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几乎每个人都逃脱不掉的群体,它是一个人最初成长的环境,也是在一生中的牵挂和羁绊。 有人说,最可怕的是,做父母不需要考试。 以下,我们精选了12篇关于「原生家庭&亲子关系」的文章,其中有父母和子女之间有趣的关系模式,也充斥着混乱和矛盾、幸福与泪水。它是一份父母考核清单,也是一份子女面对未来成为父母那场考试的复习提纲。 也许你在其中可以找到自己或父母的影子。 1 当父母和孩子的角色发生颠倒 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更多的不是被父母照顾,而是反过来被要求去照顾自己的父母。
这和所谓的“懂事”其实是不同的,好像你变成了父母的“父母”,变成了父母化的孩子,也许你正身处于亲职化的亲子关系中。
2 我像个提线木偶 每次看到有人抱怨他们的父母很专制时,我就有一种「全世界共享一个妈」的感觉。
即使你已经这么大岁数了,但仍然感觉有一些父母固执地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在你生活的各个方面指手画脚,操心操稀碎。
3 童年能决定一生吗? 现在很多人都很有“心理学头脑”,可以用心理知识去分析自己,最常见的是会自己回溯童年,对照现在的自己,试图发现这其中的牵连。
但我反对那种一味童年根源化、认为不了解一个人的童年就不了解Ta的倾向——从童年的种种事件中勾连出一幅完整的因果图。 4 我们和父亲之间,不止有爱, 还有着对抗与和解,挣扎与无奈。
很多年轻人都有这种感受: 完成了学业找到了工作,觉得自己长大了,有能力掌握自己的生活了。
可惜的是,这种自信与掌控感,在遇到父亲的时候,常常会彻底瓦解。你发现无法与父亲沟通,在对未来的选择上有着不可化解的分歧,甚至在聊天时,都无法直视他的眼睛。
5 你被父母忽视过吗? 你有过那种很努力的考到了全班前几名,兴冲冲的和父母讲,得到的回复只是“又不是考了第一,这你就骄傲了?”的经历吗?
情感忽视下的孩子发出的所有信号、喜怒哀乐,都如同投进了深不可见的海底,没有回音。我们看到过最难过的一句话是:“在童年那些美好的记忆里,我的父母从来没有真正的在场过。”
6 和母亲的共生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母亲将孩子完全地保护起来,不给TA一点自主的权利,就如同母亲把孩子吞在了肚子里。母亲觉得她肚子里是最温暖最安全的地方,可是孩子们要憋疯了。
我们需要知道养育并不是养育者觉得心中有爱就可以。养育者觉得好的,未必是真的对子女好的。 7 有一件事,越努力就越做不好
很多妈妈(或即将成为妈妈的女性)迫切希望自己能够完美地胜任“妈妈”这个角色,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母亲。
她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能够不生病、不受任何伤害、学习好、兴趣爱好广泛、性格好、健康完美地成长。
因为她们有一个迷思,就是只有成为完美的母亲,才能养好孩子。
8 你知道什么叫“父爱如山”吗? 传说中我国女性有四大不幸:当妈式择偶,保姆式妻子,丧偶式育儿,守寡式婚姻。其中的共通之处是:在所有的关系中,男性,或者说丈夫、父亲这个角色都是缺失的。
但这并不是一个中国特色的问题,而是一个人类问题:全球越来越多的家庭都在经历着这种假性单亲的境遇。 9 孩子带给我的,不仅是喜悦
一则新闻报道过:一位年仅31岁的妈妈在自己生日的前一周,抱着两个年幼的孩子从13楼一跃而下,三人均告不治身亡。
以前一直以为“有了孩子”应该是个阖家欢乐普天同庆的事,但事实并没有那么乐观。
10 家人永远在你身后
一部用心的好电影,就是能够让你在一头雾水的看完前95分钟,几乎就快把它定性为“无聊的鬼片”时,在最后15分钟将你所有的疑惑通通解开,那些前面稍显奇怪的情节一幕幕又会闪回到你脑中,感动也随之而来。
金英卓导演的这部「Hello,Ghost」中的鬼魂,既不恐怖,也不惊艳。但这些最平凡不过的小人物的身上,无意间闪露出的温暖的小细节,不经意间就会让你想起那个最牵挂你的人。
11 如何面对伤害过自己的原生家庭?
偏激的思想可能会重蹈覆辙。如果只是一直恨父母,怪原生家庭,埋怨上一辈没有正确的养育观念,那么可能自己也走不出这个怪圈:
孩子一直等着父母的道歉,执着于让他们认错。父母们也一直在等孩子的感谢,失落于他们的忘恩。 12 和母亲的关系,亲密但不能无间
纠缠型母亲在表面上看来是很美好的。在外人眼中,她可能很关心孩子,亲子关系看起来也非常亲密。可正因为看似美好无害,才更不容易发现它背后所裹挟的侵略性。
「母爱」这个伟大的字眼给予了纠缠型母亲太多的正当性。
这就是我们开设「非暴力沟通」系列微课的初衷,存在于原生家庭、亲子关系中的问题太多、太复杂,并没有一个普适办法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只要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存在这种黄金准则。 我们可以从繁复的问题表象中提取出内在核心,虽然办法不能一概而括,但工具却可以通用。 「非暴力沟通」就是这样一种好用的工具。 课程安排 非暴力沟通 第一课: 4月17日(周一) 20:00-21:00 1. 如何减轻日常对话中对孩子的隐性伤害? 2. 如何发现孩子隐藏的情绪? 3. 怎样表达才能让孩子更好地理解自己? 非暴力沟通 第二课: 4月19日(周三) 20:00-21:00 1. 为什么不能靠孩子“自觉”听话? 2. 如何改变“怨妇式”的表达方式? 3. 什么是对孩子提要求的正确姿势? 非暴力沟通 第三课: 4月22日(周六) 20:00-21:00 1. 为什么孩子总“惹”你生气? 2. 发怒之前你是否省略了一个重要步骤? 3. 对孩子发火后悔了,有什么补救措施? 非暴力沟通不仅可以帮助父母们处理好亲子关系,三节微课的内容也适用于各个层面的交流和各种环境:亲密关系、工作场所、商业谈判以及任何性质的争论和冲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