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扒大牌|dyson 为什么给吹风机起名叫“超声波”?我从新加坡研发中心带回了 6 个情报

 昵称22998329 2017-04-22

00.封面图副本.jpeg

2017 年 4 月摄于 dyson 新加坡研发中心正门

因为 dyson 的吹风机真的能“吹”出超声波!

4 月初,李斯特去了趟 dyson 今年 2 月刚成立的新加坡研发中心以及与之相距不远的 West Park 工业园区。

dyson 说,他们将为这个研发中心投入 3.3 亿英镑(约合 28.7 亿人民币),主要用来解决未来产品的软件开发、智能化、声学和流体力学方面的问题。

下面的 6 个小故事,是我这次拉着他们的工程师聊出来的。

dyson 降低吹风机噪音的方式,是让音调高到人耳听不到

dyson 的吹风机叫 Supersonic,直译过来就是“超声波”,这个听起来跟吹风机有些不搭边的名字,还真不是随便起的。

03.测试员工Bob副本.png

声学工程师 Nick 和“噪音测试员” Bob

Supersonic 吹风机内部使用的是 dyson 自家研发的 v9 数码马达,在研发时,工程师们发现因为马达转速太高(达到了 110000 转,是一般吹风机转速的 4-8 倍),并且体型很小(直径只有 1 块钱硬币大小),所以吹风机工作时会出现很多尖锐的噪音。

他们觉得这种类似牙医用的钻牙机发出的声音,听起来很容易让人心里不舒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dyson 的工程师没有按常理出牌,相比在吹风机内部塞满各种各样的隔音材料,他们想到了一个更直接有效的方式——提高噪音的频率到人耳听不到的范围。

03.吹风机 马达 工厂.gif

在新加坡 West Park 工业园区刚刚生产出来的 V9 马达叶片

于是马达原本的 11 个叶片被增加到了 13 个,这使得尖锐部分的声音频率提高到了 50000 Hz,是人耳可感知的最高声音频率的 2.5 倍,到达了超声波的范围。这不仅有效降低了噪音,也使得这款吹风机因此而得名。

dyson 的马达因为转速太高,研发测试时得放到防爆装置里

05.V9马达副本.png

新加坡 West Park 工业园区办公桌上的 V9 马达

无论是用在无线手持吸尘器里的 V6,还是用在吹风机中的 V9,dyson 的这两款数码马达转速都达到了每分钟 110000 转左右,相比在研发它们时的同类产品高出 4-8 倍,而体积却小了不止 1/2。

由于动力太足,工程师在研发测试它们时不得不非常小心,先要通过电脑分析马达与产品结构,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可能比较适合的几档转速,再将马达放入 3D 打印的产品原型中进行测试。

测试的时候,为了防止马达转速太高而爆炸,产品原型要放进一个叫 BOMB 的装置里(这名字起得还真是名副其实......)。

05.boom防爆装置.gif

研发中心电子实验室的 BOMB 装置

BOMB 装置通体由防爆材料制成,里面布置好了测试所需的所有电气环境,工程师只要把机器放到里面,扣好盖子,在外面就可以通过软件控制马达的速度、加速度、电压等多项指标。

虽然测试时不会故意测试马达的极限而让原型工作到爆炸,但当新加坡的工程师被问到他们的 BOMB 里爆炸过几个产品时,她十分腼腆地说:啊,嗯....... 是有一些啦~

James Dyson 早年的爆款手推车设计,31 年后用在了吸尘器上

01dyson与吸尘器.jpg

当 20 多岁的 James Dyson 在家务农时,他发现手上的手推车轮子设计非常糟糕,不仅会在草地上留下很多难看的车印,泥土还会沾满整个车轮,清理起来非常不方便。

James 想到,球的表面积要大于轮子的,如果放在独轮车上,会更容易在软土中使用,并且在不平坦的地面上用也不容易倒,推起来更稳定,圆圆的表面还能更方便清洁。

01.Dyson球轮手推车03.JPG

球轮手推车

于是在 1974 年,27 岁的 James 设计出了“球轮手推车”,在轮子的部分,使用塑料材质的圆球替代了传统设计。这种手推车一推出就成了当年的爆款,在第一年卖掉了 45000 辆,占当时英国同类手推车一半的市场份额。

1979 年,James Dyson 卖掉了自己球轮手推车的股份,靠着这部分资金开始研制现在成为品牌标志的气旋集尘式吸尘器,并因此在 1993 年创立了以自己姓氏命名的 dyson 公司。

01.Dyson-DC15-BALL-ALL-FLOORS-_57.jpg

首款将球轮设计引入的吸尘器 dyson DC15

31 年后的 2005 年,他将自己的球轮设计引入自家的 DC15 吸尘器中,使得这款吸尘器的吸头在普通吸尘器很难旋转的角度都可以轻松转弯,并且十分顺滑,在平时推着走的时候,也不会感觉到阻力。

01.Dyson球轮手推车04.gif

从此,“球轮”的设计几乎被应用在所有的 dyson 吸尘器中。

dyson 工程师:公司圆珠笔不够好,我们要重新做一个

dyson 的工程师们喜欢在实验室和办公室用圆珠笔,不过他们觉得普通的塑料圆珠笔不够好,不能契合 dyson 在设计和工程上的理念。

于是,他们组建了包括创始人 James Dyson 在内的 20 名工程师的团队,利用大家午休、工作日晚上和周末的时间,来研究一款能让自己满意的笔。

02.圆珠笔02.jpg

dyson 办公笔 Biro

经过几个月的时间和 50 个原型的测试,dyson 的办公笔 Biro 诞生了,它的名字来源于 1931 年圆珠笔的发明者 László Bíró。

Biro 全金属的材质经过精细的切割和打磨,使它摸起来圆润且有质感,握持时和手部也非常贴合;笔的重心经过特殊设计,偏向集中在背部一侧,这使它随手被放在桌子上时不仅不容易滚动,dyson 的 logo 还会永远朝上。

02.圆珠笔03.jpg

笔夹的设计也没有为了照顾好看就舍弃掉,而是通过切割凹槽使它不会突兀。出色的设计,使 Biro 获得了 2015 年的红点办公产品设计奖。

Biro 的里面,使用的是瑞士品牌 Premec 的圆珠笔替芯,书写手感并没有和外壳设计一样惊艳,但给人的感觉是比较稳定,即使长距离快速划过纸张,笔头上也几乎见不到“泥”。

02.圆珠笔04副本.jpg

不过可惜的是,Biro 现在还没出现在 dyson 的中国官网上,我们一时还买不到。

儿子的产品同样是黑科技,一个台灯能用 37 年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这话放 Dyson 父子身上真贴切。

06.台灯09.gif

可以全方向旋转且带有热管冷却技术的工作灯 CSYS

James Dyson 的儿子叫 Jake Dyson,他在 2004 年创办了 Jake Dyson Lighting 公司。Jake 的公司只卖两款 LED 灯:一款是落地灯&台灯 CSYS,另一款是吊灯 Cu-Beam,但它们每一个,都至少能使用 37 年。

当工作时温度过高,LED 灯会慢慢损坏,灯光就会越来越暗。CSYS 灯和 Cu-Beam 灯的内部都配置了导热铜管,这使得 LED 灯产生的热量能够得到快速地释放,温度长期维持在 55° 左右。

06.台灯05.jpg

CSYS 台灯散热示意图

在这两款灯工作时,导热铜管内部的水会从灯具变热的部分受热变成水蒸气,而在温度较低的部分,经过铝合金散热片冷却后又变成水,重新流回到较热的区域。

这样,两款 LED 灯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被不断消解掉,长时间使用也不容易损坏。CSYS 台灯的额定使用寿命超过 144000 小时,而 Cu-Beam 工作灯的则超过了 200000 小时。

06.台灯餐厅实拍10.jpg

研发中心餐厅里的 Cu-Beam 吊灯

2015 年,James Dyson 收购了儿子的公司,并聘请 Jake 继续负责核心的照明部门,使 dyson 公司正式进军照明市场。

James Dyson 喜欢 MINI Cooper,喜欢到在新加坡研发中心的餐厅里都要放一台

07.餐厅minicooper自己拍.jpg

研发中心餐厅里的 MINI Cooper

其实不止在新加坡,在 dyson 的英国总部的广场上、美国芝加哥办公室的接待厅,都可以看到 MINI Cooper 的身影。其中英国的总部广场上的一台,是工程师们送给 James Dyson 60 岁的生日礼物。

MINI 的第一台量产车诞生于 1959 年,在它诞生的 3 年前,由于苏伊士运河被封锁,英国的石油供应大受影响,但当时英国本土还没有生产过一款省油的小型车。

07泡泡车03副本.jpg

 微型车泡泡车

当时受英国人欢迎的是德国产的叫“泡泡车”的 2 座微型车,它虽然省油,但是内部空间非常有限。对现有产品的不满意,加上看到了市场的商机,英国人决定研发一款自己的经济型小轿车。

07.Spotlight-Mini-Cooper110.jpg

MINI Cooper 剖面图

研发时,设计师 Issigonis 没有照搬德国人的设计,而是别出心裁地将四缸发动机作横向设置,最大的利用车内空间,使得 MINI 的车厢占到全车身体积的 80%,让小体型的 MINI 可以也容纳 4 人乘坐。

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其前轮驱动且高效利用空间的配置概念,也为后来的汽车设计工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07 Mini cooper s.jpg

MINI Cooper S

老款 MINI 的设计实用且完善,这使得它从 1959 年到 2000 年的 40 多年里,都没有被大幅改造过。

James Dyson 把 MINI 作为自己品牌的设计符号之一,他希望自己产品可以和 MINI 一样,通过超前的技术,更好地解决人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些这次我们在新加坡研发中心以及 West Park 工业园区的见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