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人天生就能通过成为家长的考试,但这有一次补考机会

 艾维纳 2017-04-27


家庭是几乎每个人都逃脱不掉的群体,它是一个人最初成长的环境,也是在一生中的牵挂和羁绊。


有人说,最可怕的是,做父母不需要考试。


以下,我们精选了12篇关于「原生家庭&亲子关系」的文章,其中有父母和子女之间有趣的关系模式,也充斥着混乱和矛盾、幸福与泪水。它是一份父母考核清单,也是一份子女面对未来成为父母那场考试的复习提纲。


也许你在其中可以找到自己或父母的影子。


1

当父母和孩子的角色发生颠倒


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更多的不是被父母照顾,而是反过来被要求去照顾自己的父母。

 

这和所谓的“懂事”其实是不同的,好像你变成了父母的“父母”,变成了父母化的孩子,也许你正身处于亲职化的亲子关系中。

 

“好像我才是他们的父母” | 角色颠倒的亲子关系

 

2

我像个提线木偶


每次看到有人抱怨他们的父母很专制时,我就有一种「全世界共享一个妈」的感觉。


即使你已经这么大岁数了,但仍然感觉有一些父母固执地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在你生活的各个方面指手画脚,操心操稀碎。

 

“他们总说为我好,可我过得并不好”| 如何摆脱被控制的人生?

 

3

童年能决定一生吗?


现在很多人都很有“心理学头脑”,可以用心理知识去分析自己,最常见的是会自己回溯童年,对照现在的自己,试图发现这其中的牵连。

 

但我反对那种一味童年根源化、认为不了解一个人的童年就不了解Ta的倾向——从童年的种种事件中勾连出一幅完整的因果图。



童年的经历真的能决定之后的一生吗?| 唱个“童年论”的反调




4

我们和父亲之间,不止有爱,

还有着对抗与和解,挣扎与无奈。

 

很多年轻人都有这种感受: 完成了学业找到了工作,觉得自己长大了,有能力掌握自己的生活了。

 

可惜的是,这种自信与掌控感,在遇到父亲的时候,常常会彻底瓦解。你发现无法与父亲沟通,在对未来的选择上有着不可化解的分歧,甚至在聊天时,都无法直视他的眼睛。


和父亲之间的相处充满了尴尬、不适感。你们无法心平气和的对话,甚至还会争吵和冷战。


“我觉得父亲是我这辈子,最难理解的人”|父子关系的永恒迷思


5

你被父母忽视过吗?


你有过那种很努力的考到了全班前几名,兴冲冲的和父母讲,得到的回复只是“又不是考了第一,这你就骄傲了?”的经历吗?

 

情感忽视下的孩子发出的所有信号、喜怒哀乐,都如同投进了深不可见的海底,没有回音。我们看到过最难过的一句话是:“在童年那些美好的记忆里,我的父母从来没有真正的在场过。”

 

所有对爱的渴望都像投入深海,了无回音|童年情感忽视


6

和母亲的共生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母亲将孩子完全地保护起来,不给TA一点自主的权利,就如同母亲把孩子吞在了肚子里。母亲觉得她肚子里是最温暖最安全的地方,可是孩子们要憋疯了。

 

我们需要知道养育并不是养育者觉得心中有爱就可以。养育者觉得好的,未必是真的对子女好的。


因为,这世界上就有一种母爱叫做吞噬。

 

7

有一件事,越努力就越做不好

 

很多妈妈(或即将成为妈妈的女性)迫切希望自己能够完美地胜任“妈妈”这个角色,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母亲。

 

她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能够不生病、不受任何伤害、学习好、兴趣爱好广泛、性格好、健康完美地成长。

 

因为她们有一个迷思,就是只有成为完美的母亲,才能养好孩子。

 

但应该追求的是:成为刚刚好的母亲。


8

 你知道什么叫“父爱如山”吗?


传说中我国女性有四大不幸:当妈式择偶,保姆式妻子,丧偶式育儿,守寡式婚姻。其中的共通之处是:在所有的关系中,男性,或者说丈夫、父亲这个角色都是缺失的。


但这并不是一个中国特色的问题,而是一个人类问题:全球越来越多的家庭都在经历着这种假性单亲的境遇。


“他明明存在,却很少出现在我的人生中”| 假性单亲是一种不怎么样的体验


9

孩子带给我的,不仅是喜悦

 

一则新闻报道过:一位年仅31岁的妈妈在自己生日的前一周,抱着两个年幼的孩子从13楼一跃而下,三人均告不治身亡。

 

以前一直以为“有了孩子”应该是个阖家欢乐普天同庆的事,但事实并没有那么乐观。

 

产后抑郁太矫情?生孩子的又不是你


10

家人永远在你身后

 

一部用心的好电影,就是能够让你在一头雾水的看完前95分钟,几乎就快把它定性为“无聊的鬼片”时,在最后15分钟将你所有的疑惑通通解开,那些前面稍显奇怪的情节一幕幕又会闪回到你脑中,感动也随之而来。

 

金英卓导演的这部「Hello,Ghost」中的鬼魂,既不恐怖,也不惊艳。但这些最平凡不过的小人物的身上,无意间闪露出的温暖的小细节,不经意间就会让你想起那个最牵挂你的人。

 

即使生命不在,却从未曾离开 | 开心鬼上身

 

11

如何面对伤害过自己的原生家庭?

 

偏激的思想可能会重蹈覆辙。如果只是一直恨父母,怪原生家庭,埋怨上一辈没有正确的养育观念,那么可能自己也走不出这个怪圈:


孩子一直等着父母的道歉,执着于让他们认错。父母们也一直在等孩子的感谢,失落于他们的忘恩。


532个孩子曾说,他们不愿成为这样的父母


12

和母亲的关系,亲密但不能无间

 

纠缠型母亲在表面上看来是很美好的。在外人眼中,她可能很关心孩子,亲子关系看起来也非常亲密。可正因为看似美好无害,才更不容易发现它背后所裹挟的侵略性。

 

「母爱」这个伟大的字眼给予了纠缠型母亲太多的正当性。


“你是我生的,我还管不了你了?”| 纠缠型母亲与关系混淆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这就是我们开设「非暴力沟通」系列微课的初衷,存在于原生家庭、亲子关系中的问题太多、太复杂,并没有一个普适办法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只要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存在这种黄金准则。


我们可以从繁复的问题表象中提取出内在核心,虽然办法不能一概而括,但工具却可以通用。


「非暴力沟通」就是这样一种好用的工具。


课程安排


非暴力沟通 第一课:

4月17日(周一) 20:00-21:00

1. 如何减轻日常对话中对孩子的隐性伤害?

2. 如何发现孩子隐藏的情绪?

3. 怎样表达才能让孩子更好地理解自己?



非暴力沟通 第二课:

4月19日(周三) 20:00-21:00

1. 为什么不能靠孩子“自觉”听话?

2. 如何改变“怨妇式”的表达方式?

3. 什么是对孩子提要求的正确姿势?



非暴力沟通 第三课:

4月22日(周六) 20:00-21:00

1. 为什么孩子总“惹”你生气?

2. 发怒之前你是否省略了一个重要步骤?

3. 对孩子发火后悔了,有什么补救措施?


非暴力沟通不仅可以帮助父母们处理好亲子关系,三节微课的内容也适用于各个层面的交流和各种环境:亲密关系、工作场所、商业谈判以及任何性质的争论和冲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