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炉鉴定(一)

 liangdatushu 2017-04-21

书房 422.jpg

书房 423.jpg (196.72 KB, 下载次数: 0)

书房 423.jpg

书房 424.jpg (243.17 KB, 下载次数: 0)

书房 424.jpg

清中期。品相、包浆均属一流,足见朋友在把玩上是下了功夫了!


最近又收到一只红铜的手炉,这次盖子是完好的,把图贴上,请老师帮忙看看,谢谢!
P4290196.JPGP4290197.JPGP4290198.JPG

东西开门,应是清早期的红铜手炉。炉身虽有凹瘪,无大碍。此炉因使用频繁,铜炉表面已形成永久性黑色包浆,具有沧桑感。平日可经常上手把玩,或用干布擦拭,保持自然光泽。

今晚先说说提梁架松动的修复。提梁架松动往往是诸多手炉收藏朋友们的一块心病。如果松动不很严重,只要用奶头锤对准铜钉锤击几下即可。如图:
P4290200.JPG 
奶头锤对准露出的上下两个铜钉锤击是成功的关键,要把握好分寸,反复几次即可成功!
如果锤击不能奏效,则必须要添加垫片了。老炉子内的老垫片则表明炉子是曾经经过修理的。如图:P4290199.JPG 
2009-4-29 23:04 上传
下载附件 (167.95 KB)

只要有老垫片存在,一般用奶头锤锤击都能够奏效。
没有老垫片,用奶头锤锤击不能奏效,那么必须要添加新垫片了。垫片采用铜质,黄铜为最佳,先按照铜钉的直径用手电钻钻好洞,参照我在前面所的介绍的操作方法进行。晒上我所成功修复的一只炉子的图片。
对于宣德炉的养护,历来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保持炉子的原貌{所谓原生态},百年的陈垢、自然的锈蚀正好是历史沧桑的见证;另一种则是适当进行必要的处置,祛除污垢、力求保留原来的包浆,达到“盘炉”、把玩的目的。好比金庸笔下的“丐帮”,帮内有“净衣”、“污衣”之分,孰是孰非,这里不做理论。
銅手炉的养护亦和宣德炉一样,同样存在着两种看法。根据本人的收藏心得,我则倾向于“净衣”。收来的炉子必须经过必要、适度的清洗处理,力求恢复其本来面目,以期实现把玩和欣赏的目的。手炉的用途本生就是人们捧在手里取暖的,因此更加具有上手把玩的特质属性。这一点不同于其它文玩,更与玉器相接近。玉器经过盘玩后,愈加润泽,长期把玩,玉的肌理会产生奇妙的变化。把玩的过程就是探索发现的过程,也是陶冶自己性情的过程,收藏的乐趣尽显于此。銅手炉在清洗处理之后,已经具备了可以把玩的先决条件。静心擦拭和盘玩则完全在于自己所下的功夫了。人们常说的炉子“皮壳”好、“包浆”漂亮,完全是对玩家孤心意旨、投付心血盘玩后取得成果的一种嘉奖。这种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凸显出古典美,更是玩家共同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
銅手炉的质地主要是铜,在空气中长期与氧气接触,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铜的氧化物,使铜器失去原有的光泽,影响美观。把玩的目的则是恢复光泽,留住美丽。这种变化的机理也许是复杂的,也无需我们去做深入研究。我们所注重的是正视这种变化,适应这种变化,或者是利用这种变化,把美留住,力求实现另一种美的享受。
现晒上几只经过我仔细把玩的红铜手炉,以此说明把玩后的效果。(原来的摸样不堪入目,个个都是“灰姑娘”,灰头土脸,披着绿袍,所遗憾的是当初没有留下图片资料。)
P4300203.JPG 
P4300204.JPG
P4290201.JPG

我把清洗手炉的方法用于香炉,同样也取得了较好的收效。可以说是触类旁通。以图为证:
P3150012.JPG 
清洗把玩后:
P4240184.JPGP3150014.JPG 

[ 本帖最后由 shoukaitang12 于 2009-4-30 20:10 编辑 ]

P4240183.JPG (89.83 KB, 下载次数: 3)

P4240183.JPG


手炉的网眼制作方法是怎样的?
1、手工打出圆的眼再象玉器镂空那样用拉丝的锯子拉出镂空的图案来?如果是这样的话,倒可以象看玉一样来断真假了——即所谓的拉比工。
2、先钻子打眼,再用錾子弄出所要的镂空图案来?这样也好判断其工艺,毕竟是手工的。
3、其它方法。

请楼主老师给看看新老和价值!

x.jpg (108.49 KB, 下载次数: 3)

x.jpg

y.jpg (211.28 KB, 下载次数: 3)

y.jpg


第一个炉子是20世纪初叶的,东西不错,值得收藏!价格一般在600--800元左右。第二个看似脚炉,是民国货,目前价格也便宜,也就是400元左右吧。




无意中得到这只炉子,却一直研究出不它的新老真假。说它是宣炉吧,没有底款,敲击声音喑哑。要是看作青铜器,却器形太小,不符。炉身高12公分。请先生帮助判断。谢谢!
炉子 001.jpg
炉子 003.jpg
回复见短信

脚炉一般是过去江南地区老百姓家里常用的物件,到了冬天,用它来暖手、暖脚,我小时候就用过。家里人都称之为“烘缸”。所谓脚炉,一般炉盖上都打满孔眼,面积可供一双脚来摆放。当然,也有小的脚炉,这只是人们的一种习惯叫法。用途不仅仅是暖脚,也可用来暖手。其形状如图所示。
P4170178.JPGP4170181.JPG 
手炉与脚炉除了小与大之间的区别之外,更有一个身份上的区别。手炉一般是有钱人家拥有的东西,脚炉则相对普及,普通百姓家也常见。

这炉子不错,张鸣岐的(朋友的)

这炉子不错,张鸣岐的(朋友的,得罪了)127*98mm 高82mm 重574克

518627_1.jpg (74.22 KB, 下载次数: 6)

518627_1.jpg

518627_2.jpg (75.87 KB, 下载次数: 6)

518627_2.jpg

518627_3.jpg (81.53 KB, 下载次数: 4)

518627_3.jpg

518627_4.jpg (83.42 KB, 下载次数: 3)

518627_4.jpg

518627_5.jpg (84.12 KB, 下载次数: 3)

518627_5.jpg

518627_6.jpg (78.98 KB, 下载次数: 4)

518627_6.jpg

518627_7.jpg (110.23 KB, 下载次数: 4)

518627_7.jpg

518627_8.jpg (88.62 KB, 下载次数: 3)

518627_8.jpg



大开门的明代红铜手炉!炉盖为编织纹,内膛布满锤锻痕迹,提梁亦为红铜质地。价格一定不菲!
明代的手炉红铜的居多,重量也大得多。此外,明代手炉的提梁一般也多见是红铜的。明代手炉的炉盖纹饰也显得较为简约、大气,如典型的箩筐编制纹,如646楼的图片所示。人们通常所说的所谓“粗大明”,不但家具、玉器的工手如此,手炉也同样符合这一说法。清代的手炉重量要远逊于明。 

再晒上一只本人收藏的清早期夔龙缠枝莲纹红铜手炉,炉身外径18厘米,遗憾缺盖!炉身满工,以缠枝莲为中心,两边围绕夔龙,繁满曲折,并有缠枝缠绕其间,纹饰为典型的乾隆风格。底部有“焦裕盛制”刻款。
P5060217.JPGP5060218.JPGP5060219.JPGP5060220.JPGP5060221.JPGP5060222.JPGP5060223.JPG

再晒上一只清中期的红铜手炉的炉盖,刻工精良,主题纹饰是“鹿鹤同春”,周围是缠枝莲纹。如图:
P5050209.JPGP5050210.JPGP5060232.JPGP5060233.JPG


帮我评估下这个炉子价真假;价值。谢谢大师

SNC12100.JPG (274.93 KB, 下载次数: 3)

SNC12100.JPG

SNC12101.JPG (239.81 KB, 下载次数: 3)

SNC12101.JPG

SNC12102.JPG (250.49 KB, 下载次数: 3)

SNC12102.JPG




20世纪初年的白铜手炉。炉盖刻工细腻,瑞鸟刻画栩栩如生,具有一种灵动感。炉盖惜有断丝,而且断丝根数不少,影响价值。瓜楞炉子的价格比其它种类炉子相对要高些。参考价格600元。如果完整,价格应在1000元以上。


个人以为这只是一个偏爱问题。中国传统历来提倡“和美”、“好事成双”、“成双成对”、“和合”、“双全”等等,我想,“双提梁”因此就应运而生了。双提梁较之单提梁,更具有平衡性,制作工艺亦复杂些,成本亦应高些,仅此而已。晒上本人收藏的两只双提梁红铜手炉,供您参考。一大一小。小的还是异形八楞。  P5050212.JPGP5050213.JPGP5080241.JPGP5080242.JPGP5080245.JPGP5080244.JPGP5080246.JPG 

请老师点评一下我的两个 

照片-20080930 080.jpg (116.44 KB, 下载次数: 3)

照片-20080930 080.jpg

照片-20080930 082.jpg (211.76 KB, 下载次数: 2)

照片-20080930 082.jpg


两只都是大开门的红铜手炉!看晚明。第一只炉盖纹饰为“九连环”;第二只炉盖纹饰为菱形花案;花案中都分别排列着“银锭”和“双银锭”的空孔。炉盖虽未打开,炉子内膛的折弯处必然具有不少锤煅的痕迹,是这样的吗?



水泊人摘自shoukaitang12于雅昌论坛的《###铜手炉收藏的心路历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