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影视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镜头:两军对垒时,一方的弓箭手进行“箭雨”攻击,居然可以把冲锋的敌军给打散,并且中箭时还有很明显的后仰翻,以此来展现弓箭的射速和威力极强。但是也有很多人表示不解:弓箭到了空中经过抛物线和风,射下来时真的能有这么厉害? 《英雄》中“箭如雨下”的镜头 在火器发明之前,冷兵器的舞台上,弓箭是当之无愧的“战争之王”。正所谓“言武事者,首曰弓矢”。无论面对多么厚重的盔甲、多么锋利的刀剑,只要拥有足够规模和技术含量的弓箭配给,也就拥有了克敌制胜的能力。弓箭的精良与否、射程远近、射速高低,往往决定了一场战争的胜负。 古代弓箭箭头 但是以既往出土的文物来看,古时作战的箭头都远重于现代狩猎箭,这样箭头往往在近距离作战时准头很差,只适用于远距离的箭雨打击,类似于集束炸弹。但是经过重力加速度的重箭头的杀伤力是非常恐怖的,而且在横坐标上(平行于地面)的速度在射程内并不会由于风速的阻力而衰减的很明显。 以前通常以为古代的弓箭的射程也就150米左右(受到局座在某7套节目中言论影响一直是这么以为的)。后来得知古代欧洲闻名的英国长弓的射程的确是150米至180米。但中国自汉代以后一直使用的都是反曲复合弓,威力和同期欧洲皮弹弓根本不可同日而语(知道为什么匈奴突厥蒙古渣游牧到了欧洲就进入屠幼模式了吧,古典时代科技点的根本不一样)。 古代弓的类型 虽然影视剧中出现的大规模仰角45度射出箭如雨下的场面确实是符合常理的,但是也不至于能够使敌方人仰马翻,毕竟弓箭的主要作用在于打击士气,破坏阵型,压制行动。历史上古代的战争,通常是有强大弓兵的一方开场以箭雨对敌方进行数量上大规模的远程打击,再将己方有生力量投入战场,从而保存实力。 而且古代战争中的箭矢,正如现代战争中的弹药一样,会大量消耗。西汉时李陵(?~公元前74年)遭遇匈奴军队的围攻,在拼命抵抗中,“一日五十万矢皆尽”,箭矢消耗速度叹为观止。唐代的张巡(公元708年~公元757年)在安史之乱中守雍丘时,在用完城中储备的箭矢后,在晚间用草人伪装成下城偷袭的部队引诱围城敌军放箭乱射,一夜便得到来自敌方的数十万箭矢补充。在北宋前期,光是有千余工匠专门制造箭矢的中央机构——弓弩造箭院(前身为南造箭库和北造箭库)一处,每年承担的制造箭矢任务就至少是1650余万支,这还不算各州军的“作院”、“都作院”等地方兵器工场,以及民间造箭作坊每年的产量。就连北宋徽宗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这样没有发生较大规模战事的年份,尚需要箭矢5千万支。中国古代弓弩作为主要作战兵器使用之时,对箭矢的庞大需求可想而知。 蒙古射手 因此,在冷兵器时代,近身搏杀才是古代战争的常态(大规模的骑兵攻击由是如此,蒙古游射除外)。而且,从古代战争中通过云梯来达到攻城目的的情况来看,弓箭并不如影视剧中描述的那样威力巨大。攻城时,无论攻守,都往往是靠填人命来取胜的。因此,双方开战前的“箭如雨下”顶多用来打乱敌方阵型或心理威慑,并不能在战场上起到主导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