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再现】一代名旦吴素秋主演的《铁弓缘》和她的花样人生

 cxag 2017-05-02


一幕幕往事浮光掠影般闪过,似水年华,如梦如幻。业已89岁高龄的吴素秋端坐在宽大的沙发里,微笑着娓娓道来。30年代的上海滩,吴素秋被誉为“四小坤旦”之首,红极一时。娇俏的扮相,绮丽的台风,悦耳的行腔,甜润的嗓音,举手投足,一笑一颦,顾盼生姿。一个活灵活现的花旦宛若典雅的牡丹,永远盛开在舞台上。



初登舞台  天赋异禀 

1922年,吴素秋出生于山东烟台。她自幼跟随母亲一起生活,童年的记忆总是跟贫寒 有关。7岁时,母亲带着吴素秋来到北京,漂泊无依,生存是摆在眼前的首要问题。而学戏,对于穷人家的孩子来说无疑是最为便捷的方式之一。经人介绍,吴素秋拜著名武生赵盛璧为师。从此,命运为她打开了一条炫目的艺术之路。 

尽管吴素秋娇小瘦弱,但学起武生来却一点儿不含糊,勤学苦练,小小年纪便有着非同寻常的意志力。没过多久,天资聪慧的她便学会了《石秀探庄》和《白水滩》这两出颇为吃功夫的武戏。然而,师傅经过反复权衡,认为面目清秀、身材柔弱的她更适合学旦角。随后,师傅亲自带着吴素秋去见同是“盛”字 辈的“富连成”科班同学,请陈盛荪先生传授她青衣戏。陈先生教她的第一出戏便是《贺后骂殿》。凭借令人惊叹的领悟力,吴素秋仅用了两个月,便把这出戏扎扎实实学了下来。

如此这般,7岁的小娃娃粉墨登场了。戏箱里没有适合她穿的服装,只好把大人的戏服略作改动,按照小吴素秋的身量简单缝制一下。出乎意料的是,这个初登舞台的小女孩竟然毫不怯场,火候把握得恰到好处,唱腔满宫满调、自然顺畅。更为难得的一点,小吴素秋极具表演天赋,非常入戏。

当唱到“你叔王不让位,我再去骂他”时,按照剧情,小吴素秋所扮的贺后应该坐在椅子上。但对7岁的小姑娘来说,椅子犹如庞然大物,完全够不着。小吴素秋脑瓜一转便有了主意,只见她背靠椅子,一点一点往上纵身,几经努力竟然坐了上去。这时,掌声轰然而起,并夹杂着观众善意的笑声。接近尾声,赵光义将尚方宝剑递给贺后,小吴素秋必须起身来接,可当时的她正双脚悬空坐在椅子上。在这个节骨眼上,小吴素秋一刻也没耽搁,毫不犹豫地从椅子上跳 下来,铆足劲唱完最后的“散板”,领着比她高出许多的二皇儿赵德芳从容下场。台下掌声雷动,笑声喧哗,观众被这个聪颖可爱的小丫头征服了。为吴素秋操琴的张九爷难掩激动之色:“这孩子有出息,日后必成好角儿!”

《贺后骂殿》的热烈反响让吴素秋对京剧更加痴迷。不论是富连成科班,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演出,还是“四大名旦”的戏, 她都想方设法去“拿蹭儿”。纵然年纪太小,无法理解戏中精髓,但在无数次看戏听戏的过程中,敏感多思的吴素秋领悟到:名角儿的大气台风、清晰吐字、婉转唱功、优美身段……背后都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刻苦和韧性。吴素秋沉浸在京剧艺术的汪洋大海中,细腻地感受着京剧雕琢的舞台人生这段儿时的经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



吴素秋《霍小玉》


少年成名  风光无限 

9岁时,吴素秋顺利考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这所学校男女生兼收,不单学戏,文化课也是必修课程。这种授课方式对演员的影响可谓深远,小吴素秋一面学戏一面汲取文化知识,为她日后的全面艺术造诣打下了良好基础。本来一切顺风顺水,未来的成功似乎就摆在眼前,然而仅仅两年之后,小吴素秋便由于嗓音失调,不得不选择退学,回家调养。

虽然生活开了个玩笑,但吴素秋并没有停止学戏和学文化知识,并一直坚持练习毛笔字和国画。略作调整之后,吴素秋更加勤勉地投入京剧世界里,她先是跟随李凌枫先生学习青衣戏,又向赵桐珊先生学会了全部《十三妹》,与魏莲芳先生学《霸王别姬》,同于连泉先生学一至八本《梅玉配》。

13岁,吴素秋正式拜“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为师。母亲权衡了许久,根据吴素秋身材和性格,觉得她学习花旦更合适。于是,母亲跟另一位“四大名旦”荀慧生先生说:“让孩子也拜您为师吧?”荀先生则说:“既然拜了尚先生,就不要再拜我了。她学什么,我一定尽力教。”随 后,吴素秋认荀先生为义父。在各位名家的提点和熏陶下,吴素秋博学广纳、融会贯通,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到的风格。

这一年,吴素秋出落得花儿一般,少女特有的清纯和娇羞气质令人着迷。一张瓜子脸生得素雅端庄,丹凤秀目,袅娜多姿,一副标准的东方古典美人姿态。再加上她那刚柔并济、收放自如、音色优美的好嗓子,以及数年积累的舞台经验,吴素秋犹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成为京剧界不可多得的新秀。母亲为她建立了“秋文社”(剧团),由她担任主演挑大梁。秋文社以强大的阵容过江南下,远征淞沪。这个团体的主力大多是毕业于富连成科班、“盛”字辈的、被誉为 “科里红”的优秀人才。众星捧月,簇拥着这位妙龄主角儿。吴素秋初出茅庐便一举成名,红遍申城。正是这一段经历奠定了她在京剧界的地位。 

1939年初,年仅17岁的吴素秋位列“四小坤旦”之首,演出于上海更新舞台(中国大戏院前身)。经常上演的剧目有《玉堂春》《红娘》《红楼二尤》《十三妹》《柜中缘》《武则天》《香妃》等100多出戏,并先后与马连良、谭富英、袁世海、裘盛戎、盖叫天、李万春等名家合作演出。其中,《十三妹》还被拍成戏曲电影片。

然而,作为旧时代的“女红伶”,命运并非一片坦途。人前的风光成功无法掩盖内心更为深刻的痛苦,动荡战乱的社会大环境中,个人又如何能明哲保身?1943年,红极一时的吴素秋在拍完影片《十三妹》后,便毅然退 出舞台,隐居青岛。



吴素秋《拾玉镯》


重返舞台  波澜起伏 

新中国成立后,祖国大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让吴素秋心潮难平,她无法再沉默下去。1950年,吴素秋进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文代会,受到周总理的接见。1952年,几经辗转,由北京市委书记、市长彭真亲自主持,建立了民营公助的北京市京剧一、二、三、四团,分别委任李万春、谭富英与裘盛戎、张君秋、吴素秋为团长。此时,吴素秋正值而立之年,做一番事业的豪情鼓舞着她。在吴素秋带领下的北京市京剧四团,相继排演了《伊帕尔罕》《宝莲神灯》《张羽煮海》《春香传》等剧目,她的代表作《苏小妹》《人面桃花》等更是被奉为经典,好评如潮。

1960年,为响应政府“支边”的号召,吴素秋率团前往沈阳,建立了辽宁省京剧院,并担任院长,为发展东北的京剧艺术作出了贡献。1962年,吴素秋奉调回京,成立新燕京剧团,担任团长。正当她意气风发、全身心投身事业之时,“文革”猝然爆发。吴素秋与丈夫姜铁麟被下 放到街道参加劳动,长达8年未领工资。吴素秋的艺术生涯骤然中止,毁灭性的打击如同当头一棒,无异于从云端跌落谷底。

正是在这段举步维艰的日子里,吴素秋得知师傅尚小云一家受到冲击,四处飘零。她毅然把师傅一家四口接至家中,谦恭细心地服侍这位大艺术家全家长达半年。1969年春节,尚先生一家决定回西安,吴素秋夫妇与尚老挥泪而别。如此真诚而朴实的尊师之情,至今还被戏曲界内外所 赞许称颂。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冰消雪融、万物复苏,文艺界终于迎来了春天。吴素秋恢复了在戏剧界的地位,虽然10年光阴已从指缝中溜走,但她依旧信心满怀, 希望通过加倍的努力弥补虚度的年华,将一切奉献给热爱她的观众。年近花甲的吴素秋恢复上演了《柜中缘》《红娘》《拾玉镯》《苏小妹》《孔雀东南飞》等脍炙人口的剧目,在舞台上依旧是魅力四射的花旦少女,时光如同在她身上凝滞了。繁忙的演出之余,吴素秋格外重视京剧传承,她马不停蹄地到各高校讲学,课徒授艺,凡事亲力亲为。吴素秋不知疲倦地沉醉在京剧艺术中,宛如一座上满了发条的钟表,严谨地恪守着为人为艺的准则。



吴素秋、尚小云、姜铁麟


献身艺术  情系丹青  

虽然吴素秋少年成名,但却没有丝毫名角儿的傲气,为人直来直去。她的谦虚真诚和豪爽侠气令人印象深刻,与她相识的人无不称赞。做人朴素自然,做事认真勤奋,吴素秋的敬业精神也是出了名的。 1959年10月1日下午,吴素秋相依为命的老母亲因病逝世,但她当晚7点还要在中和戏院为远郊工人包场演出《苏小妹》。“不能让几千名远道而来的工人观众失望。”吴素秋在浪潮般席卷而来的悲痛中,一丝不苟地完成了演出。台下经久不息的掌声似乎在向她致敬。深夜,吴素秋急匆匆赶回家中,一头哭昏在母亲早已僵硬的尸体旁。吴素秋桃李满天下,培养了无数出色的学生。她倾力传授,多次拒绝了京剧协会和北京市政协领导让她去休养的机会,抓紧一切时间给学生传授技艺。为了将更多的表演经验与艺术积累传授给学生,吴素秋经常一连三四个小时边唱边做、边教边讲。有一次,在教授《十三妹》的过程中,吴素秋为每个学生示范两三次趟马,一圈下来,共计走了二十几次趟马。晚上回到家后,绷了一天的神经终于松弛下来,她一头躺在床上,腰酸腿疼几乎动弹不得。 

1987年,天津市京剧团演员刘淑云拜师学习,在吴素秋家中一住就是一个多月。在她不辞劳苦的教导下,刘淑云很快学会了《苏小妹》《红娘》《柜中缘》《拾玉镯》等戏。当刘淑云在东北沈阳演出时,观众反响非常热烈,称赞她为小吴素秋。

业余时间,吴素秋酷爱丹青,寄情书画,曾投师周怀民、许麟庐两位著名画家学习花卉。当她十几岁演出《人面桃花》的时候,一边唱四句慢板一边当场作画,博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这份与水墨丹青结的不解之缘陶冶着吴素秋的性情,她笔下的“滚笔牡丹”气度非凡、功力深厚。她的人生亦如同这怒放的牡丹一般,娇艳大气、充满才情。

吴素秋的一生与花有关,演花旦、爱花、画花,波澜起伏的人生也像花朵般美丽而坚强。穿过岁月,她的眼神依然清澈,一切功名业已走远,静享安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