正中风用续命之祖。小青龙用桂芍,是从桂枝汤来;大青龙用麻杏,是从麻黄汤来。《外台》录验治春中风,有青龙汤即桂枝汤加麻黄方,为二青龙所自出。小青龙即青龙去生姜,加干姜、五味子、细辛、半夏四味,青龙合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也。以先伤寒,后则津液因寒停止,复被寒冒,即为有饮而咳,故引申之小青龙,为新寒引动宿寒之治。大青龙即青龙去芍药,加杏仁、石膏二味,青龙合麻杏石甘汤也。以先中风,后伤寒,热被寒遏,阳气怫郁,故引申之大青龙,为新寒引动宿热之治。《金匮》溢饮症,大、小青龙并主之。以溢饮,外有寒遏,内有饮也。凡宿受热,外被寒束,欲出不得者,皆从大青龙脱胎。《千金》治温病之萎蕤汤,《外台》治中风之录验续命汤,皆是续命汤,方下云: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彼症即支饮之寒热错见者,风胜则浮,面目浮肿,即面肿曰风之谓,可见先伤寒而后中风者,亦宜大青龙也。

《金匮要略导读》

【原文23】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①,汗多者,温粉粉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 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词解】①微似汗:微微汗出。

【释义】本条论述溢饮的证治。

溢饮多因感受风寒外邪,或口渴暴饮,肺气闭郁,饮溢四肢肌表,当汗出而不汗出所致,主证可见发热恶寒、身体痛重,治当因势利导,采用发汗法,使外溢肌表的水湿从汗而解;但同一溢饮,有外感风邪、内有郁热和外感风寒、内停水饮之异,故必须同病异治,分别用大青龙汤和小青龙汤。如大青龙汤证,由于寒饮内停,肺气不宣,故咳嗽而喘;饮邪溢于肌表,复感风寒,故身体疼痛,恶寒无汗;风寒湿闭塞肌表,郁而发热,故发热烦躁。由此可见,大青龙汤证是溢饮兼郁热烦躁之证。治以大青龙汤发散水气,清除郁热。方用麻黄汤的麻黄、杏仁、桂枝、甘草宣肺以散水气;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脾胃而利荣卫;石膏清解阳郁之热。小青龙汤证,由于风寒外束于肌表,卫气闭塞,故有恶寒、无汗、口不渴;寒饮内伏,阻碍胸中升降之气机,故胸痞,干呕;饮邪流于肌表,则身体水肿而重痛;饮邪上迫于肺,故咳嗽,痰多白沫,气逆倚息不得卧。由此可见,小青龙汤证是溢饮兼见寒饮咳喘之证。治以小青龙汤发散水气,温中化饮。方用麻黄、桂枝发汗散饮,宣肺行津;干姜、细辛、半夏温中化饮,散寒降逆;芍药活血利水,敛阴护正;五味子止咳平喘,收敛肺气;甘草和药守中。

【辨治要点】

(1)外寒内热

主证:身体疼痛,恶寒无汗,发热烦躁,咳嗽而喘。

成因:外感风邪、内有郁热。

治法:发散水气,清除郁热。

方药:大青龙汤(麻黄、杏仁、桂枝、甘草、生姜、大枣、石膏)。

(2)外寒内饮

主证:发热恶寒、身体痛重,恶寒、无汗、口不渴,咳嗽,痰多白沫,气逆倚息不得卧。

成因: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治法:发散水气,温中化饮。

方药:小青龙汤(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芍药、五味子、甘草)。

大青龙汤常用于流感、肺炎、支气管哮喘、流行性脑膜炎、麻疹、胸膜炎、急性关节炎、丹毒、急性胃炎、急性皮肤病性水肿、急性眼病以及急性热性病初起表寒内热,而见高热烦躁者。然此方属发汗重剂,临证宜密切观察,但求一汗,中病即止。

小青龙汤除治疗表寒内饮证外,即使无表证,但只要属于寒饮咳喘者即可用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