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科举博物馆

 shelley_wang66 2017-05-01

这两个月的夫子庙最火的当属秦淮灯会,但我要告诉你新年之后夫子庙又重新开辟了一个新去处,它的落成又为十里秦淮增加一股书香之气。

中国科举博物馆,早在去年我就开始留意它了,但那时还在紧张的施工当中,里面的样子被围挡遮挡的严严实实,其实在2014年它已经开放了地下一层供大家参观,随后又开始封闭施工,不过现在,科举博物馆已经正式开放了,包括新建的地下四层展馆,以及地面上明远楼、至公堂、号舍、碑刻及南苑的魁光阁等,真的不容错过。


推荐你来这儿的理由:

1、只需花上40元(普通门票价格)便可看到博物馆三年多来从全国各地及韩国、越南征集来的七百多件珍贵展品,有的可能是世界唯一的孤品,性价比相当高。

2、它是中国目前为止最大的地下博物馆,前身是中国最大的科举考场,当年的江南贡院就好比如今的富士康工厂一样,它将会告诉你为什么江南盛产才子,唐伯虎当年也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3、博物馆本身的设计体现出“匠心”二字的真谛,从整体设计语言到其中要表现的内容和思想都被巧妙的融合进了建筑物的每一处轮廓和肌理当中,寓意深刻,让人回味深刻。



| 初识其貌 | 

中国古代文明最浓重的篇章之一,它的前身是江南贡院的旧址。南京近些年有很多这样的地方,就像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利用现代建筑与遗迹结合的办法保留了很多弥足珍贵的古建筑。

中国科举博物馆,向地下深挖了整整四层,把这一宏大的建筑埋藏在地下,这样做的目的在我看来,最大限度的维持了江南贡院以及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的原本的风貌,远处的明远楼不管曾经还是当下都是它的标志。

请问你是宁采臣吗?↑

买了门票递给了门口的工作人员,这趟心仪已久的浏览就开始,穿过江南贡院的牌坊,眼前是一个静静的浅水池,与明远楼相对,博物馆的顶部如同一面古镜(古时叫做“鉴”),将明远楼的倒影收入其中,让人联想到“以史为鉴”的古语。

博物馆的参观过程在我看来犹如探宝。左手边是用瓦片堆积成的墙体,其实仔细看他们就像鲤鱼身上的鱼鳞一般,象征着那些还未跳过“龙门”的莘莘学子,右手则是由竹简构成的“万卷书”装饰的外立面,构造是现代的,材料却是那样古老的物件。


走在狭长的过道仿佛在告诉我这么一个道理,在古代通往成功的路只有读书参加科举这一条,在漫步中逐渐远离市井的嘈杂,洗涤胸中的浮躁,我开始体验当年科举路途的艰辛。博物馆就像一个尘封已久的宝匣深埋于地下,待俺慢慢去了解它。

瓦片墙上不时的会出现一些看似简单,但都能做到却不那么容易的古语,让人不禁感叹:“做人难,做人才更难!”↑

原以为一两个小时可以走出这里,但后来发现居然花了整整四个小时,几乎一层楼能转上一小时,参观的顺序由下至上,先要达到B4层。

围绕着博物馆下坡走上一圈到达B4,进门可以先看看四层的总览图,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一层,做到心中有数,这个地方就在B4的接待大厅的墙上。

走心的设计,用一个个文字组成的墙面,科举文化的主角就是由它们组成的,墙面上的人形记录着每一个朝代学子们赶考的衣着形象。↑

这里是一个环形水池环绕的开放庭院,水池内被游走的金鱼点缀,让这里的气氛显得不那么沉重。

庭院中央是四层通高的魁星堂,四周只能形容是浩瀚的文学瑰宝,抬头则是星空顶,中间最亮的应该就是传说中的“文曲星”。

外围的地面也是由竖放的瓦片组成的,寓意暂且不谈,我发自内心的佩服施工者一丝不苟的精神。↑

| 科举的由来 |

科举博物馆每一层的内容都极其丰富,所以我不可能在这里全部说给大家听,所以在这儿只说重点和趣闻。如果感兴趣还是希望你自己来一趟。

“为国求贤”展厅,四个字揭示了科举制为什么会在中国盛行千年的缘由,当然是为了挖掘人才,壮大国家。↑

三个有趣的故事你应该可以看得出:“姜子牙钓鱼”、“刘备三顾茅庐”、“汉光武帝礼贤下士”。科举在那个年代虽未形成,但是求贤的需求已经让这些优秀的领导者们开始四处寻觅人才了。而后的科举制度则为他们提供了便利。↑

高大的展厅,记录了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自隋唐开始一直到晚晴,每个时代的特征和做法在这儿有了具体的诠释与介绍。

“鱼龙变化”用来形容科举制后人的变化最为形象,在古代无论是身份或者社会地位,都会因为科举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想成功的路就在眼前,但是过程却很艰辛。↑

 | 武举人 |

科举制中受益者不光光是智慧过人的学者,同样如果你孔武有力,也可以为自己赢得地位和尊敬,在冷兵器时代,同样受益的还有武举人,不过看看这些兵器以及考试用的“武举石”……所以也不是谁都能仅仅通过努力能够成功的,身体素质真的要求不一般啊!

“武举石”是用来判定武举人力量是否达标的试金石,我发现和重量级举重吨位差不多,想徇私舞弊连门都没有。↑

据说是战场上用的,传说中的“青龙偃月刀”,貌似一般人可拿不动,可见古代对武举人的要求之高。↑

| 鱼龙变化 |

接下来就是科举博物馆的重点了,参加科举考试成为国之重器,要通过四场考试才能成为人中龙凤,所以这里也叫“鱼龙变化”展厅。

童试是第一步,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的考试。这里的“童”可不是指儿童,80岁还在参加童试在当时也是很正常的。这里用打游戏的思维方式比较好理解,通过童试你将获得一个称号叫做“秀才”也叫做相公。

没错,就是那个大家口中常说的“穷酸秀才”,但是在现实中,秀才可并不穷酸,至少算是精英人物。秀才的特权有很多,见上图。↑

有了秀才的头衔才能去参加第二项考试——乡试。江南贡院就是全国最大的乡试考场之一,拥有20600间号舍,百余年来为国家输送800余名状元、10万余名进士、上百万名举人,仅明清时期全国就有半数以上官员出自江南贡院。

有关考试的规模和场景,科举博物馆利用多媒体沙盘演示了九天六晚的考试流程,非常精彩,我也录了个视频,请佩戴耳机观看:


清晨三点进场,熬到深夜开考,民间对当时的场面有种说法叫“九天六晚磨成鬼”,其实想想这句话很贴切,求考生心理阴暗面。↑

每人一间不足一平米的号舍,九天六晚的三场考试之后,如果通过了考试,你将成为一名具备做官资格的举人,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可有些人还有更高的追求与理想,所以第三场考试——会试,应运而生,我们在电影电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的“进京赶考”就是指会试。也是实现“金榜题名”必经之路。

会试是直接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赶考的车马费由国家承担,“公车”这个词最早也就是指进京赶考的举人所坐的马车。

同样会试也要经过三场考试,而且竞争对手更加强大,能脱颖而出的人将获得贡士的头衔。能够成为贡士的人可能还有想拼一把的,就像读了博士想读博士后一样,于是终极考试殿试出现了!由皇帝亲自出题的考试,这场考试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状态,光考题就有几百字甚至千字之长,而且对书写是否漂亮工整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不能有任何涂改,因为最后的答卷是要皇帝亲自过目的。

这是一名考生的答卷,这么长,而且没有涂改,相当工整。↑

走近再看看,我的天哪!这么漂亮的字是印刷出来的吗?而且提到皇上和天子之类的话必须另起一行书写,表示尊敬,所以在写之前就要对每个字的间距以及排位做到心中有数,但是我要告诉你,这仅仅是第二名的答卷而已。↑

殿试只有一天的时间,日暮交卷。到了阅卷日,八名阅卷官,每人一桌,轮流传阅,用“○”、“△”、“\”、“|”、“×”五种奇怪的记号去评卷,得“○”最多者为佳卷,而后就所有卷中,选“○”最多的十本给皇帝,由皇帝钦定一甲第一、二、三名即为状元、榜眼、探花,一甲三人称“进士及第”,又称“三鼎甲”。

二甲若干人,占录取者的三分之一,称“进士出身”,二甲的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若干人,占录取者的三分之二。最后由填榜官填写发榜。一甲三人立即授职。

| 金榜题名 |

来到B3层再看一眼金榜题名的大金榜和小金榜,大金榜说白了是用于展示的,小金榜是专门给皇帝看的,大金榜不愧是大金榜,看看它的长度就知道了足足十几米由宫内的大臣亲手书写,看着有点心累,为什么不能大家一起写呢?还有就是传胪大典,一个步骤繁琐,非常讲究的毕业典礼,这里篇幅有限不细讲了,有兴趣可以自己来了解下。

都说人生有四大喜事,其中“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更是一个读书人所梦寐以求的愿望,历史就是这么有趣,能同时做到这两件事的人确有其人:

相传北宋有个年轻的才子进京赴考,在京城附近看见一家门楼上挂了盏走马灯,灯上写有“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原来,这户人家在出联招婿,此为上联,已挂半年,无人能对。年轻人因赴考要紧,所以只是偷偷的记了下来。

考试时,主考官当面出联考他:“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年轻人此时想起了走马灯上的上联,用来作答,主考官看后非常满意。考完后,年轻人回到了那户人家应招招婿,又以“飞虎旗”一联对之,主人大喜,遂招他为婿。

正值洞房花烛夜,忽然外面人欢马叫,两个官差来报:“大人金榜题名,明日请赴御宴!”年轻人喜上加喜,在红纸上欣然写下个大“喜”字贴于门上。从此,红双“喜喜”字便流传开来。其实这个人大家都知道,他就是王安石,是不是传奇般的人物!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所描绘的场景。↑

| 仕途之路 |

至此科举之路算功德圆满了,成为了进士仅仅只是开始而已,正式起点要从官场的仕途之路继续起航了……自唐朝开始设立的“翰林院”成为了他们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地方,在这里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也是成为朝中重臣的修炼场所。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岁月中,涉足科举者数不胜数,他们长期受到儒家经典的熏陶,怀揣着“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有些虽在科举场上未获取功名,但这种儒家精神依旧激励着他们在很多的领域做出巨大的贡献,泽被后世。看到博物馆里的这些伟人像,才发现原来科举都和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曾经参加过晚清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的伟大先驱陈独秀,当时年仅12岁就是秀才了。↑

| 走向衰败与对世界的影响 |

坐着电梯缓缓而上到达B2,这里讲述的是科举制渐渐走向衰败被历史所淘汰,没什么可遗憾的,任何事物都有从兴盛到衰败的一天,随着列强的入侵,社会矛盾的逐日恶化,科举取士的弊端逐渐暴露,发展科学的新式学堂成为了新的救国希望,终于在清光绪三十一年,科举制被迫废除。


参观到这里,关于科举博物馆的最精彩的部分基本都看完了,剩下的就是科举制对世界的影响,也是非常有趣的内容,你会发现科举制影响了整个亚洲甚至当时的全世界都在效仿和学习,只不过考试的内容和办法都不太一样,科举虽然在今天看来死板僵化,但却不是公平,这是它能盛行千年的原因之一,废除科举后的教育体制在后面的展厅里也有所体现,这里就不细说了。


沉浸在漫长的地下已有数个时辰了,该到地面上透口气了,沿着指示可以看到出口处,眼前就是明远楼,当年江南贡院的瞭望塔,现在周边虽不见那两万多间规模宏大的号舍,但古楼依旧静静的矗立在这里,仿佛依旧是莘莘学子学海中的灯塔一样,照亮了他们的人生。

被保护下来的号舍,之前也看过,很难想象九天六晚的生活在这里是如何度过的,生活尚且拘谨局促,还要忍受一切外界的干扰,在黑夜中挑灯烧脑创作,真的令人心酸和佩服。↑

寓意鱼龙变化的龙门,已经被磨得露出了铜色,只想说跨过去只是一个心愿,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想要实现理想还是要付出极大努力才行。↑


Tips:   

开放时间:9:00-21:00

地址:秦淮区夫子庙贡院街95号

电话:025-52236971

公交路线:地铁1号线三山街站,地铁三号线夫子庙站,公交1、2、202、4、7、14、31、40、33、44、49、81、87等到夫子庙或长乐路站。

自驾:停车博物馆附近均有停车场。大致位秦淮区建康路88号、建邺路94号附近,秦淮区箍桶巷以及琵琶街附近。收费都是一小时9元,第二小时16元,所以建议坐公交或打车,土豪随意。

关于门票:普通票价40元/人,每名游客可免费带一名身高不超过130cm(含130cm)的儿童入内;身高150cm(含150cm)以下儿童可享受半价优惠。学生(研究生及以上除外)凭所在学校介绍信或学生证购票享受半价优惠。现役军人、离休干部、残疾人凭有效证件免费入内。60—69岁老年人凭有效证件享受半价优惠。70岁以上老年人凭有效证件免费入内。

温馨提示:如果是结伴而行三人以上可以请一个讲解员,按讲解时长可以分为80元/场和100元/场两种,时长分别为60—90分钟和90—120分钟两种,还有英文翻译,价格要再贵上30元。有讲解员在场每人会有一个蓝牙耳机,你会听到更加绘声绘色的描述,绝对超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