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儒笔记》 近来通过学习圣贤书渐渐的感觉到,退休后的生活正在走进“知止”的境界。对以前的“所知”达到了“止”的程度;近而“知止而後有定”,注意这里是“有定”的状态;只有在这种“定”的状态中才能“定而後能静”;只有静下心来才能“静而後能安”;只有安下神来才能“安而後能虑”;只有通过深思熟虑才能“虑而後能得”。我得到了什么哪?我正在逐渐的得到了对“大学之道”的理解。尤其是得到了古往今来对“大学之道”最难理解的“致知在格物”的浅思,现点滴如下。 1、南怀瑾先生对“致知在格物”,尤其是对“知”讲的很透彻、很深刻、很下功夫。但是学习起来还是很费解。尤其是有时候好像是心懂了,但是很难讲明白。真可是“可意会不可言传”呀!本人通过上述“七证”的过程,理解先生的意思是:首先,所谓“致”字,便是到达的“到”字同义语,“知”就是“知性”的“知”。凑合这两个字在一起,构成一个名词,它的含义,就是先要反察自己这个“能知”之性的本根,所以叫做“致知”,也可以说“知至”。这个道理,很明显的,就在原本《大学》首段的结论中,“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其次,真能到达“能知”的本根,就可“格”也就是推究知道万事万物的性理。因为万事万物理性的本元,与“明德”的“能知”之性,是一体的两面。换言之,这便是曾子指出儒家孔门之学“心物一元论”。对此本人狂而简言之如下:“致知在格物”。就是达到明白人的“知”之性的本根,近而推究明白万物的性理。从而达到“心物一元”。 2、在这里有一个理解上的关键问题。就是对“知”的如何理解。只有理解了这个“知”字,才能真正理解了“致知在格物”的真谛。先生讲这个“知”是“能知”的“知”,不是“知止而後有定”,的那个“所知”的“知”。那何为“能知”、“所知”?这就是先生的一大“微言”。先生讲:我们姑且把它划了一道界限。把那婴儿初生的时候,先天与生俱来的本能知性的“知”,叫它是“能知”的“知”。婴儿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成人生活动作的影响,以及眼见、耳闻,有关外界环境等等的薰习作用。这个自我与生俱来知性的“知”分化演变,形成后天的意识,并且具有思想的知觉作用,同时又具有触受的感觉作用。由于知觉和感觉两种作用交织,便形成有了意识思想以后的“所知”性。简而言之:“能知”是与生俱来的;“所知”是“能知”后天的意识思想。那么如何进一步的理解“能知”与“所知”哪? 3、先来理解“所知”。依先生讲:在婴儿初生及其成长阶段,后天知性的意识分别作用,尚未成长熟习,所以他的“所知”性,只偏重在生理物理的感觉状态上发生作用。如饿了、痛了,或不舒服时,就会哭。其实,知道有感觉,也可以说感觉知道了,都是知性的“所知”之作用。只是我们成人,把纯属于思想、思维的作用,叫做“知性”,把知性的比较善良面的,叫它是“理性”。把属于感官及其神经作用的生理反应,叫做“感觉”。在感觉的时候,如果起了辨识的作用,就叫“知觉”。在感觉或知觉的过程中,同时又起了所谓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色、声、香、味、触、法”等作用,这种一时的心情状态就叫作“情绪”,这种情绪持续较长的时间,就叫作“感情”。不论是一时的情绪,或较持久的感情,经年累月累积下来,又形成了每个人的习性,而成为人格的一部分,左右了人的一生。这就是“所知”。“知止而后有定”的“知”,就是指人们从成人以后“所知”性的“知”开始修养,渐渐进修而达到“虑而后能得”的“明明德”的“内明”境界。他继“虑而得”以后,既要开发“明明德”的“外用”、“亲民”之学,要想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功,必须先要达到“诚意、正心、修身”的学养时,再又提出来“致知在格物”的“知”。它和“知止”的“知”效用是不同的。 4、到此再来理解“能知”。对此正是我与先生有较大分歧之处。先生提出了一个传统而又现代的哲学问题。“我们的生命,为什么会有一个作用,能自然知道一切事和一切物(东西)呢?自古以来,大家也都认为天生而知,或者说,因为我们有灵性、有心,所以便能知一切事物。依照现代人来讲,因为生物有脑的作用,所以便能知一切。但是无论你说是灵性也好、心也好、脑也好,这还只是人类文化文明所产生的,人们自己认定的学说。究竟“能知之性”的第一因,从何而来,如何产生,仍然还是科学、哲学上一个大问题。”先生把这个“知”,命名为“能知”,也就是“致知在格物”的“知”,又认为这是与生俱来的。同时又近一步的指出,“如果要再深一层研究探讨,那么,一切生物中的动物,是有知性的吗?答案,有的。只是和人类的知性相比较,在许多种生物类中,它在知性的作用上,占有多少成份的差异而已。所以说一切具有灵知之性的,便叫做'众生’。因此,对于这个与生命俱来的'能知’的'知’,用处不同,所用的文字符号也就各有不同。有的叫它是'神’,有的叫它是'灵’,有的叫它是'思’。甚至,如汉、魏以后,翻译佛学,又叫它是'智’或者,干脆用梵文音译。叫它是“般若”。例如我们的上古史上描述老祖宗黄帝轩辕,便有'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的记载。所谓'生而神灵’就是说他具有生而“知”之的天才。”对此,在下放下唯物与唯心两论的理论不谈,狂言认为:按先生命名的“能知”是人区别于其它物种的,特有的属性。是人身这个小宇宙中各个细胞、各个器官,相互联系“机制”特有的表现形式。它是人由猿演变成人而逐渐生成的,因此不免还保留着某些动物的痕迹。由此,近而推究万物的性理,“心物一元”么。也是一样的,天下这个大宇宙中万物的性理,也就是万物之间相互联系“机制”共有的表现形式。这种“机制”的表现形式,就是天下这个大宇宙中万物运动的“规律”。由此可见,“能知”也就是人身这个小宇宙中各个细胞、各个器官,运动的一种“规律”,“所知”也就是这种规律“能知”的作用体现。人类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人类社会在历史的演变中,已经掌握了一些“规律”。又在探索着新的规律,同时对天下万物运动“规律”的认识又是无止境的。古时由于人的科学认知程度所限,不可能有如此的理解。只好把那能够控制万物的“规律”想象为“神”、“道”什么的,以至产生宗教等。对此本人又要狂而简言之如下:“致知在格物”。就是达到明白人的“知”的规律,近而推究明白万物的规律,在此也可称之为“道”吧。 那么“能知”也好“万物”也好的规律,到底是什么那?“能知”的规律是“仁”?是“善”?万物的规律是“中”?是“和”?在下只好通过下一篇对“诚意、正心、修身”的浅思在点滴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