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小编的朋友都跟小编说:“你最近发生什么事儿了,整天唉声叹气,动不动就不高兴”
我自己也在反省这究竟是为什么,工作压力大、天气燥闷等各种因素影响了我。
大家千万不要学小编,心里不舒服一定要说出来,不要跟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发脾气,今天就给大家推荐一款—导赤散

-
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功;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
导赤木通生地黄,草梢煎加竹叶尝。清心利水又养阴,心经火热移小肠。
生地黄 木通 生甘草梢 竹叶
生地黄(6克) 木通(6克) 生甘草梢(6克) 竹叶(6克)
上药为末,每服三钱(9克),水一盏,入竹叶同煎至五分,食后温服(现代用法: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本方甘寒与苦寒相合,滋阴而不恋邪,利水而不伤阴你,泻火而不乏味,以适小儿稚阴稚阳、易寒易热、易虚易实之体。
心经火热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数。(本方常用于口腔炎、鹅口疮、小儿夜啼等属心经有热者;急性泌尿系感染属下焦湿热者,亦可加减治之。)
亦可用治腋下汗出症(左腋下汗出较多)。
本方为治疗心经火热证之常用方,又是体现清热利水养阴法之基础方。以心胸烦热,口渴,口舌生疮或小便赤涩,舌红脉数为辨证要点。
若心火较盛,可加黄连以清心泻火;心热移于小肠,小便不通,可加车前子、赤茯苓以增强清热利水之功;阴虚较甚,加麦冬增强清心养阴之力;小便淋涩明显,加扁蓄、瞿麦、滑石之属,增强利尿通淋之效;出现血淋,可加白茅根、小蓟、旱莲草凉血止血。
方中木通苦寒,生地阴柔寒凉,故脾胃虚弱者慎用。
故事一则
钱乙学习时,“不名一师”,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
如他的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组成,原是张仲景《金匮要略》所载的崔氏八味丸,即八味肾气丸(干地黄、山茱萸、薯蓣、泽泻、丹皮、茯苓、桂枝、附子)的加减化裁,作六味地黄丸,用来当作幼科补剂。

这对后世倡导养阴者起了一定的启发作用。如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益阴肾气丸,朱丹溪的大补阴丸(《丹溪心法》方。由黄柏、知母、熟地黄、龟板、独脊髓组成,都是由此方脱化而来。

因此,有人认为钱乙是开辟滋阴派的先驱。此外,钱乙还创制了许多有效的方剂,如痘疹初起的升麻葛根汤,治小儿心热的导赤散,由生地黄、甘草、木通组成,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的泻白散,即泻肺散,由桑白皮、地骨皮、生甘草组成,治肝肾阴虚、目鸣、囟门不合的地黄丸,治脾胃虚寒、消化不良的异功散,治肺寒咳嗽的百部丸,直到治疗寄生虫病的安虫散,使君子丸等等,迄今还是临床常用的名方。
注意:本方仅供参考,如需使用请遵医嘱。
⊙注: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常识,不做为处方,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