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方专栏】日本汉方翻译第一弹《汉方之精要》(38)麻黄附子细辛汤

 老计1 2017-04-24

再次感谢 @中医夏豪天    

的仔细翻译。夏医生也是北中医系,现工作于苏州中医医院脾胃病外治中心。专于脾胃,擅用经方,尤精腹诊。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用于“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伤寒论》)的处方。但是本来应该仅仅只有恶寒,由于病情初起,常反而出现热象,表现为发热。但是因为还是少阴病,所以脉象应该还是沉(当然是沉而弱)。在这样的场合下,就意味着可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来治疗。不过实际情况,有时候脉象反而会有浮象。藤平健博士曾对此做过论述——(《汉方的临床》十八卷6·7合并号)

  适合本方的患者在多数情况下,平素的体质就比较虚弱,给人的印象完完全全就是那种阴证的表现。但患者有时发热的时候也会出现面色红赤,恶寒与热感同时出现的情况。这种情况从表面上看是太阳病,用香苏散应该有效。但是实际上却没有效果,这是因为病属少阴,应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较好。这种情况临床上常可以见到,有时候会给医生带来迷惑。  

  此外,适用于香苏散的初期感冒的病人,随着病情的迁延,一般情况下用参苏饮较好,但是有时候也会碰到用参苏饮完全无效的情况。这时候,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桂姜枣草黄辛附汤更好(我更常用后者)。以上,是在伴有发热的疾病(伤寒方面)本方的概略。

                          杂病中的应用——此为秘中之秘

    麻黄附子细辛汤,我在不伴有发热的慢性病(杂病)中亦常应用。对此,我先是在《日本东洋医学会志》(25卷4号)上做过发表。之后,又在《汉方的临床》(25卷11·12合并号)上刊登过相关的经验。但是,由于是在学会志上的发表,难以用浅显的语言进行论述。这边我就将对此“秘中之秘”进行披露:

1、 头痛及颜面痛

    大塚敬节先生对于头部怕冷,脉象沉细,足冷,伴有头痛的病人,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进行治疗。我对于三叉神经痛、颞颌关节痛等面色苍白,手足怕冷的冷证患者用本方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不过,如果手足并没有那么冷,面色也不是那么不好的话,还是用葛根汤治疗比较好。也就是说,本方是可以看做葛根汤证的对侧之证。

2、 四肢痛和腰痛

    坐骨神经痛等,腰脚牵引疼痛时如伴有冷感,一般来说可以用芍甘黄辛附汤。但是对于虚症的患者不适宜使用大黄,可以用麻黄来代替大黄,这样就成了芍甘汤和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合方。

    肩、上肢疼痛,伴有手足怕冷之人可以用桂姜枣草黄辛附汤,此方与桂枝加术附汤虚实阴阳皆相近。有时难以区别,但对于兼有腰痛,恶寒较明显者,用桂姜枣草黄辛附汤更好。

3、 流清涕、鼻塞

    寒症之人鼻塞、流清涕时,仿大塚敬节先生用桂姜枣草黄辛附汤较好。如果是阳证的话,会表现出适合用小青龙汤的症状,阴证的话还是本方较好。寒症,以月经不调为主,伴有鼻部症状时,当归芍药散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方为其治疗手段之一。

4、其他

    对于哮喘,有时用桂姜枣草黄辛附汤或麻黄附子细辛汤较好。大塚先生对于小青龙汤样的哮喘,伴有乏力、脉沉弱小、憋闷者,可以使用桂姜枣草黄辛附汤,这在其书中有记载。我本人则对看上去像甘草麻黄汤或麻杏甘石汤证的患者,但有寒症,恶寒的,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取得良好效果的经验。

其他如膝关节肿痛,用防己黄芪汤合麻黄附子汤有时会有较好的效果。

【注意】

    本方因含有麻黄,对于胃肠特别虚弱的患者。有可能会产生碍胃、食欲减退、舌生白苔等不良反应。在这种情况下,还是考虑改用不含麻黄的其他其他处方为好。

病例

病例一

  天某某某,24岁,女性,过敏性鼻炎。

  从一年前夏末开始出现打喷嚏、鼻塞等症状。在医院进行治疗后没有任何好转。并在一个月前症状加重,出现流涕、寒症,月经不调、痛经。

  患者中等体型,腹力中至弱。两腹直肌稍稍挛急。有轻度的右季肋下抵抗,心下部振水音及脐左下压痛。脉小。

(治疗)

1、 予以当归芍药散及麻黄细辛附子汤(附子0.5)。服药两周,白天基本上不鼻塞,夜间仍有鼻塞。

2、 予以当归芍药散合麻黄细辛附子汤加辛夷2.0。服药三周,鼻部症状基本消失,但出现湿疹。

3、 前方加荆芥2.0。服药两周,湿疹消失。

4、 去荆芥。出疹后的第二个月,痛经就减轻了。第三个月,痛经基本消失。之后的两个月,有轻度的痛经。鼻子在天气不好的日子,仍有少许的症状。

 

病例二

  久某某某,45岁,女性。颞颌关节炎。

  三年前开始出现颞颌关节炎,颞颌关节疼痛,难以说话和进食。只有在偶尔不痛的时候才能够吃饭。胃肠虚弱,经常胃痛。寒症,手足发凉。略显肥胖,腹力中等,下腹部有手术疤痕,心下痞硬。脉沉迟。

(治疗)

1、 予以桂枝加苓术附汤(附子0.7)及半夏泻心汤加茯苓,隔日交替服用。服药两个月后,颞颌关节痛基本能稳定住,也不需要再服用治疗胃的中成药了。

2、 四个月后(秋)胃痛变的很少了,但是颞颌关节又开始疼起来。改予桂枝加苓术附汤合麻黄细辛附子汤(附子0.7)。约一个月后就可以咀嚼食物了。

3、 之后又过了约三个月,由于更年期障碍,出现不安症状,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约一个月后,症状就基本镇定了下来。

4、 至此,颞颌关节痛时有消长。再次予以桂枝加苓术附汤和麻黄细辛附子汤合方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隔日交替服用。从最初开始就诊两年半后,颞颌关节痛就完全不在发作了。

5、 患者年轻时因为髋关节结核而导致跛行,此外膝关节变形有渗出伴疼痛。因此,给予防己黄芪汤加麻黄2.0。约三个月后疼痛明显减轻。经过三年四个月的治疗到现在,虽然胃部仍有疼痛,仍在服用香砂六君汤进行治疗观察。但是颞颌关节痛就没有再发作过。

 

病例三

 蛭某某某,49岁,女性,椎间盘突出,变形性膝关节病。

 两年前因为搬家等事,过度劳伤后引起腰痛。经X线检查显示椎间盘突出伴有膝关节变形。此后腰痛、膝关节痛一直得不到治疗。手足怕冷,便秘。稍显肥胖,腹力中等,腹部软,脉小。

(治疗)

予以防己黄芪汤合麻黄细辛附子汤(附子0.5)加大黄1.0。一个半月后,身体轻快可以上下楼梯。

 

病例四

  石某某某,45岁,女性,坐骨神经痛。

  数年前开始臀部及大腿后侧疼痛,以右大腿为甚,考虑坐骨神经痛。有先天性的左髋关节脱臼。冷症,嗜睡,月经量多。中等体型,腹力弱,腹部软弱,下腹部左右均有压痛(瘀血)。脉小。

(治疗)

1、 予以芍药汤合麻黄细辛附子汤(附子0.7)。服药两周后,疼痛稍稍减轻。

2、 但是约半个月后,疼痛就基本上没有什么改善。予以桂枝加术附汤和麻黄细辛附子汤继续治疗后治愈

                                 ——以上刊登于《日本东洋医学会志》第25卷4号

病例五、芍甘汤和麻黄附子细辛汤及桂姜枣草黄辛附汤

(其一)

  患者是一位肤白貌美的妇人,平素健康,但身体看似纤弱,体重52kg,身高140cm。患者去年八月中旬出现左足关节痛,足甲浮肿伴热感,发热38℃。服用桂枝加苓术附汤三日后,浮肿消失。但一周后,疼痛向腰、右膝关节(后面)、左大腿部(后面)转移,并逐渐加重。以至于连薄的毛巾毯都不能盖在上面。右足间异常的冷(左侧温暖)。头以上汗出,口干。像这样接受了T女士的咨询后,我给出了“汗出期间予以甘草附子汤,其后,予以芍甘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指导意见。这是因为患者说发病前数日,在旅行途中淋了雨,又在出租车和旅馆里吹了冷空调。因此考虑是里寒所引起的疼痛。结果服用了两日的甘草附子汤,三日的芍甘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防己后,疼痛非常明显的减轻,并恢复了健康。

(其二)

  今年一月下旬,正值严寒。患者左肩、左手关节、腰部再次出现疼痛,同时恶寒并发热38℃,但是并没有热感,伴有饮食无味。于是,再次让其服用芍甘汤和麻黄附子细辛汤。结果,服药用后患者描述口中像一块覆盖着一块皮那样的感觉。同时出现了黄苔。于是,再次和我找我咨询。

  从发热和恶寒同时存在考虑,可以用桂枝加术附汤;但是预料到服药有可能会伤胃,患者是受寒引起的,寒性体质以及以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曾奏效等这些方面,最后指导其服用桂姜枣草黄辛附汤合人参汤。关于服药结果,其反馈如下:

  “一付后心情舒畅,身体轻快;三付后肩、手关节疼痛消失;四付后,腰痛减轻,仅有轻微的痛感。这付药方吃了很舒服,没有几天就恢复了健康。之后也一直坚持服药,只在5、6、7月期间停药。停药的某天,我感到足尖像冰一样的冷,伴有疼痛、浮肿(足部),小便频数,容易疲劳,难以起床。于是,再次服用相同的方药。约20天左右,全部症状均有好转,并逐渐恢复了健康,可以外出。真的非常的感谢。”

                         ——以上刊登于《汉方的临床》25卷11·12合并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