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肝囊性病变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便捷助记(来自网络)

 青红 2017-04-21
肝囊性病变在临床上常见有单纯性非寄生虫性囊肿,寄生虫性囊肿,先天性多囊肝,肝内胆管扩张症,肝脓肿,粘液瘤,肝囊腺瘤,外伤性肝血肿,肝囊腺癌,肝肿瘤中心液化坏死和某些恶性病变、消化道癌肝转移病灶等。
1.肝囊肿
较小的囊肿肝形态无改变;巨大的囊肿则肝体积增大,肝表面可有局限性半圆形隆起。囊壁薄而光滑,呈圆形。囊内部呈无回声液性暗区。B超最小可测出3mm~5mm的小囊肿。合并感染的囊肿,除全身症状外,B超显示囊内有微弱回声,有时可见到细小的漂浮征,巨大囊肿(直径>10cm以上)可占据半肝或整个上腹部,肝内大血管被推挤移位或压迫周围脏器。
多发性肝囊肿在肝区内可见多个液性暗区,形态大小不等,数个囊腔内可融合沟通或大囊内有分隔状。此外先天性多囊肝常伴有多囊肾。
2.肝囊腺瘤
肝区内出现以液性囊腔为主的病变具有肝囊肿的特征,但其囊的内壁呈不平整状,有乳头状或不规则形实质性组织凸于囊腔内,或囊内有实质性块状组织回声,使病变呈囊实混合性非均质性杂乱回声图像,应结合临床其它检查综合判断。
3.肝内胆管扩张症
B超检查时可见沿肝内胆管走行分布的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梭形的液性腔,呈大小串珠样,其囊壁较厚回声增强,而由于梗阻引起的肝内胆管扩张多呈较均匀一致的管道扩张,呈区域性或全肝性普遍的管道扩张,有时虽然有狭窄相隔但多不呈串珠样圆形或梭形改变。肝内胆管扩张症常伴有肝外胆道的囊状扩张改变,囊腔内可有结石回声及声影。
4.肝脓肿
临床常见有细菌性和阿米巴性肝脓肿。其声像图以肝内液性无回声占位病变的特征为主。但随病期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声像图,脓肿的早期以肝组织以充血、水肿和炎性侵润为主,病变呈增强回声光团,光点粗大密集,分布不均,病灶周边呈模糊不清。脓肿组织坏死液化后,病灶区呈不规则形无回声液化暗区,或呈大小不等的不规则的低回声蜂窝状结构;随病期进展,病灶内液性暗区扩大,但内壁不光滑,脓肿周边有厚壁包膜,脓肿周围组织因水肿而形成较宽的略强回声带,厚约3~5mm,呈一宽带状的“晕圈”。有些病例脓肿内脓汁稠厚,并含有脱落坏死组织,病灶区常会呈不规则分布的低回声或杂乱的略强回声区,常被误认为肝实质性占位性病变;由于脓液细菌可产气体,
故常可在病变区内出现气液面,随体位改变液面可移动或消失或出现液面内的漂浮强光点;此外,该侧胸腔内可有反应性胸水出现而呈液性无回声区。参考病史和临床特征,B超诊断肝脓肿并不困难,并可在其引导下穿刺抽液作涂片检查或细菌培养,也可B超引导下进行反复穿刺抽脓、注药或置管引流等治疗。
5.肝包虫囊肿
在B超检查中,典型单囊型肝包虫在形态内部回声等与单纯性肝囊肿特征相同,均为圆形或类圆形一致性液性暗区,与正常肝组织有明确界限。但包虫囊肿有粗糙的囊壁或出现双层囊壁,囊壁厚3~5mm,其后方有增强效应,常被误认为单纯性囊肿。如仔细观察囊的内壁,有的可见到腔的内壁凹凸不平滑;含有子囊的病例可见暗区内有散在的光点或小光团漂动;有的病例囊壁厚并有不同程度的钙化伴声影,个别病例可见部分囊壁脱落呈“百荷花样”图。泡状型包虫囊肿在B超图像上难与肝癌鉴别,应结合病史,临床特征及Casoni皮试可明确诊断。
6.肝囊腺癌
本病的B超图像特征与肝囊腺瘤一致,以囊实性回声为主,但其囊内的实质性肿块常呈不规则或“菜花样”改变,发展较快,应结合临床的病史,全身表现如:有无疼痛、贫血、发热、CEA、CA19-9、r-GT等酶标记,有无肝外转移灶等与囊腺瘤加以鉴别,B超引导下穿刺,抽取囊内液呈血性基本可以确诊。
7.肝肿瘤液化坏死
肝内的某些肿瘤,特别是巨块型原发性肝癌常伴有中心区的坏死,在B超图像上出现不规则形液性无回声区,其特征与感染性肝脓肿难以鉴别。肿瘤坏死区出现在病灶的中央部呈不规则单腔液化区。而肝脓肿则可在病灶区内多处形成不规则性液化,呈大小不等的分隔性无回声区,零碎的组织坏死碎片漂浮于液化腔内。两者鉴别应结合病史,体征及各种检查全面分析判断。
此外,有部分其它脏器的恶性肿瘤如腺癌,转移至肝内的转移瘤也会表现为囊性或囊实性病灶,常呈多发,病灶的B超特征也与单纯囊肿有所不同,临床应予以注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