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门颂》临习浅谈

 孙耀权 2017-05-01

《石门颂》为汉代著名摩崖石刻,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仪态飘逸自然。为汉隶中奇逸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隶中草书”之称。杨守敬评云:“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我接触《石门颂》较早,大概于15年前刚学书法不久就见到《石门颂》的帖子,当时总感觉这种隶书奇奇怪怪、别别扭扭,没有规范、成熟的蚕头雁尾标志,笔画生涩,结体开张、恣肆,感觉既不美观,也无规律可言。然,通过这些年对隶书的系统临习,对《石门颂》的艺术高度愈加仰望,为其艺术魅力深深感染。现结合自己的学习,谈一些浅显体会。

一、初学者不宜临习《石门颂》

《石门颂》为摩崖石刻,其点画特征从法度上来看,不是很严谨,不像《礼器碑》《曹全碑》《乙瑛碑》那样,从字法、笔法包括章法上都有很规范的处理,便于初学者学习和理解。因此,一般初学汉隶不宜以此为范本,而应从比较规整一路的汉碑入手,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再攻此碑,自然水到渠成。

二、用笔看似简单随意,实为讲究甚多

《石门颂》虽为东汉刻石,但用笔基本为篆法,除个别撇捺外,大多以中锋行笔,逆入平出,无明显提按,也无一般隶书之“蚕头雁尾”,因此,其点画乍看起来并无显著特征,像木棍一样平直、硬朗,而此却正是《石门颂》的特征及妙处所在。若进一步观察,不难发现,无论横、竖、撇、捺、钩,很少雷同,其“势”存在着无穷的变化,这种千变万化的“势”无处不有,随字而生,又极其协调统一,从而造就了《石门颂》的独特风貌,而这种风貌决定了它独特的用笔方法。因此,我们在临习《石门颂》时,千万不能误以为其用笔简单就草率下笔,要体察其细微的变化。要知道,越是在认为简单的笔画中写出细微变化越不容易。《石门颂》的线条,如麻绳,似藤条,古拙遒劲,姿态万千。在书写时,每笔起处以毫端逆入,含蓄蕴藉;中间运行遒缓,肃穆敦厚;收笔复以回锋,圆劲流畅。只有这样,写出的笔画才能古拙自然,沉着遒劲和富于变化。

三、要体现率意和恣肆,但不可随意和粗野

《石门颂》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恣肆率意,洒脱大度。学《石门颂》既要注意到它用笔的凝重迟滞处,也要注意到它的自然率意处,既要把握它结体的方圆开拓,也要把握它结体的大小错落。由于其点画瘦挺,体势宽博,线条之间不那么紧密;又由于其结字富于变化,甚至有些极为夸张,便显得少严谨之“规矩”,而这种“松”和“乱”恰恰是恣态万千之所在。譬如“履”“益”“诚”等字,好多点画有意断开,笔势相左,但就整个字来看,搭配的极为得体,若把其排列规矩,笔笔粘合,则顿失情趣。然而,人们在临写《石门颂》,追求洒脱和恣肆的同时,往往会夸大某些字的结构和变形,不自觉的扭曲其艺术风格和特征,随意挥洒,滋生出临习者的自然习气。时常出现散乱欹斜、夸张变形、随意和粗野,也就谈不上洒脱大度、率意恣肆了。

四、着眼大局,抓住特征,把握整体

作为摩崖石刻的《石门颂》,通篇字势挥洒自如,纵逸多变,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意趣横生。文中“命”“升”“诵”等字竖笔特长,与竹木简牍中字的放纵写法极为相似,亦为汉隶刻石中所罕见。临习《石门颂》,在解决好基本的点画、线条和字形结构之后,更要注重字形、字势和其意趣、情调。要把重点放在线条质感的营造上,提升、锤炼线条的艺术风格。《石门颂》虽然笔画较细,但因削瘦而深沉有力,结体开阔恣肆,仍然显得气势饱满,神韵疏荡。临写时应注意这些方面的艺术特征,从整体效果上去把握。

《石门颂》临习浅谈

《石门颂》

《石门颂》临习浅谈

临摹作品

《石门颂》临习浅谈

创作作品

《石门颂》临习浅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