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伐纣日期确证 何焱林
周武王伐纣日期,是中国古代史研究之关键, 此问题解决好,许多问题皆可迎刃而解。如古史断代,周代时间跨度,夏、商两朝时长度估算,今《尚书》之真伪皆赖之。 武王伐纣日期,有几个重要时间节点: “一月壬辰旁死魄”,除《书·武成》采用,亦出《汉书·律历志》,无人有异议。 “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出《泰誓》上。《泰誓》今有有争议。 “惟戊午,王次于河朔。”出《泰誓》中。 “时甲子昧爽,王至于商郊牧野,乃誓。”出《尚书·牧誓》。是日周军与商军战于牧野,周胜商败,周兴商亡。《牧誓 》为今文篇目。 “戊辰,王在新邑,烝祭岁。”“在十二月。”“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出《洛诰》,《洛诰》为今文篇目。 “一月”见诸书传者有三种说法。 (1)、《孔传》:“一月,周之正月。” (2)、《蔡沈集传》:“一月,建寅之月,不曰正而曰一者,商建丑,以十二月为正朔,故曰一月也。”此一月为夏历一月。 (3)、《汉书·律历志》引《武成篇》:“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若翼日癸巳,武王乃朝步自周,于征伐商。越若来二月既死魄,越五日甲子,咸刘商王纣。” 三者皆不书年,亦不书月之干支。 (1),周历建子,一月略当于儒略历之12月。 (2),夏历建寅,一月略当于儒略历之2月。 (3)、除(1)、(2),第三种可能用商正,建丑之月,略当于儒略历之1月。 (一)、征之历书,从前1075年至前1030年,为今人普遍接受之伐纣时间段。在此时段,只有二日为一月壬辰初二:一为前1045年12月8日,即丙申年己亥月壬辰日,周历正月初二。一为前1070年2月23日,即辛未年庚寅月壬辰日,夏历正月初二。殷历在此区间,无一月初二为壬辰者。 从孔说,用周正,即前1045年12月8日,农历丙申年乙亥月壬辰日,周历一月初二,与今人所推武王伐纣时间大致相合。《书·武成》与《汉书·律历志》所引《武成》皆作“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而不作“正月旁死魄”周人录史,应用周正。周历建子,其月二十十八为丙申年庚子月戊午日,一九中,正是隆冬之月,数九寒天,不得谓春。与《泰誓》上“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相违。牧野之战,则在二月初四甲子日,二九第二日,祁寒。选择在冬天作战,好处是农闲,河水封冻,渡河不用舟楫。但天寒地冻,行军作战,都会受到不利影响。尤其长途奔袭,多为兵家不取。 从蔡说,辛未年庚寅月壬辰日夏历为正月初二,戊午为月二十八日,前1070年3月21日,正是仲春天气。牧野之战,在辛未年辛卯甲子(初四)日(前1070年3月27日)。此说与《泰誓》上“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更为切合,也利于作战。 此处周用夏历,原因有二,一则其时殷商未灭,未改元,不用周正;为示与殷商决绝,亦不用殷正。再则伐商前,周地即有用夏历者,如《诗·豳风·七月》,从四月至十月皆与夏历四至十月之名称同,唯周历一至四月称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夏历三月不称五之日,而称蚕月。故称一月者,夏历也。 商历建丑,但自前1075至前1030年间,无殷历一月初二为壬辰者,与《书》及《汉书》伐商之日皆不合。略不论。 综上述,以前1070年2月23日壬辰为伐商前日,次日癸巳(儒略历2月24日)武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与《武成》合,与《汉书·律历志》合,与《泰誓》上“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合。 《汉书·律历志》所引《武成》:“越若来二月既死魄,越五日甲子。”此说确否? 王国维 《观堂集林·生霸死霸考》释“既死魄”为:“自二十三日以后至于晦也。”孔晁注《逸周书·世俘解》以为朔后为死魄。此种解释,皆为一个时段,用在此处皆不合理。 用王氏说。周去孟津不过千余里,一月初三出发,至二月二十三日,越五日甲子,已达五十四五日,师行一日不足二十里。《诗·六月》:“于三十里。”《毛传》:“师日行三十里”。则周师之行,比正常师行慢三之一。此是纠合八百诸侯伐人之国,如此慢慢悠悠,作观光式休闲行军,不怕师老兵疲?不怕诸侯之兵解体而去?所谓“兵贵神速”,正与王、孔之释反其道而行。 “既死魄”无论从何家解释,皆在朔后,“哉生明”指初三月始生光,死魄始也,故初二称旁死魄,既死魄当在其后。有人称既死魄为月朔,不可取,朔日月不见光,全为魄,魄何曾死,何来既死!故既死魄即令从初三始,则甲子至少在次月初七。然从壬辰至甲子,不过三十二日,加上二日,从一月朔日至次月甲子为三十四日。月大,甲子为次月初四;月小,甲子为次月初五,皆不为初六,更不初七。若到下一甲子,再加六十日,则九十余日,武王及其八百诸侯都开化装舞会去了? 征之历书,辛卯年庚寅月(二月大),甲子日为夏历二月初四,正是仲春之末,天气回暖之时,与《牧誓》合,与泰誓亦合。 (二)、《书·洛诰》:“戊辰,王在新邑,烝祭岁。”“在十二月。”“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 既称十二月,又称“烝祭岁”,故戊辰既月末,亦岁末。此周成王时事。周历建子,十二月当是亥月。征之历书,自前1030至前1075年间,惟前1062年12月14日,即农历巳卯年乙亥月(周历十二月小)二十九日为戊辰日。丑正,寅正,其岁末十二月末或十三月末皆不为戊辰。在此时段内,惟前1062年乙亥月戊辰日为周历十二月末,亦岁末。距前1070伐纣九年。 余有拙文《周武王伐商及在位時間考》(此文或可在网上找到),说明周武王于伐商成功后二年崩,即前1069年崩,此为《史记》、《逸周书》等所主张。周公旦旋摄行政事。至前1062年为七年,与《洛诰》“朕复子明辟”之年,即洛诰“在十有二月,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合。 综(一)、(二)两条,周伐纣日为农历辛未年庚寅月壬辰日,夏历正月初二,初三癸巳(前1070年2月24日)武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二十八戊午(前1070年3月21日)武王次于河朔。夏历正二月初四甲子(前1070年3月27日)战于牧野,一战克商。后二年武王崩,周公摄政,七年后,己卯年乙亥月,周成王十二月小,月末戊辰二十九(前1062年12月14)日至洛,周公摄政七年,自此归政于成王,王封周公子伯禽。 由此确定周武王农历辛未年庚寅月癸巳(前1070年2月24)日朝步自周,于征伐纣。戊午(前1070年3月21)日王次于河朔,群后以师毕会。甲子(前1070年3月27日)战于牧野,周灭商。农历乙卯年戊辰,周历九年十二月小二十九(前1062年12月14)日,周成王至于新邑洛,周公归政于成王。 此结果与《武成》合,与《泰誓》合,与《牧誓》合,与《洛诰》合,与常理合。从而《泰誓》之文、《武成》之文皆真,惟班书引文有差。 2017-4-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