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卡学习:邓中甲方剂学讲稿(5)

 田丽莉百和堂 2019-03-24

作者/邓中甲 整理/孔烈 李剑光



——————————————————————

中医把疾病分为外感、内伤。

外感方剂即解表剂,故非常重要,分三类: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

一、辛温解表

1.麻黄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杏仁七十个 甘草一两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特点】①伤寒正局:外感风寒典型;②君臣佐使基本结构最为标准。

【病机】外感风寒,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不宣

寒邪束表,卫阳被遏——寒主收引凝滞,故卫阳被遏。卫气温煦减弱,故恶寒,卫阳司开合减弱,腠理合而不开,故无汗

邪正相争于体表——相争则发热,在表则脉浮

营阴郁滞——营行脉中,营气不畅,不通则痛,故头身疼痛;寒主收引,故脉拘紧

外邪束表,肺气不宣——肺宣发阳气、输布阴津到体表的道路被阻,故肺气不降而咳喘

肺胃不和——肺经环循胃口下络大肠,肺气不降,引起胃气上逆而可能有干呕(再如:呕吐的病人,吐完还在喘气;或老慢支发作,咳喘剧烈,往往以干呕几声告终)

【方义】

君:麻黄——发散风寒(开腠,强行打开毛孔) 宣肺平喘

臣:桂枝——解肌发表(松动分肉,透邪外达) 温经止痛(畅行营阴)

佐:杏仁——降肺气(与麻黄一宣一降,也有不同意见:黄宫绣认为杏仁辛温散邪)

使:甘草——调和药性,缓麻桂之峻烈

【辨证要点】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脉浮紧,为基本证。

【使用注意】伤寒表虚、阳虚者禁用。使用时中病即止。

【随证加减】

表证轻,咳痰——去桂枝,加苏子、半夏

鼻塞流涕重——加苍耳子、辛夷

夹湿——加苍术、薏苡仁(如麻黄加术汤,现多用于小儿肾炎)

外寒入里化热,心烦口干

【附方】

(1)大青龙汤(《伤寒论》)——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寒热俱重

组成:麻黄六两 桂枝二两 甘草二两 杏仁四十枚 石膏如鸡子大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病机:外寒太甚,阳气不能透发,很快郁而化热(齐齐哈尔-42℃吃冰棍),而出现烦躁口渴,甚至咽痛口苦。

方义:麻黄加倍,加大发散透达力量,稍加石膏。姜枣在表和营卫,在内和脾胃、气血。

(2)三拗汤(《局方》)——伤寒轻证

组成:甘草不炙 麻黄不去根节 杏仁不去皮尖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煎至一盏

方解:风寒轻证,肺气不宣为主,鼻塞声重,咳嗽胸闷。恶寒发热无汗较轻。无明显头身疼痛,故去桂枝

(3)华盖散(《博济方》)——素体痰多,复感风寒,痰气互结

组成:紫苏子 麻黄 杏仁 陈皮 桑白皮 赤茯苓各一两 甘草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六分

方解:苏子温化寒痰,降气平喘。陈皮理气化湿,茯苓健脾渗湿,二者相配是治疗素有痰湿的基本结构。桑白皮与苏子一起降肺气,同时凉润,防止本方过于温燥。

调护:感冒后需治本。素体偏于阳虚,用苓桂术甘汤,偏于脾胃气虚,用参苓白术散。

2.桂枝汤(《伤寒论》)

【组成】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服一升。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风为主,寒轻)

【特点】群方之冠,基础方,代表方。祛邪调正相结合之典型,调和营卫、阴阳之基础方

【病机】外感风寒,卫阳浮强,营阴泄弱,肺胃不和

风性疏泄——腠理开而出汗、恶风

卫强——风性疏泄,卫阳浮亢、耗散,“阳强不能密”,不能固护体表,故恶风、汗出

营弱——汗出,汗血同源,故营阴随汗外泄。一是由于风邪疏泄 卫气不固,营阴已经受损;二是由于营卫不和仍然存在,没受损的也有外泄的趋势。营弱,脉道不充盈,故脉缓

营卫不和——阳在外,阴之使也(卫阳固护营阴);阴在内,阳之守也(营阴为卫阳的物质基础)

邪正交争——风为阳邪,与卫阳两阳相争于表,故发热、脉浮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头部气血逆乱而头痛

肺胃不和——鼻鸣、干呕

【按】卫气好比军,营气好比民,民供养军,军保护民。敌军来袭,麻黄汤证类似围城,桂枝汤证类似攻城。

【方义】

君:桂枝——一是发散风邪,走表(祛邪);二是助卫阳(扶正)

臣:芍药——一是益阴养血,补充已外泄的营阴;二是酸收敛汗,阻止营阴继续外泄

桂枝得芍药,散中有收,汗出有源;芍药得桂枝,滋而能化,补不敛邪。二者既分工合作,又相互制约。

佐:生姜——一是助君药桂枝散邪,二是兼有和胃降逆止呕。配桂枝助发散,助卫阳。

大枣——益气补中。配甘草益气安中,配芍药补益营阴。

姜 枣:在外,生姜助桂枝作用在卫气,大枣助芍药作用在营阴;在内,生姜振奋脾胃,大枣补益脾胃。

桂枝 甘草:桂枝之温,甘草之补,温补结合,不仅温阳,还能通阳。

芍药 甘草:缓急止痛的基本结构

桂枝、生姜、甘草“辛甘化阳”;芍药、大枣、甘草“酸甘化阴”

【用量】

用桂枝汤调和营卫,桂芍等量

如芍药加倍,变为桂枝加芍药汤,主治肝脾不和的腹痛

如桂枝加到五两,变为桂枝加桂汤,主治奔豚寒气上逆,用以平冲降逆

【解疑】汗出仍然发汗,一为病汗,一为药汗,病汗局部出,黏腻,出汗有凉意;药汗遍身微微出,有温感

【典型】徐彬:“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如何理解?一是从桂枝汤治疗自汗的不同运用来体会(用桂枝汤治疗营卫不和的自汗,可以有表证,可以不兼有表证);二是从桂枝 芍药体会阴阳双向调节的配伍意义(如建中汤用桂芍配伍,主治脾胃阴阳不和;炙甘草用地黄麦冬取代酸收的芍药来补阴;再如当归四逆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加减】

风寒重——加防风、荆芥、豆豉等辛温而又不太燥的药物

与玉屏风散区别使用——无气虚见证,尚无他病,发热自汗出,用桂枝汤;明显气虚,用玉屏风散

体质素虚,表虚不固——桂枝汤 黄芪

【附方】

桂枝加葛根汤——风寒客于太阳,经腧不利,津液不能布散,项背强几几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汤证兼有咳喘;或素有咳喘者(喘家)得了桂枝汤证

3.九味羌活汤(张元素方,录自王好古的《此事难知》)

【组成】羌活一两半 防风一两半 苍术一两半 细辛五分 川芎一两 白芷一两 生地黄一两 黄芩一两 甘草一两

【用法】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之,而不用汤投之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特点】划时代的方剂。第一,是以羌防剂治疗外感湿邪的代表方(麻桂剂为代表的经方派和以羌防剂为代表的时方派)。第二,体现了分经论治理论。

【病机】

夹湿——疼痛为酸楚、头身沉重

内有蕴热——最早最常见的是口苦口渴,苔白微黄

【方义】

君:羌活——散寒止痛除湿(汉代基本不用,唐代开始用,宋代多用)

臣:防风——祛风除湿,止痛。风中之润剂;走十二经,为风药之卒徒,能干又听话,疗效好副作用小

苍术——发汗除湿,运脾燥湿,止痛

佐:细辛、白芷、川芎——祛风散寒,宣痹止痛;还能行气活血,治风先治血

生地、黄芩——生地清里热,防温燥。黄芩能清上焦之热,清肝胆,用于内热初期

使:甘草——调和寒热诸药

【配伍特点】

(1)升散药得到清热药,升而不峻,清热药得到升散药,清内热而不苦寒。散表清里相配,分工合作,相互制约

(2)分经论治:太阳经——羌活;阳明经——白芷;少阳经——黄芩;太阴经——苍术;少阴经——细辛;厥阴经——川芎;走十二经——防风

【加减】

夹湿邪轻——减苍术、细辛之温燥

用治痹证,疼痛剧烈——加独活、威灵仙、姜黄,增强蠲痹止痛

兼有内湿——去生地之滋腻,加行气之厚朴、枳壳

里热轻——黄芩生地减量

里热重——加石膏知母

【关于正确对待麻桂剂与羌防剂】

汉代气候寒冷,唐朝开始温暖而湿润,经方与时方各有其形成的时代背景,也各有适应证,不应偏废。

4.香苏散(《局方》)

【组成】香附 苏叶各四两 炙甘草一两 陈皮二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日三服。若作细末,只服二钱

【主治】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

【功用】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特点】理气解表的基础方

【病机】

外感风寒——恶寒身热,头痛无汗,脉浮

兼有气滞——气郁不舒,气机阻滞。本方主要涉及脾胃,胸脘痞闷,不思饮食

苔薄白——表证。无气化当中其他病理产物积累(单纯气滞)

【方义】

君:苏叶——一是疏散风寒,二是理气

注:苏叶,既能走气分,又能走血分。用量偏大:发散;中等(6-9g):理气;小剂量(4-6g):解郁

臣:香附——理气开郁

陈皮——理气化湿(芳化)

注:治湿需要考虑到三焦:上焦——开宣,肺为水之上源;中焦——苦燥(苦温燥湿、苦寒燥湿) 芳香化湿;下焦——淡渗利湿,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香附和苏叶(解表药)相配,能协同增强苏叶的发散之力。

佐使:甘草——补气和中,调和诸药,防止行气太过耗气

【随证加减】

外寒较重——加生姜、葱白、防风

气滞较重,出现胀满——行胸脘:厚朴;半表半里两侧:柴胡;走下:大腹皮

湿浊较重——藿香、厚朴、半夏

湿进一步聚成痰——加化痰、止咳、降肺气药物

5.小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五味子半升

【用法】上八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释名】五行对应五星、五方、五种动物。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避康熙帝玄烨讳,清称真武)、中间黄龙。龙王主水,大青龙发汗力大,如龙之兴云泼雨;小青龙去除寒饮水泛,如龙卷波涛之中,水泛能除。

【病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表里合病

外感风寒表实——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

内有寒饮——舌苔白滑。素有寒饮,外邪引动内饮,内饮招致外邪,饮动不居,水饮泛滥。或渴(水分布不均),或利(水走肠间),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

发作期控制,表证已除,则以苓甘五味姜辛汤之类善后。

【方义】

君:麻黄、桂枝——发散风寒

臣佐使:芍药——酸收,制约麻桂

干姜——温化(一温)

细辛——助麻桂发散;温散水饮(一散)

五味子——素有咳喘,敛肺气,避免耗散太过(一敛)

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甘草——补中。

【特点】散中有收,开中有合,整体偏温燥

【随证加减】

表寒轻——麻黄用炙麻黄或麻黄绒;去桂枝

内饮化热——小青龙加石膏汤

出现痰热——黄芩、瓜蒌

痰饮阻滞气机——麻黄射干相配,一宣一降

肺气不利——苍耳子散

台湾小辛香——外感咳嗽用小青龙 辛夷散;固本用香砂六君子汤

【附方】

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外寒较轻,内有寒饮,痰气互结

组成:射干三两 麻黄四两 生姜四两 细辛三两 紫菀三两 款冬花三两 大枣七枚 半夏半升 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

主治: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

病机:表证较轻,去桂枝,不用芍药制约发散力。干姜→生姜,加强些许发散。痰气互结,用紫菀、款冬花温化寒痰;麻黄射干一宣一降,化痰散结。

6.止嗽散(《医学心悟》)

【组成】桔梗 荆芥 紫菀 百部 白前各二斤 甘草十二两 陈皮一斤(一斤=十六两=500g)

【用法】每服三钱,开水或生姜水送下

【特点】外感咳嗽的基础方;反映了肺的特点

【病机】

表邪未尽——解表不彻或不药而愈,表邪未尽,故微恶风发热

肺气不宣为主——咳嗽咽痒,咯痰不爽

【方义】

君:桔梗、白前——一升(宣)一降,化痰止咳的常用配伍

臣:百部、紫菀——百部性平,紫菀偏温,二者相配,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新久咳嗽皆宜

佐:陈皮、荆芥——荆芥疏风解表力平和;陈皮理气化湿助化痰

佐使:甘草——和桔梗一起利咽止咳;调和

【肺为娇脏,易伤难愈】

一是外感疾病,肺卫首当其冲

二是肺为华盖,其位最高,诸脏病变,不管寒热,均易熏蒸,五行属金,不耐寒热

【加减】

表证重——加防风、苏叶、生姜等平和的解表药

咳痰难咯——增加化痰,并且防止痰郁化热,加半夏、茯苓、桑白皮

如肺热已重,本方不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