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克明峻德

 清醒4321 2017-04-22
我读《大学》
第二章 克明峻德。
【原文】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今译】
《尚书·康诰》说:“要能澄明心性的“辨知”“明辨”德性”。
《尚书·大甲》说:“要能时时依照天赐明辨的“心性”处事”。
《尚书·帝典》说:“要能提高运用“辨知”“明辨”的心性”。
总之,都是要由自己来修明大自然所赐予的能“辨知”“明辨”的“心性”。
【领会】
这一章是引经据典,解释“大学之道”首先在“明明德”的重要。
从这些经典中,传递给我们现代人的信息是:早在3000年以前的商、周时期,华夏的先贤就已认识到:
要把事物办好做好,就必须时时处处,首先排除物欲杂念,澄明本性、彰明心性的“辨知”能力。
否则,如被食色物欲所蔽,以至昏昧不明,就会认不清是非,辨不明事理;如被食色物欲所蔽,就会黑白颠倒,指是为非,胡作非为,社会难以和谐。
值得现代的华夏子孙,应感反省和愧杀的是:
留着先贤早已认识到、并已明确指出的“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荀子·非相》)的“有辨”之能力不去发挥;天地所独赋予人的灵心慧性不去澄明。非要与西方接轨,亦步亦趋的步西方之后尘,甘心与“高级动物”为伍,参与到他们弱肉强食的物质竞争中,只知疯狂的掠夺和霸占物质财富;其结果:迷失了人之所以为人的“辨识”本性与为“人之道”;模糊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从而失去了做人的道德准则。
这一章的最后一句:“皆自明也”很重要!
这句话,已非常明确的告诉我们;要澄明自己的心性;要提高自己的“辨知”和“明辨”道德是非的能力。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实现。
为什么这么说那?如前所述:
心性如镜,本来澄明。物欲如尘,遮蔽心性,致使昏昧不明。物欲贪婪,谁能去除?唯有自己心知肚明。所以说“皆自明也”。
写至此,我引用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李世煇的的《振兴中华,必须坚持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一文中的一段话来结束此文:
面对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能源危机、民族矛盾和文
化冲突,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