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诗歌:灵感和意境

 有友abcd 2017-04-24

浅谈诗歌:灵感和意境

灵感,是一种突发性的创造性的思维,一般应用于艺术范畴。古文学家陆机称灵感为“应感”,他说,“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累灭,行犹响起”,这十分形象地描绘了灵感的突发性、偶然性,也说明了灵感的可贵。

更形象地说,灵感的到来,如热恋中的人突然看到情人翩翩走来,用别林斯基的话说,就是“紧张的欢乐状态”。灵感是艺术家因某事、某物,或者某人,某一句话,某个举动而突然产生的也许有之相关、或者无关的创作念头。同样,对一个问题进行持久、深刻的思考后,长久不得其解,突然茅塞顿开,也是一种灵感的出现。

诗的灵感是诗人眼里的客观世界与之思维的主观世界瞬间碰撞产生的创作意念。诗歌的灵感与诗歌本身一样,具有抒情性、音乐性,给人一种非常快乐的满足。诗歌的灵感具有不重复性,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念头在脑海里突然产生,对同一事物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也难有相同的感受,所以,同一事物,不同的诗人写出来也是千姿百态。

灵感产生虽然具有突发性、偶然性,但是,灵感并不会光顾每一个人,它是可遇不可求的。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说,“决不要为灵感本身去思考灵感。不要直接追求灵感。”这是一句非常诚挚的忠告。一个与艺术无缘的人,难追求到一个创作的灵感。灵感对诗人有一些基本要求,譬如丰富的知识,真诚的情感,敏锐的洞察力,快捷的思考力,广阔的想象力,而且要善于捕捉。灵感是劳动的结果,没有辛勤的劳动积累,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创作经验,灵感是很难光顾的。

诗歌创作很大程度上就是始于灵感。虽然许多诗歌创作来自长久的成熟的深刻的思考,甚至是很艰难的思考、推敲。但是,有许多名作名篇,一些不朽作品,是来自于灵感。雪莱的《致云雀》,是他在1820年夏季的一个黄昏,在郊野散步听到云雀鸣叫而突发创作欲望写出来的,当时,他就写下第一节,后来,延伸写出了整篇。

意境一词的来源与佛家著作有很大联系,它最早用于文学艺术上,见于王昌龄的《诗格》。《诗格》认为诗有三境,“……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王国维非常注重意境,他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

其实,注重诗歌、文学的意境不以王国维始,也不只王国维而已。自古以来,大家谈论诗文,都自觉不自觉以意境为依据,人们常说的“言已尽而意未尽”就是意境。古人论《诗经》三百首,说语不可学,句不足论,而意不可不学,不可不论,可见,《诗》三百是以意胜人,它之所以几千年来充满魅力,是因为它流露于语句之中的意,而不是语言本身。

艺术家罗丹说:“你看一幅画,你读一页书,你没有注意那素描,色彩,文体,但是你心里深深感动,你不必担心弄错了,素描,色彩,文体,一定是很完美的。”能感动人的是意境,可见,不仅语言艺术,所有的艺术都一样,是以意境胜人。

诗歌艺术更应该讲究意境。有意境才能给人想象的空间,才能给人回味的余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是一首充满意境的好诗,给人无限想象和回味。好诗都是如此,雪莱的许多作品,使人读后,心灵的强烈感触不亚于作者本人。

当然,意境不是说造就能造出来的,意境是靠语言体现的,语言是任何文学艺术的第一要素。所以,首先,要求诗人必须掌握非常熟练的语言应用技艺,只有先写出具有美的语句,而后才可能制造具有美的意境,前者是基础,后者不仅是对诗歌的最高要求,也是对诗人的最高要求,是一个诗人的最高奋斗目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