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学习教程 第三章 诗歌的四大要素 三、节奏

 江山携手 2017-04-24

    平仄反映语言的抑扬,节奏显示语言的顿挫。

  《礼记·乐记》云:“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

  孔颖达曰:“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

  郭沫若说:“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

 

  诗歌中的节奏指的是什么?

  诗歌的一大特点就是音乐美,其中就包含了节奏这个要素。

  节奏是一种与韵律结伴而行的有规律的突变,是将时值长短不一的音组合在一起(音长和音强的组合)。

 

 

  古诗中常常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诗歌的节奏有多种形式,如: 

 

  五言三顿

  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以及大量的五言民歌都属于这种形式。这种诗节在中国诗中极为普遍。如: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七言四顿

  七言四顿是我国诗歌运用得最普遍的一种诗节形式,如七言古诗、七律、七绝、七言民歌和一些七言新诗都取这种节奏形式。如: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此外,还有四言两顿、六言三顿等。

 

 

  参考阅读:诗歌的音调

  色有色调,音有音调,一幅图画往往用各种色相组成,色与色之间的整体关系,构成色彩的调子。称为色调。一首乐曲由各种声音组成。声音之间的整体关系。构成不同风格的音调。一首诗由许多字词的声音组成,字词声音之间的整体关系,也就构成了诗的音调。更多古诗词学习内容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www.xigutang.com)

 

  声音的组合受审美规律支配,符合规律的谐,违背规律的拗。音乐中有协和音程与不协合音程。中国古典诗歌有律句与拗句。音程协和与否,取决于两音间的距离。诗句谐拗的区别,在于平仄的搭配。

 

  中国古典诗歌的音调主要是借助平仄组织起来的。平仄是字音声调的区别,平仄有规律的交替和重复,也可以形成书奏,但并不鲜明。它的主要作用在于造戍音调的和谐。

 

  除了平仄之外,古典诗歌还常常借助双声同、叠韵词和象声词来求得者调的和谐。

  

  双声调和叠韵词是由部分声音相同的字组成的词,南母相同的叫双声调。韵母相同时叫叠的问,叠合同是声音完全相同的同。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云:“叠的如两玉根叩,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联,取其宛转”王国维《人间词话》云:“余谓苟于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促节处用双声,则其铿锵可诵,必有过于前人者。”铿锵、宛转,荡漾、促节的细微区别,虽未必尽然,但双声、叠韵的音乐效果是确实存在的,而且叠音词的效果也是一样,它们的音乐效果可以这样概括;在一连串声音不同的字中,出现了声韵部分相同或完全相闹的两个邻近的字,从而强调了某一个声音以及由此声音所表达的情绪,铿锵的越发铿锵。婉转的益见婉转,荡漾的更加荡漾、促节的尤为促节。至于象声词则是模仿客观世界的声音而构成的词,它只有象声的作用而不表示什么意义,象声同的效果在于直接传达客观世界的声音节奏。把人和客观胜齐的距离缩短,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双声、叠韵、叠音。象声,这类同在中国古典诗歌里运用得相当广泛。如“参差荇莱”、“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聊逍遥以相羊”、“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词用得恰当,不但增加了音乐美,也加强了抒情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