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你的营业额上不去?

 醉红尘009 2017-04-24

最近很多餐饮老板跟我抱怨,怎么门店营业额就是难上去?

营业额,说白了就是一个餐饮门店的销售额,这一项数据决定了一个餐厅的生死存亡。

营业额月目标如果顺利达成,是每个餐饮老板高兴的事情,哪怕在淡季牺牲一点毛利率也值得,最让人伤感的是所有的打折让利促销都派上了,营业额仍然上不去,自然也赚不到钱。



我们来回归问题的原点。

营业额=交易单数*客单价

所以提升营业额要么提升交易数,要么提升客单价。


首先,我们来看提升交易数有哪些可尝试的办法?

提升交易数:

1、做好顾客满意度;

2、地推活动发DM等;

3、高峰时间段加快收餐和收银买单速度;

4、所有可利用的线上获客渠道做引流


提升客单价:

1、引导性销售;

2、建议点大份;

3、第二份半价;

4、消费满一定额度立减;

这些对不对?

对。

 

够不够?

不够。


以上是按照麦肯系统比较公式化地进行的拆解,

事实上现状就是麦肯以上这些非但都做到,还都做得不错。

可如果这样,发展趋势进入瓶颈,只代表一个逻辑:

其中还缺少了某个重要的关键原因。


产品

 

并不是说麦肯的产品不行,而是规模太大,需要结合供应链现状,导致产品力的不足。

 


我个人以前对于产品有认知上的局限性,差不多对于产品还弱智到仅仅停留在“不难吃就行”。


餐饮业,经营的原点还是产品。

 

市场上绝大多数的产品,还是经营者的自嗨型产品。

 

真正为消费者的体验,仔细打磨精进千百遍的有多少?


许多餐饮老板就没有搞懂这样一点:


固然人流旺盛的商场,多发几张DM,折扣力度大一点,或者营销活动奇葩一点,就能获得大批的顾客。

然而他们都忽略了一点,拿下顾客的第一次简单,拿下顾客的第二次乃至后面的无数次,还是得靠产品。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时代,更是产品为王的时代。


大部分餐饮老板对于营销的需求,本质上还是解决营业额问题,解决获客问题。

可是自身留客的基本功实在太弱,一边大力投入成本让天上下美钞,一边又一张都接不住,这样自然死得越快。


 

开一家餐厅。

餐具、桌椅、灯光、空间设计、员工培训、餐盘纸、门头招牌、广告位....所有这些,小到一根牙线,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销售产品。

 


吸引顾客前来的引力原点,还是产品、也只有产品。

 

再举个常见的例子:

 

我经常在一些销品茂里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家人在商量去哪吃,因为商场里的餐饮品类确实很多,但必须要挑选一家,这个时候大人一般都会以小朋友的喜欢或者匹配度来做决定性的参考,周六日家庭用餐居多,可是很多餐厅,就算翻遍菜单也看不到一个适合小朋友吃的产品。

那就别怪周末那几家有儿童餐的店都是满座的了。



日本的市场竞争差不多领先中国大陆地区30年左右,跑一圈会发现,他们大部分已经都成为细分出单人份、大小份、老人餐、儿童餐…了。


 

一家餐厅只有四个角度来获客:

选址、能见度、商圈引流和口碑。

 

选址一旦定下,能见度和商圈引流也有限,每个环节一个捕获率百分比,累加差别也有限。

 

唯一能够不增加额外成本却能够有10倍提升空间的,是口碑。

 

口碑的原点,也是产品

 

很多餐饮老板一直烦恼怎么让顾客来,可从来没有真正发自内心为站在顾客角度思考自己怎么做能够更好、给顾客更优的产品体验。

 

虽然也有小部分顾客不是因为产品而来,但是你有没有发现,这种顾客的回头率恰恰最低。

用产品和体验吸引来的顾客,才能够留得住。


自个儿回想下,在过去的一年里,被各类奇葩营销吸引而去的餐厅,奇葩已经体验过了,还有兴趣再去么?

 

只有以产品为原点的极致体验,会形成一种强大的营销力。

自然会带动重复光临,自然会带来新顾客。

 

 不花多些时间精力心血在提升产品、体验上,自然要花更多的银子在怎么让顾客再来上!

 


在餐饮业,平凡和优秀的距离,原点在产品的知行合一

 以产品为原点的极致体验,才是提升营业额,投入产出比最高的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