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读书笔记[2]

 johnney908 2014-05-05
2、兼喘证:
原文19、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解词:喘家——素有气喘之人。
语译:素有喘咳宿疾者,患了太阳中风证,最好用有宣降肺气作用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参考原文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提要:中风兼喘的证治。
成因:1、表证误下伤里,表邪乘虚内陷胸中而成表证兼喘(43);
        2、素有喘疾,复受风寒,外邪引动宿喘(19)。
分析:19条证当有太阳中风的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等证。
        喘息发作——风寒袭表,表气闭郁,内迫于肺,肺失宣降。
        43条微喘——误下后,表邪内入,使肺气不利而上逆致喘。
        表未解——虽经误下,表邪并未全部内陷,发热恶寒之表证仍在。
辩证要点: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病机:风寒袭表,营卫失调,肺失宣降。
治法:解肌祛风,降气定喘。
方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现代用法用量:桂枝15g,芍药15g,炙甘草10g,生姜15g,大枣4枚,厚朴10g,杏仁7g。
水煎取药汁,分3次温服。覆取微似汗。
方解:桂枝汤——解肌祛风。
        厚朴———下气消痰。
        杏仁———宣降肺气。诸药合用,共奏解肌祛风,降气定喘之效。
临床应用:
(1)正用:以其解肌祛风,宣降肺气,用于太阳中风伴喘息、咳嗽者。
(2)借用:A用于桂枝汤证而表郁较重,可能影响肺之宣降功能者;
        B本方较适用于老年体虚患者和小儿感受风寒病邪的表证初起。
临床体会:刑锡波说:“凡平素有喘病的人,患伤风之后,往往诱发喘促,也就是说患哮喘的病人,其发作往往为新感所诱起。我治素有哮喘病人,当患新感时,每仿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之例,佐以宽中下气,止嗽定喘之品。在治疗时,只师其意而不用其方。以患哮喘的病人,肺中常有郁热,不宜用辛温燥烈之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便属于辛温燥烈之范围,用时宜将辛温变为辛凉,而以宽中下气、止嗽定喘之药以疏肺化痰,常用的效方为”:
前胡10g,白前12g,杏仁10g,半夏10g,薄荷10g,条芩6g,生赭石10g,炒牛子10g,炒苏子6g,甘草6g。水煎服。
本方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意而不用其方,经治42例,大部分是有效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只限于无内热而脉缓的。如有热象或脉浮大或浮数的,用之常引起烦躁,且效亦不好。所以,学习《伤寒论》要掌握其辩证施治的治疗原则,而不必拘泥于死方,才能领会到其真正精神。
案5——小儿哮喘:
王某,男,1岁半,2006年12月16日诊。
初起发热咳喘,在县医院以“急性支气管炎”治疗一周,症状缓解出院。后每天早晚气温稍低即咳喘,再次治疗效果不佳。回本乡医院治疗仍无效,一周后到本所就诊。
刻诊:咳嗽气喘,喉中哮鸣,每天早晨及夜晚加重,汗出恶风,咳声清脆而痰稀白,面色青白,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红。
辩证:风寒表虚,营卫不调,兼肺失宣降。
治以解肌祛风,宣降肺气。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合从龙汤。
桂枝8g,白芍8g,炙草6g,生姜8g,大枣3个,厚朴6g,杏子6g,龙骨10g,牡蛎10g,炒苏子8g,炙冬花6g,连壳白果仁6(打碎)。水煎服,3剂。
06年12月19日2诊:咳止喘平,汗止神爽,听诊双肺哮鸣音消失。用从龙汤3剂善后。
按:感受风寒所致之哮喘有虚有实,表实之喘多无汗,小青龙汤为的对之方;表虚之喘多自汗,为体虚素有喘疾,复感风寒,表虚不固,每感风寒即引动内伏之痰饮而诱发哮喘。桂枝汤能解肌祛风调营卫,厚朴、杏子、白果、苏子、冬花降气化痰定喘,龙、牡敛汗固表。待哮喘控制,师法张锡纯用从龙汤善后,可减少哮喘的发作以期彻底痊愈。(余泽运医案)
案6——小儿咳喘(急性支气管炎)
患儿余某,男,1岁,本镇人,2012年7月17日诊。
患儿平素体弱易感冒,每次感冒即多汗淋漓,昨日受凉出现咳嗽,喉部有哮鸣声,父母抱儿急来就诊。
刻诊:咳嗽阵作,咳声清脆,早晚气温稍低时咳嗽加剧,咳时伴有喘鸣声。起于夜卧乘凉扇电扇引起,触摸患儿胸背湿汗粘手,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红。听诊双肺有哮鸣音。
诊断: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辩证:风寒表虚,营卫不调,兼肺失宣降。
治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以解肌祛风,宣降肺气。
桂枝6g,白芍6g,炙甘草5g,生姜6g,大枣2枚,厚朴6g,杏仁6g,炙百部6g,炙紫菀6g,桔梗5g,龙、牡各10g,桑叶10g,焦三仙各10g,生山药10g。2剂,水煎服。
7月20日二诊:上药服完,诸症消失。昨因饮食过多,出现夜卧不安,厌食,此外感初愈,体虚未复,复伤饮食,食滞阻中所致。用从龙汤合保和汤调理之,以防咳喘复发。
龙、牡各10g,白芍5g,炒苏子5g,炒牛子4g,半夏5g,焦三仙各8g,陈皮6g,茯苓8g,连翘6g,炒卜子5g,甘草4g,蝉衣6g。3剂,水煎服。
药后诸症消失而愈。
按:本方证临床并不少见,尤其是夏季气侯炎热,人们为了贪凉,往往既服冷饮,复开空调,因炎夏腠理疏松,常自汗出,于睡眠时不知不觉中感冒风寒。外邪挟寒饮阻塞肺气,使肺失宣降,而咳喘之症作矣。笔者遇此症,不论大人小儿,只要辩证为风寒表虚兼咳喘,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化裁,常能在1-2剂中愈病,屡试而不爽也。(余泽运医案)
3、兼阳虚漏汗证:
原文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解词:(1)遂漏不止——漏,通溇,雨溇溇也,谓雨淋漓不止。即因而汗出淋漓不止。
        (2)小便难——即小便困难,此指尿少。
        (3)四肢微急——四肢轻度拘急。
语译:太阳病,发汗,汗出太过,导致大汗淋漓而不间断,其人出现恶风、小便量少而不畅,四肢略见拘急,难以正常屈伸,可用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提要:太阳中风发汗太过阴阳两伤表未解的证治。
分析:发汗,遂漏不止(因汗不得法,致汗出淋漓不止)——汗生于阴而出于阳,汗出太过,卫阳虚而肌腠不能固密,营阴随之外泄,致阳伤液损。
注:漏汗指大汗淋漓而不间断,伴恶寒而不发热,有时四肢逆冷、脉象沉微或脉浮大无力;与太阳中风的发热恶寒,时时汗出,脉浮缓有力者不同,两者应于鉴别。
其人恶风(中风本有恶风,今更强调则说明恶风寒较前更重)
——A表证未解,风邪尚存,风性散漫,致腠理疏松而恶风;
        B表证过汗,卫阳受伤,肌表失于温煦。
小便难——A汗多伤阳,阳伤不能化气;B汗多伤阴,阴津不足。
注:本证小便难指小便量少而不畅,或频频小便而不畅。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四肢轻度拘急,活动不灵活)——汗出过多,阴阳两伤,阳伤不能温养筋脉;阴伤不能濡润筋脉。
辩证要点:恶风发热,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
病机:风寒袭表,营卫不调,卫开营泄,阴阳两伤,表证未解。
治法:调和营卫,扶阳固表。
方药: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现代用法用量:桂枝15g,芍药15g,炙甘草15g,生姜15g,大枣4枚,附子5-10g。
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
方解:桂枝汤——解肌祛风;
        加附子——温经扶阳。共使阳复津回,表固汗止。
现代研究:现代用治流感、白细胞减少症、自汗症、妇女阳虚崩带、风心病、冠心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半身不遂、小儿麻痹、神经痛等病兼见汗出不止,恶风者,以营卫不和,卫虚不固为辩证要点者。
案7——阳虚漏汗:
雷某,男,42岁,2007年6月21日诊。
患者平素体健,3天前劳累受凉后感身痛、头痛、发烧发冷,自服安乃近2片,克感敏冲剂2包,感冒通2片,服后大汗淋漓,并感身冷头晕,自认为体健,未予治疗。3天后感汗出身冷加重,且头晕欲倒,急来就诊。诊见患者面色咣白,四肢冷,全身冷汗淋漓,衣服尽湿。时时呕恶欲吐,四肢拘急,小便量少而不畅,舌质淡苔白,脉迟而无力。诊为表证过汗,阴阳两伤,阳伤较甚之阳虚漏汗证。治以调和营卫,扶阳固表。用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12g,白芍12g,炙甘草10g,生姜12g,大枣7个,附片10g,山萸肉30g,龙骨30g(打碎先煎),牡蛎30g(打碎先煎),半夏15g。水煎服。2剂。
服1剂汗敛身暖,2剂服完,病若失。
按:本例为表证过汗而见漏汗不止,头晕身冷、肢凉拘急,与本条症状病机相符,故用桂枝加附子汤一投而中。(余泽运医案)4、兼胸阳不振胸满证
原文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参考原文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解词:(1)微寒——指脉微恶寒。
        (2)脉促——此处指脉急促或短促,不是“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
        (3)胸满——郝万山教授认为:满(音闷),即胸闷。满字古有二音二意,水满读曰man,气满读曰men,因胸为气海,故满字和胸部(运行气血的场所)相关的应读闷,满字和腹部胃肠道(运行水谷的场所)相关的应读满。
语译:太阳中风误用下法,出现脉急促而紧张,胸满者,当用桂枝去芍药汤治疗。若见脉微而恶寒者,可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治疗。
提要:太阳中风误用下法,致胸阳不振胸满和脉微恶寒的证治。
分析:本证典型表现为:太阳中风的典型表现兼脉促、胸满或脉微、恶寒。
        脉促——表证误下,正伤不甚,尚能抗邪,正邪交争。
        注:刑锡波认为:此处脉促指“脉急促而紧张”。
        刘渡舟认为:“心阳受损之后,力求补偿,形成假性兴奋,其脉反数,时有一止,按而无力为其特点”。
        胸满(即胸闷不舒)——误下伤及胸阳,外邪陷于胸中,胸中阳气流行不畅。刘渡舟认为:“胸为心之宫城,误下之后,气沮血寒,故可出现胸满、气短、心悸等证”。
        胸满而脉微恶寒——阳伤较重,不能鼓动温煦。刘渡舟说:“本文的微寒一证,注家解释不一,据临床观察,每以后背出现恶寒者实为多见”。
辩证要点:胸满,脉促,恶风寒,发热,汗出或不汗出。
病机:胸阳不振,表邪未解。
治法:脉促胸满——解肌祛风,温通胸阳。
方药: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现代用法用量:桂枝15g,炙甘草10g,生姜15g,大枣4枚。
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
方解:桂枝、生姜——宣阳解表;
        甘草、大枣——益气调中。
        去芍药之酸敛——恐碍胸满
        诸药合用,解表而不碍邪,通阳而不妨碍解表
        脉微恶寒者:
        辩证要点:脉微,恶寒,胸满。
        病机:        风寒袭表,营卫不调,胸阳不足。
        治法:解肌祛风,温经复阳。
方药: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现代用法用量:桂枝15g,炙甘草10g,生姜15g,附子5-10g,大枣4枚。
水煎取汁,复滓再煎,分3次温服。
方解:即上方加附子——温经复阳。
刘渡舟认为,桂枝去芍药汤是第一张治疗心脏病的药方,他科学的记录了“脉促”、“胸满”的心病主脉、主证,是了不起的贡献。
案8——心悸(冠心病并窦性心动过缓):
患者,冯某,男,35岁。2007年5月7日诊。半月前因头晕、乏力,劳累后心悸、胸闷到本所就诊,余弟诊为“冠心病并窦缓”。给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服药半月效不明显,请我诊治。
刻诊:面色咣白,头晕、乏力,胸闷气短,劳累后心悸,查:心率52次/分,律齐,舌淡苔薄,脉迟弱。辩证为心肾阳虚、胸阳不振,兼气营不足。治以温经复阳兼益气养营。方用桂枝去芍药汤合麻附细辛汤、生脉饮。
桂枝15g,炙甘草12g,生姜15g,大枣10枚,麻黄10g,附子15g,细辛15g,红参15g,麦冬20g,五味子12g,炒故子15g,仙灵脾10g。3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感胸闷、心悸、头晕明显减轻,精神好转,全身轻松,查心率64次/分。药已中病,守方再进,5剂。
三诊:全身症状消失,已能干活,查心率72次/分,用上方5剂碾粉蜜丸,每服10g,一日3次以巩固疗效。
按:本例窦缓余弟初用麻附细辛汤加味,治疗半月而无效。余诊时见患者胸满气短,头晕乏力,劳累后心悸,脉迟弱,显系心肾阳虚、胸阳不振,气营不足所致。方选桂枝去芍药汤合麻附细辛汤以温经复阳;生脉散益气复脉;故子、仙灵脾温补命火以济心火。由于药合病机,故获速效。(余泽运医案)
5、兼营虚身痛证:
原文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语译:太阳病发汗后,身疼痛加剧或新出现身疼痛,脉见沉迟者,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治疗
提要:汗后损伤营气,身疼痛的证治。
分析:身疼痛——发汗太过,营阴受伤,筋脉失养。
        脉沉迟——A汗伤营阴,脉道失充;B汗伤阳气,脉失动力。
辩证要点:汗后身痛不减,甚或加重,脉沉迟,可伴有恶风寒,发热,汗出等。
病机:营卫不和,气营不足,经脉失养。
治法:调和营卫,益气调营。
方药: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桂枝三两,芍药四两,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现代用法用量:桂枝15g,白芍20g,炙草10g,人参15g,大枣4枚,生姜20g。
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
方解:桂枝汤——调和营卫;
        倍芍药——和营血,
        增生姜——宣通阳气,
        加人参——益气养营。合用调和营卫,益气养营。
临床体会:刑锡波说:“伤寒身痛,有虚有实,实证为表邪未解,虚证为精气损伤。表邪之身疼,疼于汗出之先,汗出而痛解;虚证之身痛,病初无身痛,而于汗出之后反觉身痛。这种身痛,为汗出伤阴所致”。
现代应用:用治体虚感冒、阴虚外感、多种身痛、末稍神经炎、面神经麻痹、肌肉疼痛、关节痛、慢性胃炎及溃疡、神经性头痛、更年期综合征、产后身痛、不安腿综合征等属营卫不和兼气营两虚者。
案9——汗后身痛:
程某,男,45岁,1995年3月5日诊。因感冒发热,头痛无汗3天,某医给以扑热息痛+强的松,服后大汗出而热退症减。第二日突感身痛不已,汗出后身痛加剧,兼身软乏力,微恶风,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余辩为表证过汗,气营不足,经脉失养。予桂枝新加汤。
桂枝12g,炙草12g,白芍15g,党参20g,大枣12枚,生姜15g。2剂,水煎服。
上方服一剂身痛减,二剂服完,诸证均愈。
按:表证过汗,耗气伤津损液,致筋脉失养则身痛。桂枝新加汤既能调和营卫,又能益气生津而养经脉,故服2剂而愈。(余泽运医案)
案10——汗后身痛:
费某,女,50岁,本村人,2013年5月11日诊。
主诉:汗后身痛5年余。
患者身体肥胖,活动后易出汗,稍干点活即心悸、胸闷,气短自汗,汗出后或天气稍变即身痛。起于产后体虚,平时易感冒。诊其脉迟弱无力,舌质淡暗,苔薄。
诊断:气血两虚,营卫不和。
方选:当归补血汤合桂枝新加汤。
黄芪50g,当归身20g,桂枝15g,白芍30g,生姜20g,红参12g,龙骨30g,牡蛎30g,山萸肉50g,陈皮12g,大枣10个,炙甘草12g,鸡血藤100g。水煎服,3剂。
5月24日诊:用药后身痛虽减,却出现口渴,多汗,身倦无力。查其脉缓弱,舌暗红苔薄黄。此参、芪、桂枝燥热伤阴致。上药改红参为西洋参,另加花粉20g,生石膏30g,麦冬30g,五味子10g,仙鹤草60g,仙灵脾10g,仙矛10g。3剂,水煎服。以甘寒清热,益气生津。
上药用后口渴,多汗,身困、身痛等诸症消失,用生脉饮合玉屏风散善后。随访半年,愈后未发。
按:汗后身痛,多缘津伤筋脉失养所致。本例起于产后调摄失宜,气血不足,肺卫气虚,不能固表摄汗,致汗多津伤,筋脉失养而身痛。方用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桂枝新加汤调和营卫、益气生津;龙、牡、萸肉敛阴止汗;鸡血藤养血通络止痛。服药后出现口渴、多汗、身倦,为素体内热,不奈参、芪、桂枝燥热所致。上方红参改为西洋参,加花粉、生石膏、麦冬、五味子等以甘寒清热,益气生津;三仙汤扶正补虚,益气提神。由于药合病机,故获捷效。
6、兼脾虚水停证:
原文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提要:论水气内停而太阳经气受阻的证治。
分析: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似太阳表证而非太阳表证;心下满微痛——似阳明腑证又非阳明腑证,故服桂枝汤或下之均不解。其原因为:
本证着眼点是小便不利——脾虚气化失职,水饮内停。
头项强痛——脾虚水停,在外之经腧不畅。
翕翕发热,无汗——水饮内停,里气不和,在外的阳气被遏。
心下满微痛——水饮内停,里气受阻,胃气雍塞。
        辩证要点:小便不利,心下满微痛,翕翕发热,无汗,头项强痛。
病机:脾虚津伤,水气内停。
治法:健脾利水。
方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即苓芍术甘汤)。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现代用法用量:芍药15g,炙草10g,生姜15g,白术15g,茯苓15g,大枣4枚。
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
方解:苓、术——健脾助运,渗湿利水
        芍、草——酸甘化阴,调补阴津
        姜、枣——宣散水气,益脾和胃。
        合用共使表里宣通,气机和畅。
现代应用:多用以治癫痫、胃肠型感冒、胃痛、妊娠水肿、妊娠癃闭等属脾气阴两虚、水饮内停者。
注:本方不用桂枝之理由有二:一是表邪已解;二是汗下后津液受伤。
本条争论:
        关于无汗:柯琴:太阳经气不足。
        章虚谷:三焦邪阻。
        关于去桂去芍:柯琴:可去桂枝。
        医宗金鉴:去芍药。
        成无已:不去桂也不去芍。
        梁化龙老师同意去芍——恐碍心下满。
刘渡舟认为:本方是治疗水郁阳抑之主方。它既然已不存在表邪不解,就应与五苓散有所区别。如果不是这样分析本证,而象吴谦所主张的去芍而不去桂,认为留桂枝解表以治头项强痛与发热,则必然与五苓散的证情混为一谈。细审本方之意,因无表邪,故去桂枝;内有水郁,故用苓术芍药助疏泄以利小便,生姜散水结以开气郁,草枣建中气以行津液。本方宗旨在于“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正体现了仲景医理精奥而又深谙临床实践。二、太阳伤寒表实证:
(一)风寒表实证:
原文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提要:太阳伤寒的证治。
语译:太阳病,出现头痛,发热,身痛,腰痛,一身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是太阳伤寒兼喘证,当用麻黄汤治疗。
参考原文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37、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太阳伤寒的典型表现为:无汗,恶(风)寒,发热,脉浮紧。
成因;寒邪外袭。
分析:无汗——风寒外束,腠理闭塞,玄府不通。
        恶风寒——风寒外束,卫阳不能温分肉。
        注:本证恶风寒在起病之初就出现,而且比较重。
        发热——风寒外束,卫阳被遏,正邪交争。本证发热一般晚于恶寒。
        脉浮紧,或浮,或浮数——正气抗邪于表,气血浮盛于外所致。寒主收引,经脉拙急故脉紧。紧即浮紧而有力。脉数为发热所致,不是表有热邪。
        头痛,身痛,腰痛,一身骨节疼痛(为太阳伤寒特征性症状)——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无汗而喘(太阳伤寒特征性症状)——寒邪束表,营阴郁滞故无汗;肺主气,外合皮毛,太阳肌表受寒,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肺气上逆,故喘。
37条提示:伤寒表实证迁延十多天后,可出现三种结果:
1、由脉浮紧变浮细,是邪气衰退;由发热烦躁变为热退后的静卧,为病将痊愈,不需治疗。
2、出现“胸满胁痛”为邪气传入少阳,可用小柴胡汤和解之。
3、脉象没有任何变化,仍然浮紧,仍可用麻黄汤。
辩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喘、周身疼痛、脉浮紧。
病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不宣。
治法: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方药:麻黄汤。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现代用法用量:麻黄15g,桂枝10g,炙草5g,杏仁8g。
上药先煎麻黄去沫,后下诸药,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方解:麻黄——辛温,发寒解表,宣肺平喘。
        桂枝——辛温,解肌祛风,助麻黄发汗,
        杏仁——苦温,宣降肺气,消痰平喘。
        炙草——甘温,调和诸药。
注意事项:1、药量比例,麻、桂、草为3:2:1为宜,掌握此点,能发挥解表发汗的最佳疗效。
2、煎煮法:A先煮麻黄去沫,减少药后心烦心悸的副作用。因现代麻黄放置较久,不需去沫。先煎可使麻黄的有效成份更充分溶入药中。
B小火久煎:本方煎煮时间长于桂枝汤,原书煎法:水九升,取二升半。有人通过试验认为麻黄汤的最佳煎煮时间为1小时。
3、服法:分三次温服:仲景本方药量是3次治疗量。一日三次,本方只宜暂服,不可久服,若一服汗出,则不须再服。如汗后不解,因其腠理已开,则当以桂枝汤善后。
4、护理:A药后温覆令微微汗出,不必啜粥;B余同桂枝汤。
临床体会:刑锡波:“本方为临床常用方,除治一般伤寒外,对咳嗽、喘促、周身水肿等症亦往往用之。对伤寒发热恶寒、头痛、周身关节疼痛等用之尤为神效”。
现代应用:用治上感、周围神经炎、泌尿系病、皮肤病等,病机属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者。
注:麻黄汤服后病解可出现以下情况:汗出而解、战汗而解、衄而解、尿量增多而解和自然而解。
自然而解——指服麻黄汤后没有明显汗出、尿量增多,也没有衄血现象而太阳病消除,与汗出而解一样,都是正常解病的现象。
战汗而解——服药后出现寒战,继而发热,再而汗出病解。这是汗出而解的特殊形式,提示其人素体偏虚,因其正气不足,服药需要聚集正气以抗邪,故出现战汗。
衄血而解——因其人阳气素盛,加之表郁较重,郁阳内迫血分,使阳络破损,营阴外泄,卫气也随之宣泄而解。此证虽解,但有热邪内陷气营血分之风险。
尿量增加而解——多见于脾阳不振,中气下陷之人,药物入体,也要经脾之运化才能发挥作用,若脾阳不升,麻黄汤不能走表而发挥解表作用,反而走下而发挥利尿作用,膀胱气化行,卫气运行得到调节,也能达到解表作用。
临床体会:余泽润用本方加减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初起兼有风寒表证者10例,咽痛加二花、板蓝根;咳嗽加前胡、桔梗、炒牛子;尿少肿甚合五苓散;尿血加茅根、大小蓟。服用本方汗出后,尿量即明显增加,随即全身症状明显改善。结果:10例均有效。案10——鼻塞:
患者,余某,女,2岁,2005年2月5日诊。
因感冒后鼻塞,流清涕20天反复不愈,经中西药治疗效不显而就诊。
刻诊:鼻塞流清涕20天,常因鼻塞而夜卧不安,食欲可,二便正常,舌淡苔白,指纹红而浮露。辩为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治以辛温解表,宣肺通窍。方用麻黄汤合苍耳子散。
麻黄5g,杏仁6g,桂枝5g,炙甘草4g,炒苍耳子5g,辛荑5g,白芷6g,荆芥6g,葱白1根。水煎服,3剂。
服一剂,鼻窍得通,当夜安卧。3剂服完,诸证痊愈。
按:肺开窍于鼻,鼻塞多因风寒袭表,肺气不宣所致。麻黄汤能辛温解表,宣通肺气;加苍耳子散辛温散寒专通鼻窍,二方合用对感受风寒所致之鼻塞不通,疗效肯定。(余泽运医案)
案11——风寒闭肺(急性支气管炎)
刘某,男,48岁,2011年12月5日诊。
3天前因干活脱衣触冒风寒,浑身酸痛,恶寒发热无汗,咳嗽,气喘。自服三九感冒冲剂、阿莫西林、麻杏止咳片,效不显而咳喘恶寒发热加重,急来本所就诊。
刻诊:患者紧裹厚衣,面色青白,恶寒身痛,发热无汗,咳嗽微喘,咳痰稀白,查舌淡苔薄白,脉浮紧,听诊双肺散在哮鸣音及湿罗音。
诊断:急性支气管炎。辩证:风寒闭肺,肺气不宣。
治宜发汗散寒,宣肺解表。方选麻黄汤。
麻黄15g,杏仁15g,桂枝10g,甘草8g,前胡15g,桔梗12g。
2剂,每剂药加水1500ml,煎至600ml,每次200ml,3次/日。服后多喝开水,温覆令微汗。
服1剂,微汗出,咳减喘止,身痛减,恶寒发热退,2剂服完,病若失。
按:本例症见恶寒身痛,发热无汗,咳嗽微喘,舌淡苔薄白,脉浮紧。辩证为风寒闭肺,肺气不宣。方选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解表;前胡、桔梗止咳化痰。由于证、方相应,故两剂而愈。(余泽运医麻黄汤的其他适应症: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提要:太阳与阳明合病,病偏太阳的证治。
分析:太阳与阳明合病,是指太阳与阳明经表合病,病偏太阳,当有发热恶寒,头项强痛,目痛鼻干,卧不宁,缘缘面赤,额头痛,无汗等症。
郝万山说:“阳明经表证是风寒邪气侵袭阳明经脉的证侯,因阳明主里,其气向内向下,并不走表,故阳明经脉受邪后,邪气常迅速入里化热而成阳明里热实证。所以,阳明经表证持续时间很短,一般1天左右,故不被医家所重视,《伤寒论》中也无系统论述。《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说: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痛,发热恶寒身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正是对阳明经表受邪而成阳明经表证的描述。因此,这里的二阳合病,当是太阳表证与阳明经表证同时出现”。
喘——风寒侵袭皮毛,内舍其合,肺失宣降。
胸满——风寒犯肺,肺失肃降,气机雍滞。
治疗:太阳阳明合病,病偏太阳,仍可用麻黄汤。
喘、满鉴别:胸满而喘——太阳——外感风寒,肺失宣降————发汗;
        腹满而喘——阳明——实邪雍滞胃肠,浊气上逆——攻下。
麻黄体质:
黄煌认为,“麻黄体质”是易于出现麻黄证的一种体质类型。
外观特征:体型略胖,肌肉比较发达或偏松,肤色黄或淡黄色,或浅黑色,皮肤较粗,较干燥。平时不易出汗,身体比较壮实。血压不高。唇暗或紫红,舌体偏大,舌质淡红,口不干,苔白。
好发症状:易闭汗或汗出不畅,易受寒,易喘,易鼻塞流清涕,肌肉酸重感,全身倦怠感,感觉不敏感,心下部重压感或腹胀,头重感,有浮肿倾象。
本型黄胖或黑胖者,多可使用麻黄剂。若体型消瘦、肌肉坚紧、面红赤、身热多汗、舌质红、或血压高、心动过速者,麻黄剂宜慎用。(二)麻黄汤禁例:
1、阳虚禁用麻黄汤:
原文88、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与禹余粮丸。
解词:汗家——平素多汗之人。
        恍惚心乱——精神恍惚,注意力不集中,心中慌乱不安。
        阴痛——尿道作痛。
提要:以汗家为例,提示阴阳气血俱虚之人,禁用辛温发汗。
分析:平素多汗的人,多为阴血阳气损伤,即使患太阳伤寒,也不能用麻黄汤发汗,一旦误用会加重阳气阴液的损伤,若伤及心阳可见心神不能自主和恍惚不宁;若阳损及阴,阴津不足,不能濡润下焦,可见小便已,下腹部及尿道疼痛。对于此证,可用禹余粮丸以收涩固表止汗。
病机:阴阳两伤。
治法:收敛固表止汗。
方药:禹余粮丸(方缺)。
参考原文89、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解词:胃中冷——指胃肠虚寒。
提要:中焦虚寒禁辛温发汗。
分析:病人有寒——指素体脾胃虚寒,即使复感外邪,也应先温里,后解表,或温中兼解表,切不可单用辛温发汗。
胃中冷——误汗使阳虚更甚,胃中寒冷。胃寒气逆,则见呕吐。
        必吐蛔——中阳虚冷,胃气上逆,蛔随逆气上出。
《医宗金鉴》认为:对于本证,宜理中汤送乌梅丸。供参考。
参考原文4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解词:法——理也。
        表里实——表里正气充实。
提要:论误下后里虚,尺中脉微者,不可发汗。
分析: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伤寒初起,脉多浮数或浮紧,当用麻黄汤发汗而解。若误用下法,伤及里气,表亦不解,可发生变证。
身重——表证当汗而误下,损伤阳气,阳虚机体失于温养。
        心悸——误下伤及心阳,心阳虚心神失养。
                尺中脉微——尺以侯肾,尺中脉微侯肾阳虚。
        不可发汗——表证应汗而误下,形成里虚兼表,不可用麻黄汤发汗。应重在补其里虚,使表里正气充实,气血充沛,津液自和,则可能自汗而解。
2、阴虚禁用麻黄汤:
原文83、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提要:以咽喉干燥为例,提示凡阴液不足者,不可使用辛温发汗。
分析:咽喉干燥——咽为肺胃之门户,又为三阴经脉循行之处。若咽喉干燥,多为阴液不足,咽喉失润,尤其是肺肾阴亏,此时虽有太阳表证,亦不可用麻黄汤发汗。误用辛温发汗,可致阴虚更重,内热燔炽,出现变证。若见表证,可用解表益阴之法。
参考原文84、淋家,不可发汗,汗出必便血。
解词:淋家——素有淋病之人。淋指小便淋漓不尽,尿频量少,尿道涩痛的病证。
        便血——此指尿血。
提要;以淋家为例,提示下焦阴虚膀胱蓄热者,忌辛温发汗。
分析:淋家多为阴虚或下焦蓄热,用麻黄汤辛温发汗,既伤阴津,又增热邪。阴伤热盛,脉络受伤,可出现尿血。
参考原文86、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瞬,不得眠。
解词:(1)衄家——经常鼻衄之人。
        (2)额上陷脉急紧——即太阳穴处之动脉拘急。又说,额上陷为额部皮肤弹性消失,为脱水之征;脉急紧为脉象数而紧,为热盛津伤,筋脉拘急之征。
        (3)瞬——即眼球转动。
提要:以衄家为例,提示阴血不足者,忌辛温发汗。
分析:衄家——久患鼻衄之人,多为阴血不足或阴虚火旺。
        额上陷脉急紧——发汗重伤阴血,风火相煽,熏灼筋脉,致筋脉拘急。
        直视不能瞬——A真阴亏耗,目失所养;B肝风内动。
55条说:“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是伤寒表实证未能及时治疗,阳气郁遏太甚,邪气由血分外泄的表现。但衄血点滴不畅,衄后表实证仍在,所以仍用麻黄汤发汗,以汗代衄;本条为平素常有衄血,阴血素亏。二者不可混淆。
3、气血两虚禁用麻黄汤:
原文85、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痉。
解词:疮家——久患疮疡的人。
        痉——指经脉拘急抽搐。
提要:以疮家为例,提示毒热内盛、气血两虚禁辛温发汗。
分析:疮家——久患疮疡之人,既有热毒内盛,脓血久流必耗气血,使气血两虚。
        身疼痛——A气血不足,筋脉失养;B毒热阻遏,血脉不畅。
        汗出则痉——本气血两虚,误汗则阴伤更甚,筋脉失濡,加之毒热熏灼,出现筋脉强直,肢体拘挛。
参考原文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解词:尺中迟——尺脉迟滞无力,脉来不足四至。
提要:论尺中脉迟,营血不足者,禁用辛温发汗。
分析:脉浮紧,身疼痛,属表证,可发汗。然:
        尺中迟——尺以侯里,迟以侯虚,尺中迟是里虚血少。因血汗同源,血虚者禁汗,故虽有表证,亦不可汗。
张璐玉《伤寒瓒论》说:“当频用小建中汤和之,和之而邪解,不须发汗,设不解,不妨多与,佚尺中有力,乃与麻黄汤汗之可也”。 提现了“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的具体意义。可供参考。
参考原文87、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解词:亡血家——平素失血的人。
提要:以亡血家为例,提示气血虚弱者,禁辛温发汗。
分析:亡血家,不可发汗——平素有慢性失血的病人,其阴血必虚。因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失血之人,不但阴血亏虚,阳气也有耗伤。亡血家气血阴阳具虚,肌肤失养,常可见身疼痛等症,类似伤寒表实证。若误用辛温发汗,因血汗同源,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发汗必致阴阳气血更虚。
寒栗而振——血本亏,误汗使阴血、阳气俱伤,阳气不足以温煦,阴血不足以濡润,筋脉失养,故寒栗而振。
总结:麻黄汤是温性、发表力强之剂,下列情况当禁用:
(1)气血虚者禁用:如“疮家”、“亡血家”、“尺中脉迟”者等。
(2)阳虚者禁用:如表阳虚经常自汗者,里阳虚“尺中脉微”者。
(3)阴虚有热者禁用:如“咽喉干燥者”,经常鼻衄,及下焦湿热的“淋家”。(三)、太阳伤寒兼证:
1、兼项背强几几:
原文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提要:风寒表实证兼经输不利的证治。
语译:太阳病,出现项背强较重,又见无汗恶风的,当用葛根汤治疗。
本证的典型表现为:太阳伤寒证兼见项背强几几。
分析:项背强几几(后项连及背部拘急不柔和)——邪入太阳经输,经气不利,筋脉拘急痉挛。
无汗恶风(寒)——寒邪闭表。
证侯鉴别:
(1)表虚经输不利,营卫不和—汗出,脉浮缓—调和营卫,升津舒筋—桂枝加葛根汤;
        表实经输不利,卫闭营郁———无汗,脉浮紧—发汗散寒,升津舒筋——葛根汤。
(2)风寒束表,卫闭营郁,肺气不宣—喘——发汗散寒,宣肺平喘—麻黄汤;
        风寒束表,卫闭营郁,经输不利—项强—发汗散寒,升津舒筋—葛根汤。
辩证要点:项背拘急不舒,恶寒无汗,脉浮紧。
病机:风寒袭表,卫闭营郁,太阳经输不利。
治法:辛温发汗,升津舒筋。
方药:葛根汤。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现代用法量:葛根20g,麻黄15g,桂枝10g,生姜15g,炙草10g,芍药10g,大枣4枚。
上药先煎麻黄、葛根去白沫,后下诸药,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注意事项:先煎麻黄、葛根,后下余药。
        葛根需要较久煎煮方能煎透。
方解:葛根辛甘——解表祛邪,升津液,濡润筋脉,
        麻黄辛温——发汗散寒解表
        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合用则发汗解表,升津舒筋。
临床体会:刑锡波说:“葛根汤治项背强几几,有很好疗效,不论何因造成的项背强几几,不论有汗无汗,而重用葛根,都能立见功效。曾治有项背强几几的病人28例,有的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恶寒,周身疼痛而兼项背强,有的没有表证而突然发生项背强,甚者不但项背强且拘急作痛,不敢转动,这两种不同类型病人,都以葛根汤加减治愈。甚至乙脑之痉厥,用之亦有效果。葛根的用量一般为15-30g。有表证者重在疏表通经宣络,无表证者疏表药宜少而加活血宣络之品”。
现代应用:多用其治疗上感、脑膜炎、慢性鼻炎、颈椎病、腹泻、眩晕、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性头痛、面瘫、腮腺炎等,病机属风寒外感,太阳经枢不利者。
郝万山说:本方现代应用于以下几方面:一是流脑属阴寒证者,见突然发病,恶寒、发热、头项强痛、呕吐、昏迷、口噤谵语等症;二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并发精神障碍,或(中枢/周围)神经系统损害,而有伤寒表实证表现者;三是肩周炎、风湿性腰腿痛等属风寒阻滞经络者;四是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见风寒表实证者。
案12——颈椎病:
患者,刘某,男,53岁,2001年11月27日诊。因颈痛颈强伴右上臂疼痛麻木一个月就诊。患者素体健壮,一月前进袋料棚浇水后初感颈部强痛不适,渐至右上臂麻木痛,右臂肌肉无力,天气变阴疼痛加剧,西药治疗无效,特到本所就诊。经X线检查发现颈3、4、5椎体骨质增生,切其脉浮紧,舌淡苔薄白,辩为风寒外袭太阳,经输不利。方用葛根汤加减。
葛根50g,麻黄15g,桂枝15g,生姜15g,炙草10g,芍药15g,大枣12枚,姜黄20g,木瓜15g,桑枝30g,灵仙20g,鸡血藤30g,全虫(冲)6g,蜈蚣2条(冲)。3剂,水煎服。
二诊:上药服2剂,身出微汗,疼痛大减,3剂服完,颈痛颈强感消失,唯感上臂麻木,后用葛根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又服7剂,诸证消失。
按:本证为寒邪外袭太阳,经输不利,故颈痛颈强伴上臂麻木,气侯变化加剧。用葛根汤散寒解肌,升津舒筋;姜黄、木瓜、桑枝、灵仙、鸡血藤活血通络;全虫、蜈蚣祛风通络止痛。一诊则汗出外邪解而痛止,仅留上臂麻木,继用葛根汤合黄芪桂枝五物调和营卫则麻木止而病愈。(余泽运医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