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安碑林游览见闻,给你分享一下!

 用口叟 2017-04-28

如果你痴迷书法,那么有几个圣地,是需要拜谒的:西安碑林、洛阳龙门石窟、山东孔庙碑林、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当然可能还不止这些。学书法,看真迹、访原碑,既可以增长见识,又可偶遇同道中人,行万里路,阅无数人,何乐不为。


于是,我最近又来访碑林了。


西安的文昌门里,有一座孔庙的遗址古墙,古墙的背后就是碑林。其左右有两棵千年古槐。

古槐的周围,有贩卖自家字画的艺人。(若论中国书画市场的规模,最大的在两段——高端和低端市场。高端市场,名家一挥再合影便能换来钞票;低端市场,艺术家留着胡须,写着“室雅人和”,画着“富贵牡丹”,同时搭配着自己成才的励志故事和创新思想,也会让你心动得想买下一幅坐等升值。)


槐树往西走,就是碑林的大门,1962年的时候政府立的碑。此碑应该也属于碑林之碑吧?只不过使用美术字上石,少了点味道。


正午阳光穿透了碑林的大门,撒在了留影的姑娘背上,让逆光的照片多了一份朦胧美。

碑林的题额是才华横溢的郭沫若先生所书,非常精彩!


进入大门后,是一个开阔的小广场,人们或在此回味观碑之旅,或在思量75块钱(团购64元/人)的门票划不划算。


入口过安检,穿越至汉唐。


碑林的导览图,如图,下方走到上方,是七个核心展厅。


西安的春天和秋天都非常短暂。特别是春天,刚刚吃完雾霾的老陕,恨不得天天踏青。岂不知在繁华的闹市,有这么一个满眼青绿、文气生发的园子。走在这里特别舒服,当遇到访碑人,你都会琢磨,他可知羲献,或独爱颜柳?亦或只是匆匆猎奇的过客?


再往前走,准确的说是往北走(没办法,老西安的方向感都很强),过了这道门,两侧有文物,一个是大夏石马,一个是景云钟。其实在我上中学的时候,这个长廊两边的亭子里都是开放的,里面陈列的也是古碑,只不过破损实在太严重了。


古人的审美确实和我们是不同的,马都肥壮,但那会儿不兴大长腿。


大夏马紧北边的亭子里面陈列了一个纪念碑,应该属于当时政府记载当年的政事。


看看局部。(据可靠测量,本人展示的这只手指长7cm。不要问我为什么,往下看就知道了!)


大夏石马常年在遥望着100米远的景云钟(6吨)。


好吧,往北走,去那个电视上才能看到的亭子下。


各位朋友,我们已经来到了西安碑林的主景区,这个亭子据说匾额是林则徐所题,猜猜看,为什么“碑”字少一点?


所谓“碑林藏国宝”,这个亭子下面陈列的就是唐玄宗所书的《孝经》,称“石台孝经”。小篆碑额,碑体共有四面。玄宗亦善书,以工稳华丽的隶书书就。

唐时的富丽堂皇和雍容华贵在这整饬而华丽的隶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与质朴的汉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或许汉字的进化和人类社会的进化趋势是相同的,越原始则越简朴。


因此,千年前的孙过庭就洞察到了“古质而今妍”的规律。我们总是想用极致绚烂来超越古人的大道至简,或许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看完孝经,我们进入了第一展厅,这里陈列了唐代开成年间刊成的十二部儒家经典。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非著名书法家的写手们极致工稳的功夫,也能推断出不同的写手也有自己追求的书坛偶像。


先看一个花哨的隶书。


这块的写手,应该是欧阳询的粉丝。


这块方笔虽多,但字形宽博,少了欧体的险峻。


这些字相当于唐代的官方印刷体。


这个字明显就是临帖不够用功。


这个展厅非常大,十二部经典都抄了一遍,再刊石成碑。在那个时代,一定是个大项目。


欧的粉丝能多一些,但水平上还是下信本一等


所以看到这种圆浑的小楷,还是非常悦目的。


当遇到相同的字,你会怎么处理字法和章法?


这个隶书,真的很一般。


现在的碑林,再室外墙上镶了很多明清到民国的碑,有的是老碑,有的是新碑。


当然也会有一些名碑的复制碑,用来拓印下来出售,同时拓碑这个看似简单但其实十分讲究的工艺也展示在公众当中。


来到碑林,你才会知道什么是“花式临帖”,向老伯敬个礼。


老伯所痴迷的是康熙临米的刻石。


转身过来,你看到的是具有汉唐风神的石雕。


厚重的马,厚重的狮子狗。


以及厚重的脸(完全符合《麻衣神相》中的高级面相)。


先不急玩耍合影,我们进第二展厅,看下面这块碑,面熟吗?

是的,来自颜真卿的名作《多宝塔碑》,刀痕清晰可见,此时尚未变法完成的颜体,点画交代的非常清楚准确。大气,我一直觉得,颜楷最像唐代的书法。


但其实,一个字只有一厘米多的大小而已。大字贵在有气势难在精细,小字贵在精细难在大气,颜体小字就写出了大气。

就用笔而言,如此小的字,在起/收/转折的地方会像有些老师教的那样在一个点上来回“和(huo)和(huo)”笔吗?不看原碑怎么会知道!


这个厅里,满是惊喜和激动,《多宝塔》旁边立的是《颜氏家庙碑》,颜真卿成熟时期的作品。你会看到一个人的书法从青年到老年的变化。


看局部,好像连刀法都不同,如此圆润厚重。


《多宝塔碑》的背后这个碑,围了一圈日本人,在兴奋的说着我听不懂的日本话。


看了看导读牌,就想跪下膜拜。


玻璃保护了碑体,也为我业余的拍照技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看看局部,字更小。但是一些细节倒是清晰可见。


《三藏圣教序》碑的背后,是集王“排行榜"排名第二的《半截碑》。


说实话,怀仁的集字碑排第一,且甩出其他集字碑几条街是非常有道理的,半截碑的字虽然也来自王羲之,但难度在于“集”,要按书法的套路集字,就在于通篇的变化和章法安排,相比之下,半截碑到有“布如算子”之嫌。


吐完槽,一转身看到了《争座位帖》的碑石,又膜拜许久。


这种顶尖的宝贝,背后还都有题字。


柳公权《玄秘塔碑》。


欧阳通写的碑,又是另一种感觉。《道因法师碑》局部。


书史上,能和老爸一起出名的,第一位当数王献之,第二位或许该算欧阳通,把乃父之险峻又上升到更极致的层面。


所以你看到隔壁欧阳询的《皇甫诞碑》时,就淡定了许多。


下面是唐时一线的隶书书法家所写的碑。


名盛当时的徐浩所写的碑。中规中矩的书法,似乎在历史的沉淀中都会褪去当时的光芒,而最后站在一流位置的都是那些开拓者。


这幅摄影作品的名字叫《<三坟记>玻璃罩前的小姑娘和拍照的男子》——没办法,光线实在太强。


忘了什么碑了,看到“颜真卿”三个字了吗?


碑都是这么立起来的。


出来第二展厅,是一个小院子,前上镶的不是一般的碑石,是一些有名的魏碑作品,比如有名的元氏墓志,这里都有。


有个美丽的姑娘也在看墓志碑文,并发现了上面居然有自己的名字,并合影留念发了朋友圈。——她只是不知道这是墓志铭而已。


进入第三展厅,这里陈列了由汉到宋的各体碑。

下面这个相当于篆书字典。可见书体流变到唐宋,那时的人们识篆也是个问题。


限于篇幅和你的手机流量,下面就展示几个看到的大名头碑石吧。

这是东汉蔡邕的《熹平石经》。所以汉隶的味道和唐隶还是有所不同吧!


大名鼎鼎的《颜勤礼碑》在此!


“王”字的结体比较有趣,中间那一横调节的很有意思。


第四个厅是拓碑展示和销售的大厅,文末的视频录了拓碑的过程。

下面这幅圣教序品相非常好,是碑林翻刻后拓下来的,一幅650元(应该不带框子)。


出来后,房檐下陈列的是清代官方碑文。


一幅林则徐写的文书,极工稳。


如果谁要在你面前鄙视馆阁体多差,你把这幅字扔给他,让他写一个试试。


第五展厅是宋至清的一些碑文,名头最大的应该是宋代重刻的《峄山刻石》。为了给这两个小情侣留够缠绵的空间,我悄没声息的拍了几张照就脸红的出来了。


这张面熟吧?——《峄山刻石》,极稳极圆,就连线条的端口都看不到尖锐的刀凿痕迹。论刻工的重要性!


看这些流传至今的碑刻,就像是在历史大河之堤上行走,你会发现能从上游留到脚下的肯定不是沙子,而脚下的沙子才刚刚开始与浪花翻滚。所以看清代的碑刻,你会感受到离我们近代的真实感,因为你会看到水平参差不齐的碑,包括一些跟画符一样的算是当时的“江湖字”吧。这或许和历史的沉淀与资源的发达有关吧。



转久了,有些蒙,没有找到第六展厅,来到了第七展厅,里面陈列的是著名的《淳化阁帖》的碑刻。

可惜的是,没有拍到能拿出来看的照片。


碑林很大,除了这七个展厅,还有两个文物展厅,也非常值得一览。我就不晒了,留个给你到碑林游览的悬念和理由吧。


好了,下面我们来看看碑拓的现场:


发现没有,拓一块碑,上纸要敲打几遍,上墨要敲打几遍,这个过程肯定会对碑文造成损坏。比如像《集王圣教序》那么小的字,如果损毁一小块可能就会让部分字失真或者不复存在了。游览古迹,除了感慨古人的鬼斧神工和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之外,也请做一个文明的游客吧!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

可即便如此,

能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

与心摹手追之物依偎,

也不辜负自己如此的热爱与执着。


对你我而言,

所谓的纯粹,

所谓的真善美,

在这个地方,

真的可以遇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