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体悟太极拳之“脚下阴阳变”

 宗放 2017-04-24

建惠安 庄锡成

    习拳者皆知,太极拳易学难精。言下之意,拳架招势易学,内运拳理难懂。其实内运之难,难在不知“变”。

    三丰祖师《太极拳经》开篇指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拳经寓意深刻,字字句句蕴含拳架招式绵绵不断、阴阳变换之理。
    先贤王宗岳《太极拳论》亦云:“立如平(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拳论喻指明了,直指双重要害--阴阳。
    先师李和生《内功解秘》书中指出:“盖言虚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化则无滞耳。善应敌者,常制人而不制于人。”李老之“虚”乃变之魂矣。此“虚”为拳之意境,意专神灵,变化莫测。
    笔者习练李和生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深悟李老“三步练法”武学之精髓--“练哪想哪”。“练哪想哪”,以意贯之,以专盖偏,愈练愈精,以至阴阳互根、阴阳相济之懂劲。李老武学符合古人“持德者昌,持力者亡。”之修性立命哲理。
    多数拳友行拳走架,关注重心,讲究虚实,拳架演绎流畅优美,皆为形变。然太极拳之变,难在内运之阴阳,难在脚下阴阳之变矣。
    笔者曾撰文《体悟太极拳“折叠”“转换”之要义》指出“折叠、转换”之体悟--意圆行方。行拳走架,圆来圆去。圆,大可无限,小亦微极。意圆行方,神意触机圆,暗运于密内;内劲寓于方,外行形于外。意圆神活,劲方力刚。无圆之拳非阴阳、非太极矣。
    拳势之变,离不开太极双鱼图。要么“6”,要么“9”,“8”之形变亦可。然太极之变,切忌身形扭转使然,惟以意贯之。不同阶段,意变有别。由腰而气,再而意,阶及神明。
    笔者体悟,脚之阴阳亦意圆,且绵绵缠缠,圆圆不断。脚之阴阳与手之阴阳对立呼应,一动俱变,一静俱归。无论动静,势势归中。如:搂膝拗步之按掌,外形仅一按了之,内运却有“顾、盼、切、磋、按”之意。
    “顾”之机,始于前脚跟着地瞬间,手臂由外往里环绕之时,前脚阴阳亦变化。即,脚跟-脚掌外沿-小指。随着拳势动作,脚下内运点随之运动,脚跟“立点”感觉越来越轻、越虚、越活、越灵,而脚掌外沿之运仅有贴地之感,不可有踩踏之重力感。“顾”之终了,手至身前,脚下内运由后走外弧至脚趾前,非重心转移,此为阳升。
    “盼”之机,始于前脚趾小指,手臂回旋归中(胸)时,前脚阴阳之变。即,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拇指-脚掌内侧-脚跟。走内线弧也。“盼”劲之时,腰意内旋,手臂回收至胸前,脚下内运走内,为阴收或阴蓄也。
    “切”之机,始于前脚跟“立点”,手臂回落归中时,脚下阴阳由前脚跟过渡至后脚跟。此时,脚下之“中”发生转移,看似重心转移、普通后坐。却因腰球滚动旋转并赋有飘升之感,实脚松升,感觉不到后脚支撑重力。“切”乃走化之关键。为“中极之玄”。
    “搓”之机,始于后脚跟,手掌内旋前按之时,脚下阴阳变化在后脚。即,后脚跟-脚掌外沿-小指。“搓”劲,由阴变阳,实则蓄劲待发,亦为蓄势待发。
    “按”之机,始于后脚小指,手臂弧形前按时,脚下阴阳变化在由后脚过渡至前脚。即,后脚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拇指-脚掌内侧-脚跟走内线,再经前脚跟走外线至前。“按”劲,从力学角度看,走一条旋转力,实则先阴后阳。如此行拳,脚下方俱阴阳内合之意。
    搂膝拗步动作,看似简单的按掌,脚下却蕴含着微妙的阴阳变化。“顾”走阳,“盼”收阴,“切”归中,“搓”回阳,“按”先阴后阳,阴阳相济矣。
    太极之功虽变幻莫测,但万变不离其阴阳旋转之变。后学不可不审慎悟之。

    (此文根据2017年4月19日学员交流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