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刻本字体的意匠之美

 北辰之星段 2017-04-24

  清刻本字体是与前朝时代截然不同的全新刻风,它一改前人模仿手写楷书的曲线笔画,转而演变为横平竖直的标准结构。无论字型特征还是视觉审美都形成了它独特的气质风格,是中国字体从自然柔美到坚挺俊丽的转折点。文章以朱熹著的《论语集注》(清刻本)为切入点,探讨清代刻本字体的意匠之美。

  雕版印刷的产生,推动了中国古代书籍的大变革,字体的形体特征也随之发展,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美和结构美,或庄重雅致、或雄劲豪放。雕版印刷宋代最为兴盛,雕版印刷最初是由写版者书写字以后再由刻工将其精准的雕刻为字体,且不可轻易改变字体形态,以接近原稿为最高境界,字体形制圆润,具有极强的手写痕迹。明代嘉靖之后,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利益的急功近利观念向整个社会蔓延,要应对庞大的图书市场需求,那些手写楷书圆润的曲线和粘连的笔触就成为商人获得利益的障碍,这就迫使刻版匠人们改变了被视做标准的手写楷书,他们在提高雕刻速度的过程中将手写体的弧线取直,创造了方便快速雕刻的字体,雕版印刷字体的手写痕迹减少,刀刻痕迹开始突显。清代刻本字体继承了明后期字体的刀刻痕迹,并将字体进一步归纳改造,形成了一种横平竖直、棱角坚挺、横细竖粗、结体方正并具有独特视觉特征的清代刻本字体。

  本文将以朱熹著的《论语集注》(清刻本)为切入点,针对清代刻本字体的意匠之美展开论述。《论语集注》清刻本字体的字体笔画富含笔墨之意,又彰显刀刻之功,笔刀结合刚柔并济,字里行间隐含着历史古韵,渗透着文化气息,似若点点瑕疵,恰恰给人以质朴自然之美。

  一、《论语集注》清刻本字体的造型特征分析

  清代的雕版字体主要有软体字和宋体字。软体字,字体圆润,笔画柔软,竭力模仿手写楷书笔画,并根据每个字体的结构决定笔画长短、弧度,雕刻复杂,费工耗时,不能应对大量书籍的流通,所以,宋体字作为清刻本的主角,被广泛运用。清刻本的宋体字的长宽得到规整,字体造型由圆变方,笔画结构统一,形成比较稳定的视觉特征,确立了汉字印刷的基本笔画,总结了雕版印刷的字体的特征,是印刷字体造型设计的重要转折点,促进了宋体字的发展。《论语集注》清刻本正是运用这种宋体字,无论是整体编排还是单个字体形态都相当成熟,方正坚挺又不失笔墨意蕴。

  1、横平竖直

  《论语集注》清刻本字体在雕刻过程中将手写字体带有弹性的笔画斜度与弧度取直,使清代刻本字体的直线笔画具多,形成横平竖直的标准结构。如图(1)“朱熹集注”四个字为《论语集注》明代藩府刻本字体,运用楷书的曲线笔法,字体横画向右上角倾斜,起笔点和收笔点相连笔画走势柔韧,具有一定的弧度,竖画也保留了毛笔行笔过程中的柔韧圆滑感。图(2)为《论语集注》清代刻本字体,继承了楷书的运笔气气势,在笔画造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方程式的总结和简化,将明代藩府刻本字体印刷的圆润造型直线化,消除了笔画的粗细变化,也将字体中不同位置的横画造型进行统一,如“朱熹集注”四字横画底部线条完全平直,明显的刀刻力度;竖画在汉字中起着一定的支柱作用,从图(2)中可以看出清代刻本字体中竖画和横画一样,将明代藩府刻本字体中的竖画程式化处理,将运笔造成的形态简化,笔态斜直,在较短的竖画中力度感更加明显。

  2、棱角坚挺

  黄裳在《清刻本》中评价说“看多了软体字,正像吃多了奶油食品,是会使人发腻的,这时就能发现精致的宋体字的好处了”。《论语集注》清代刻本字体将圆润的造型棱角化,字体形态棱角坚挺。最突出的特点是横折处方折的形态造型,由于方折较之圆折更利于雕刻,清刻本字体将横折规整为方折形态。并且字体出现三角形的衬线造型,如横画的收笔处、竖画的起笔处、撇画的起笔处、捺画的尾笔处以及点画,都有装饰角的出现使字体呈现一种极强的美感。如图(3)中字体“名”中的撇画头粗尾尖,棱如刀锋,线条即稳定又坚韧充满弹性;“母”字中的横画平稳韧直,收笔出的角衬线附有明显的刀刻力度,稳定整个“母”字的平衡。

  3、横细竖粗

  清代刻本字体的笔画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字体的横画细而竖画粗。在《论语集注》清代刻本字体的竖画较粗,与纤细的横划产生较大对比,横竖粗细的明显对比使字体笔画清晰,可辩性提高,更适于字体编排,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端庄秀丽的气质。从图(3)中我们可以看出字体之间的平衡性与规律性,规范统一、中宫开阔,与图(1)明代藩府刻本相比较细的横画与粗的竖画的相交更加清晰易读,坚韧稳定。

  4、结体方正

  清代书籍装帧形式是线装,为竖长的方形开本,刀刻明显的笔画造型形成了方正的字体形态,版面排列整体,受到瘦长开本页面纵向上比较疏朗的空间的影响,同时在字体视觉形状上与书籍开本保持统一。除开本之外,线装书中还存在大量的竖长方形,用线将书脊部分穿眼装订,这根线在其间交错穿插形成几个竖长方形。如图(4)在以长方形为主要形状的环境中,长方的字体与之配合的更为和谐。

  二、《论语集注》清刻本字体的审美意象分析

  《论语集注》清刻本的字体是典型的“匠体字”,给人以方正端庄、质朴静谧的视觉稳定感,同时还有扑面而来的书法古意之美,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它静雅的气息和疏朗的格局,更在一般软体字本之上。虽然它脱离了书法笔画的多变特征,但是刀刻的笔画造型痕迹中夹杂着楷书的韵味,仔细品味则觉形神兼备、妙趣横生。这些平和古朴兼具典雅秀美的字体并非一蹴而就,其中的笔画形态的演变更是体现了时人的审美意象。

  1、静谧稳定感与书风古意美

  《论语集注》清刻本字体是与前期时代截然不同的全新刻风, 它一改前人模仿手写楷书的曲线笔画,转而演变为横平竖直的标准结构。所有字体均保持字形外轮廓线的方正,字体横划与竖画皆成直角,并且减弱了撇捺及点划的弧度,形成以直线结构为主的方正字体,以直线为支撑,横划为重心平稳的结体形态,确立了清刻本字体无论从外部形态还是内部结构都呈现一种平和的视觉稳定感。   以中国书法之古风典韵之美为出发点,《论语集注》清刻本字体本身即具有区别于楷体及行草的独特气质,点划描摹之间兼具恣意与内敛,这种清雅的审美气韵通过刻板匠人之手,焕发出崭新的生机。刻板匠人在雕版过程中,会酌情根据自身工作经验,审美意象,工时长短等对字体进行有意识的二次加工。刻本字体从唐楷渐渐演变为宋体,得益于刻工们在长期雕刻过程中对唐楷进行了简化归纳处理,刻刀的古拙之力呈现出一种装饰美,这种刀刻之痕在传统印刷中,与油墨融合,以纸张为载体,最终以清刻本字体的形式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结体方正的清刻本字体给人以静穆之感,如图(4)搭配清代线状书籍的平整开本,柔软洁白的纸张与金石味浓郁的清刻本字体,产生一种微妙的碰撞与对话。这就也正好印证了清刻本宋体字的可贵之处:上呈唐楷之骊彩,下引现今所常用的宋体之清铄。清刻本字体承袭着浓郁的古法风韵,演绎着中国书法的历代延续与创新,成为中国印刷字体中最具风貌的一树新帜。

  2、疏朗视觉感与俊逸装饰美

  究其根本,汉字的基本功能即记录和传递信息。日常的字体设计就是按照视觉传播的需要,对汉字字体进行一系列构思与安排,使之适应大众需求。这就要求设计者在保持文字原意及整体结构严谨性的前提下,塑造出适应不同环境且风格独特的字体造型,最大限度的增强对受众的心理渗透力。

  清刻本字体在笔画结构上趋于稳定方正,从图(4)清刻本和图(5)明刻本对比可以看出点划横竖排列皆整齐严谨、精确理性,是极适合印刷技术的字体。再者,清刻本在排版设计上往往字体间的行距比较宽松,按常理,字间距一般为行距的l/6,但有些刻本排版疏朗,字距与行距间的比例达到1/10,这种排版使得字迹清晰易于阅读,更有效的传递给受众信息。疏朗的印刷排版带给人一种工整挺拔、稳重大气的视觉感受,清晰明细的字体亦显得秀美疏朗,棱角坚挺,又不失书法之气。清刻本之所以能够在众多印刷字体群中保持历久弥新的魅力,原因就在于它遵循了以上汉字字体设计中基本原则。

  值得注意的还有清刻本风格独特的俊逸装饰之美。珍贵的清代刻本曾被后人称赞为:“纸洁如玉,墨凝如漆,笔法刀工,风神绝世。”由此可见清刻本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清刻本字体造型方正平稳,结体对称均衡,字体笔画收放得当,给人以清雅俊逸之感。清刻本中点、线、面的融合、转换,生动准确的体现了文字的精神内涵。其带有装饰性的笔画形态,给受众以耳目一新的感受,因其字形美观端庄,并且接近人们阅读和书写的习惯,具有极强的亲和力。

  小结

  清代刻本的字体无论字型特征还是视觉审美都形成了它独特的气质风格,是中国字体从自然柔美到坚挺俊丽的转折点,对当代字体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字不仅具有它本身文字的意义,它的形态美感也在传达着一种意蕴,一种时代气息。设计巨匠杉浦康平说,“设计最本质的源泉是汉字”,日本平面设计和印刷行业至今仍然广泛使用汉字,例如,在中国根据清代刻本加以改造的“康熙字典体”、“清刻本悦宋”笔画富含笔墨之意,又张显刀刻之功,笔刀结合刚柔并济,字里行间隐含着历史古韵,渗透着文化气息,被广泛的运用在当代设计中。当代字体设计应当重新审视古代的字体设计,进行创新延续中国的汉字之美。

  参考文献
  [1] 黄裳.中国版本文化丛书.清刻本(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2] 启功.启功全集(第二卷)古代字体论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张慧慧.清代刻本的视觉特征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邢甜甜,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