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眼前电脑屏幕上跳出的一张张试卷,想着同学们因为成绩不理想忧虑的神情,再瞥一眼旁边的文综试题。我突然意识到,文科的高考回到根本上不就是考查阅读和写作吗? 不要以为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专利,二者理应是一个曾经接受过教育的人最应该具备的两项技能。 你看,阅读总是做题的开始,孩子要先看材料,材料包括文字、图例、表格,眼睛浏览过后,这些材料表达的信息就会输入孩子的大脑。还要阅读题干,分析好题干的意思到底是什么。 接下来,孩子就要用学科的知识的基本思维来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根据题干的要求选择自己想要的信息。将答案一条一条梳理好。 最后,就是写作。将自己加工分析的答案条分缕析地表达出来。要求就是全面精准、条理有序、言简意赅。 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中间是用学科知识和思维进行信息加工。
目前教育的最大问题是中间的学科的东西我们很重视,却忽视了阅读和写作的两端。 看看吧,我们的学生阅读能力是多么的不理想,不停有同学来找我,向我诉苦: “老师,我看到试卷上的文字,就彻底懵了,整个大脑就像短路一样,完全丧失分析能力了。” “老师,我太紧张了,第一遍读完后一点感觉没有,必须要读上两三遍,太浪费时间了。” “不好意思,老师,这题干我没仔细看,审题不认真,答偏了。下次一定注意。” ..... 不用我罗列太多,孩子们也不用找借口。阅读能力差是必须要面对的现实。我们的的孩子缺乏一次性把材料阅读完毕顺利提取信息的能力,要么读后完全无感、要么紧张得不行,要重复好多遍,要么就是是材料为无物,我行我素。 私底下,我问了一下,全班有没有同学能在寒暑假独自一人待在屋里看完哪怕一本经典名著? 一个也没有!孩子们不具备这个能力! 我真得很困惑,如今这个时代印刷技术如此先进,图书琳琅满目,怎么阅读能力还能如此糟糕?过去没书读的时候培养的学生不也能照样养成一生阅读的习惯吗? 明白了,因为现在的孩子面对的情况是——有书不读,有书没法读,有书不想读。 没法读,现在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完成作业已经很疲惫了,谁还愿意额外读一点课外书呢?到了假期,功利的父母又逼迫上各种辅导班,烦死了。哪有心情再去读点书呢? 长此以往,就真的不想读了,体会不到读书的乐趣了。 目前学生的学习差不多都是在压力下被动做出的,几乎不存在主动学习。 再看看写作,一套文综试题答案相当于至少四篇高考作文的文字量。文字组织能力、卷面质量千差万别,我随机截屏,大家看一下: 九张截屏一闪而过,相信大家有不同的心理感受。九张图片留给大家的印象是不一样的。有的干净整洁,层次分明。有的字迹潦草,涂改频繁。有的言简意赅,有的放矢。有的冗长拖沓,啰里啰嗦。有的句句在理,直捣黄龙。有的胡言乱语,词不达意。 好的卷面会让阅卷老师顿生敬意,不自觉地给你加分;差的卷面适得其反,让阅卷老师心烦意乱,不给你倒扣分就不错了。 君不见近几年文综试卷的总文字量越来越大吗?就是要考验你的阅读能力,读不全、读不准就要丢分。写得乱、写不准就要丢分,这没什么好商量的。 你都高三了,连一句话都读不懂什么意思,写不出像样的一句话,你还上什么大学啊? 阅读和写作就应该摆在这样的位置上,因为这是学习一切东西的基础能力。 而我们的教育却走在相反的道路上,我们不同学科的老师都特别看重本学科的知识,反复默写、反复背诵,知识都掌握的很好了,对付高一高二那种强调纯知识考查的试题可能没有问题,但真遇到高考这种需要大阅读量大写作量的题目,立刻原形毕露,彻底败北。 很多孩子,从小学开始就没有自己独立认真看完过一本书,大把的时间用来做题,思维也只能长期停留在应付考试的低水平上,靠的是通过反复训练形成的“条件反射”。 没有阅读做基础,所有的写作都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只不过是矫揉造作自娱自乐罢了、 阅读是写作之母,怪不得孩子写的作文空洞无物,脱离生活实际,是因为脑子里压根没有干货。 近年来核心素养叫得很响,什么是核心素养?阅读和写作应该在其中占据很大的分量。 虽然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可是这种重视几乎全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并没有从根本上为孩子着想。家长让孩子学了特长为的就是在亲朋好友面前显摆一下。阅读和写作因为见效太慢,根本无人顾及。学校为了一时的分数和所谓的社会口碑,几乎没有将阅读作为贯穿始终的课程付诸实施。最多作为一种宣传的手段,鼓吹一阵而已。 于是,我们的孩子坐不住,静不下心来,简单的文字看不明白,体会不出文字背后的意思。写不出一句像样的人话,思维贫瘠,一片荒芜。 当然这一点老师们也难辞其咎。他们成年不读一本书,言行举止恶俗,由于没有最低限度的阅读积累,这些教师完成教学工作有困难,对自己的教学很难有正确判断;交流中经常听闻教师种种荒谬绝伦的错误,这些人不愿接受新的知识,不愿反思个人教学行为,这也是一些教师教学离不开“教参”或反对教学改革的原因。 阅读量不足,就不可能有“质”;没有“质量”的学习,则难以形成真正意义的“思维”。学习一旦成为简单的“记诵”或熟练的“操作”,所谓“思维”不过是本能的机械反应。有广泛的阅读,学生能发现“差别”“异同”,在辨识、分析和判断的过程中,“认识”“看法”“观点”“见解”等等会出现,这是“思维”。 阅读还能让你的写作表达清晰,有条不紊,文字锤炼自然得体。 可惜的是,这两项能力都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很长时间的打磨。现在高三的孩子终于意识到了,不过已经有点晚了,还有48天就高考了。只能临时抱佛脚了。 高一高二的孩子按说不算晚,可是我们又干了些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