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继红 | 往事悠悠18:取暖

 丁中广祥 2022-11-03 发布于江苏

取 暖
江都  刘继红

作者刘继红先生,麾村人,丁中1966届校友。
一转眼,炎热的夏天过去了,立秋后早晚渐凉,人们沉浸在“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惬意中。男女老少不再手持蒲扇,扇风纳凉,扇子被束之高阁,蜷缩一旁;大河小沟不再有人游泳扎猛,戏水冲凉,河面上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碧波荡漾;树荫下不再有人扎堆聊天,蹭风阴凉,树叶随风飘落,满地金黄。夏已去,秋正尽,不知不觉冬日已经降临。

“游春”、“消夏”、“金秋”,那“冬”呢?人们常将它与“严”字连在一起,谓之“严冬”,似乎对其不太有什么好感。“北风呼叫”、“大雪纷飞”,“寒意逼人”、“瑟瑟发抖”之类的词语几乎扎向同一个目标——“严冬”,并归结为一个字——“冷”。于是,人们便想方设法防冷御寒,生活的话题一下子从夏天的“乘凉”切换到了冬日的“取暖”模式。

▲冬日夕阳

所谓取暖,即靠近或向着发热体,利用其散发的热能使身体变暖,或通过适当运动增加自身内能使身体暖和起来。

上世纪初,在那科学技术还比较落后、物质生活条件相对匮乏的年代里,严寒的冬天我们老家多数人都是穿着空壳子棉袄,基本上别无其他御寒衣物,哪像现在这样里三层外三层裹得严严实实,又是绒线衣又是羊毛衫,又是羽绒服又是风衣,寻常百姓人家有个卫生衣(一种线织而里层起绒的较厚的棉织品,颜色多为绿色、枣红色)穿穿就算不错的了。衣着单薄的人们往往都是腰紮系腰带,下穿紮脚裤(在踝部用带子束紧的一种裤子),以御寒保暖。在北方,冬季屋内有炕,烟道经墙壁伸向屋外,还生着炉子,屋里总是暖烘烘的。而我们淮河以南地区是没有炕的,即使天气再冷也没有室内生火的习惯,更谈不上什么空调电热器之类的玩意儿,恐怕提起空调电热器老百姓都不知道为何物,唯有火钵子、铜炉子,脚炉和手炉是我们这一带流行一时的冬季御寒取暖“利器”。

▲铜制火钵子
▲陶制火钵子

顾名思义,火钵子就是钵子里放有引火材料,撮上火使之燃烧,用于冬季取暖之物。过去老百姓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火钵子有铜制的也有陶制的,有带把的也有无把的,有大的也有小的;陶制的有清一色褐色的,也有上过釉、外表描有简单绘画的。火钵子无盖,一般是上口大、底部小。火钵子一般以粟颖子、高粱壳、谷瘪子等为燃料将其垫于底部,上面再覆盖上尚未燃尽的柴火草木灰引燃发热取暖。大火钵子可用来烘脚烘尿布,小的可焐手焐被窝。

说到火钵子,这里还有一个小笑话。有年冬天,天降大雪,老家有几个老太聚在一起看洋棍(一种长方形小纸牌),有个缺德鬼走过来笑嘻嘻的说:“奶奶,冷不冷啊?我帮你们弄个火钵子烘烘火好不好啊?”“好啊,好啊!”几个老太齐声应道。那个缺德鬼拿着火钵子既没有放粗糠锯末之类的燃料,更没有添加木炭之类的火种,而是到外面铲了满满一钵子雪,上面盖了一层冷泡灰往牌桌子底下一放,说:“好了!”老太们只管聚精会神的打牌,看都没看就把脚跷了上去了,缺德鬼还问了一句:“有热气了吧?”老太们竟说:“好好好,难为难为(客套话,谢谢的意思)。”这牌打得真是太专注了!缺德鬼捂着差点儿笑出声的嘴溜走了。过了一会儿,老太们觉得不对劲,怎么脚下有点儿潮气?低头一看,这哪是火钵子啊,这是一钵子雪啊!这玩笑也开得太大了吧,弄得老太们哭笑不得。

▲铜制手炉
▲精致手炉

手炉,由火盆逐渐演变而来,由炉身、炉底、炉盖(炉罩)、提梁(提柄)组成,是冬天暖手用的小炉。因其常被捧在手上、笼进袖内,故而又称其为“捧炉”、“袖炉”;炉内装有炭火,也称“火笼”。

据传手炉源于隋代,隋炀帝南巡下扬州,天气寒冷,当地官员让铜匠做了一只小铜炉,内置火炭,献给炀帝取暖,炀帝甚是高兴,赞叹不已,称之为“手炉”。

手炉大多是由紫铜、白铜制成,讲究的是银制的,小巧玲珑,型制各式各样,有圆形、八角形、方形、腰形,还有花篮形、海棠形等。炉盖不是一个一个简单的圆窟窿,而是镂空的松竹梅花图案;炉身亦多刻有“喜上眉梢”“竹报平安”“福禄寿”等吉祥喜气的图案,制作工艺精良,让赏心悦目。极小的手炉,中置炭墼(煤炭研为细末,略加蜜,做成饼状),以纸煤头引着。一个炭墼能经一天。不过这些制作精良的手炉古时多为皇家宫廷之用,后传入民间也只有大家闺秀、富婆千金使用,与寻常百姓基本无缘。
▲铜制脚炉

相较于手炉,脚炉则体型较大些,既可烘手,又可烘脚,故称“脚炉”。我们老家则习惯直呼其为“炉子”。脚炉多用黄铜铸造而成,肚大腰圆,呈匾圆鼓状,有可提携的半圆环型的把手,有排列有序的小圆孔的盖子。我们家有个脚炉表面已被摩挲得铮亮润滑,看上去已使用了许多年头了,也不知道是从祖上哪一代传下来的。尽管那时农村还很贫困,可这样的铜器几乎家家都有,正应了“穷归穷,家里还有三担铜”的老话。

使用时装满2/3的粗糠,铲上几铲没有烧透的草木灰红火(以豆秸火为最佳)覆盖于上,概平压实,引燃粗糠,冒出一阵烟,待烟尽盖上炉盖。粗糠慢慢延烧,可以持续好长时间,开始会很烫,烘手须用旧衣服盖在上面,以防烫伤,烘脚有鞋或袜不要紧。时间长了,上面死灰渐厚,火力渐微,温度会逐步下降,就要用“拨火板”沿炉边渐次拨动,让死灰顺拨火扳下沉至炉底,把粗糠往上拨松,从炉子中间向上翻,奄奄一息的粗糠接到氧气后眨巴火星,顿时火又旺了,再用拨火板概平,重新盖上炉盖。

记得小时候晚上被窝冷冰冰的,睡前妈妈总会放个脚炉将其焐热,睡觉就不觉冷了。早上妈妈则早早的就起来烧好早饭,炽好炉子,将我们的棉袄棉裤烘的热乎乎的的,穿在身上暖和和的,棉鞋也烘得热烘烘的,脚穿进去感觉特别舒服,深感母爱的温暖。

这脚炉不仅可以焐手焐脚焐被窝、烘衣烘裤烘鞋子,还能炕好吃的。在儿时的记忆中,常常边晒太阳边烘炉子,还抓上两把蚕豆,一个个,一排排摊铺在炉子里炕,待外壳一边泛黄变黑时再一个个翻个身继续炕,当听到“噗噗”的响声,蚕豆也就熟了,就这样边炕边吃,边吃边炕,一个个吃得满嘴都是黑灰。当然,能炕上两把花生,那就再好不过了。

▲站窝桶

过去一两岁的小孩子冬天又是靠什么取暖呢?大人要做事总不能老抱在手上晒太阳啊,于是“站窝”便成了孩子取暖的最佳选择。“站窝”有木制的,也叫“窝桶”;有草编的,也叫“草窝子”,皆呈锥形圆柱体,上面口径小些,可以容下小孩子的身体,下面口径大些,很稳固。窝内中空,有隔板,孩子站立在隔板上,隔板下放置一个脚炉或火钵子,热气向上把孩子的腿脚烘的暖和和的,个子高的上身露在桶外,个子小的双擘搁在窝边上,可自由活动玩耍,既能晒到太阳,又不至摔出跌落,这样天气再寒冷也没问题了,大人一边照看孩子,还可一边做事,看孩做事两不误。为防止孩子出窝时因温差过大而着凉不适,也防止孩子尿尿把裤子尿湿,所有站在窝内一般都不穿裤子,出窝时再穿上烘的热乎乎的棉裤。

▲睡窝桶

如果是周岁以内还不会站立的小孩则睡在“睡窝桶”内取暖。睡窝桶多为木板箍制而成,呈椭圆形,长约1米,宽约50公分,高约60公分,在椭圆的一端有一段略高些的后背,高约80公分。窝中装有留有长条形孔缝的隔板,上铺稻草、棉垫尿布,周边用被窝折叠圈好,既可围拢好孩子,被角又可盖在孩子身上。和站窝桶一样,睡窝桶下面同样也放着火炉子或火钵子,无论天怎么冷,窝桶里总是暖呼呼的。如果孩子哭闹或要哄孩子睡觉,就在有高后背的一端垫一木块或砖头,窝桶即可摇动,故人们又把这种睡窝桶称之为“摇桶”、“摇窝儿”。大人可边摇边做事,窝桶一摇,孩子就不哭不闹,很快就会入睡了。

大一点的孩子们冬天则以游戏娱乐、增加活动量来取暖,自创多种“欢乐取暖法”。

▲挤暖和儿

最受孩子们喜欢的取暖游戏就是“挤暖和儿”。挤暖和儿简单方便、无需任何成本道具,且不限人数,只要找到一堵墙,小伙伴们无论多少,只要分成两股,并一个挨一个站着,两边使劲地、拼着全身力气地往中间挤,嘴里哼哼哈哈,手、脚、身并用向对方阵地发起进攻,在努力占领对方“领地”的同时如果还能“放倒”几个对手那就有一种说不出的胜利感,被挤出的小伙伴就得迅速回到边上重新往中间挤,时间不长,全身就会慢慢热乎起来,这种不讲究场地和方法的取暖方法,给孩子们带来了无比快乐和浑身的温暖。几次挤下来,身上那件可怜的棉衣,除了背上一片白乎乎的墙灰,有时还会被磨薄磨破,为此,常受母亲的唠叨责备甚至挨上两板子。

提及挤暖和儿,还有一件有趣的事在儿时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记得在老麾村小学(麾村老街东侧原陈姓大户宅第)上学的时候,在学校后院厕所北边有一长约十米左右的低矮砖墙,背风向阳,是挤暖和儿的最佳选择,一下课小伙伴们就齐集于此挤暖和儿。由于大家都不甘被挤出阵来,于是在拼命向中间挤的同时,还须后背紧贴墙壁、两脚向外支出拼命向后倚,使墙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久而久之,这可伶的小矮砖墙不堪重负,终于有一天“哗”的一声轰然倒下,参与者瞬间仰面朝天,旁观者哈哈大笑。幸好墙不高,未有人受伤。校长赶忙找来瓦匠把墙砌好。可还未过几天,墙还未全干,熬不住的小伙伴们又来挤暖和儿了,三挤两挤的,一个星期后这墙又被挤倒了,校长只得再请瓦匠来砌,这样连续倒了三次,砌了三次,不知是瓦匠手艺不行,还是孩子们挤暖和儿过于投入。校长无奈,只得在墙边挂了块牌子:“此为危墙,注意安全,不得在此挤暖和!”小伙伴们这才另觅他处。

▲斗鸡

斗鸡也是男孩子们在冬季热衷的取暖运动,比起挤暖和儿,斗鸡可就简单多了,只要两个人就可以玩起来了。双方各自把一条腿弯曲提起后用手抱住,然后单脚着地,用膝盖向对方进攻,谁先使对方曲起的那只脚落地或是摔倒谁就胜,反反复复,身体也很容易产生热量。

▲跳绳

男生爱“斗鸡”,女生最爱的取暖运动是跳绳或者跳橡皮筋,几个要好的女生下课前便会约好跳绳、跳皮筋的好友,只待一下课就一起向教室外冲去,蹦蹦跳跳之间收获着温暖与欢乐。

▲尅房子

跳房子,也叫跳飞机,在我们老家称之为“尅房子”,也是孩子们冬天常玩的游戏。他们用教室里捡来的粉笔头,在地上划成不同形状的格子,并在格子里写上相应的分数,从最底下开始跳格子,有单脚有双脚,也有其它花式跳,如抱膝、下蹲等动作,完成不同的格子,就获得不同的分数。这种跳房子的游戏女孩子玩得多。当然,那时冬天孩子们的取暖游戏还有好多,踢毽子、抽陀螺、滚铁环、跳山羊、老鹰捉小鸡等等,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娱乐取暖。

▲滚铁环

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名目繁多的御寒保暖衣物令人眼花缭乱,人们冬天出门都穿上了厚厚的羽绒服,任其寒风凛冽,我自泰然自若;不断更新换代的各种取暖设施也是层出不穷,空调电暖器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中,阵阵暖风吹得室内温暖如春。时光太瘦,指缝太宽,那些曾经风行一时的火盆火钵、手炉脚炉、窝桶草窝等各种各样的取暖神器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有的直接进入了博物馆。

消逝的是时光,流走的是岁月,但抹不去的是历史的痕迹,忘不掉的是儿时的记忆。
往事悠悠系列01水车   02打水   03挑电灌   04方整化   05绞关化   06食堂化   07小口深塘   08炸麻虫   09大印   10舂碓   11划草   12乘凉   13茶水炉   14老柴火灶   15洗澡   16小油灯   17汽油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