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抖大杆子的方法

 无名老熊 2017-05-02

抖大杆子的方法关于大杆子的作用人尽皆知,现将四种比较典型的练法贴子集合在一起,以此更方便朋友们练习,吸纳百家所长,大长功力。


一、心意六合拳-----抖大杆

抖大杆是心意六合拳古传训练功法,就是用即长又重的大杆子来做发力动作。要想把大杆抖得流畅、轻松。必须做到全身协调用力,从脚、腿、腰、肩、臂、腕形成正确的用力次序。抖大杆的最终目的是用大杆子的抖动来带动身体做出由“根节”到“梢节”的整体贯通力。用力将大杆挥动,在发力停止时,由于大杆本身的弹性,会出现“折反”抖颤,而“折反”抖颤会带动身体不由自主地做“回弹式”发力。这种发力并不是用思维可以控制的,而是在大杆的带动下发出的。   


1、劈抖:左式站立,左手在上持杆,将大杆挥至左侧上方,腰胯左转。然后左手发力向下劈击,右手向后向上用力猛提杆尾,形成上、下争力。劈至腰部高度时骤然停止,使大杆向右下方抖颤。腰胯右转,以身带手。如此反复练习


2、挑抖:右式站立,右手在前持杆。右手向上猛然发力将大杆挑起,同时左手下按,形成争力。腰胯上下互争,协同发力。反复练习

 
3、拦抖:左式站立,左手持杆逆时针向内、向上、向外提旋,右手持杆尾向外、向下按旋,腰胯带动身体向左旋。反复练习


4、拿抖:左式站立,左手持杆顺时针向上、向内、向下按旋,右手顺时针向内、向下、向外提旋,腰胯右转,协同身体发力。反复练习

 
5、内扫抖:双手于腹前水平握持大杆,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左手向右前方水平发力抖动,右手向左后方平拉,形成争力,腰胯短促向右发力。反复练习

  
6、外扫抖:左手在前握持大杆,向左前方水平发力抖动,右手向右前方推动杆尾,形成争力。腰胯左转,协同发力。反复练习

 
训练要点:


(1)每个发力动作反复练习,直到充分体会劲力的变化,而且能协调、流畅地做好每一个发力抖法,再把各个发力动作穿插在一起练习。


(2)前、后手握把姿势应互换练习。即左手、左脚在前练完,再换成右手、右脚在前姿势练习。


(3)练习必须在体力充沛时进行,不可过度训练。一旦体力不支,应马上停止训练。训练前应做一些热身训练。


(4)发力抖击时,应同时配合短促呼气。以气助力配合抖动发力


二、陈氏太极大杆练法:


又称陈氏太极大枪(大杆加上枪头即为枪),杆子多采用三米多长、尾部较粗(满把)的白蜡杆制成。太极大杆分套路练习(名十三杆)和单练两种方式,套路练习以沾、缠、绞、披、崩、拖、挂、横、扎、抖、架、挑等杆法配合相应的步法;单练是取其中主要单势杆法反复操练、以锻炼耐力,增长内劲,加大裆、腰、臂及全身合力和爆发力为目的。


(一)太极大杆子单练法


 1、抖杆。


(1)两手持杆侧身而立,左脚略向前,脚尖前顺;右脚在后,脚尖外撇45度,重心偏右。右手握紧杆尾端,手心向下,左手握杆中后部,手心斜上,把要松活,杆梢向前,高与胸齐。目视前方。


(2)左脚向前上一大步成左弓步,同时两手心向上托杆前刺,杆梢高与胸齐,劲贯杆头。目视前方。


(3)在上动前刺后,身体快速右转,重心速右移成半马步。右手紧握杆尾部,随之将杆旋转抽回,手心向下。左手先活后紧,使杆产生一种弹抖力。目视杆头。

要求:扎杆时,立身中正,重心前移时后脚要蹬地,用臂力、腕力托杆前刺,劲力要顺达。后抖时呼气,松胯塌腰,气沉丹田,裆、腰、臂力周身合力。到力点时,像汽车刹车一样,整体一致而又有弹力。扎杆、抽杆都基本保持平。


   2.披杆。
  

(1)同抖杆动作。
  

(2)左脚向前上一大步成左弓步,同时两手持杆向左上方划挑。吸气,劲要松柔。目视杆头。
  

(3)向左—卜方划挑后,身体快速右转,重心速右移,同时两手持杆合力外缠向右下方劈,力达杆梢。目视杆头。
  

要求:向左上方划杆,劲要松柔;向右下劈要快速转身、呼气发力,要结合腰裆劲。劲由脊发,合于两臂,缠于杆梢,松挑抖臂。


    3.崩杆。
  

(1)同抖杆动作。
  

(2)左脚向前』:一大步成左弓步,重心随之右移,同时两手持杆合力右缠下劈,劲要松柔。目视杆头。
  

(3)接上势,两脚不动,身体突然左转,重心左移,同时两手持杆合力里缠向左后上崩;力达杆梢。目视杆头。
  

要求:向右缠下劈为蓄劲,左转身要迅速,结合腰裆劲,呼气发力,劲由脊发,合于两臂,缠于杆梢。


    4、斜上刺。
  

(1)同抖杆动作。
  

(2)左脚向左前方上一步,右脚跟进半步(蹉步),也可以不跟步,重心偏前。同时两手持杆,左手心向上,右手心向下,先向右后略下划杆,然后再向上、向左前方内旋顺杆发力,有上刺之劲。目视左上方。
  

要求:两手持杆向右后划弧是蓄劲,后脚跟步是助力,进步上刺是在蓄劲基础上,发力一抖使劲达杆梢,注意要上下协调一致。


   5.横扫杆(横扫眉)。
  

(1)同抖杆动作。
  

(2)左脚向前上一大步成左弓步,同时两手托杆向前扎中平枪。目视杆扎方向。
  

(3)接上动,扎杆后身体右转,重心略右移成半马步,结合裆腰劲,用缠法将杆突然向回抽,在回抽瞬间刹住劲,右手将杆尾部略向前推,使杆头有向左后横打之力。目视杆头。
  

要求:此动主要是结合裆腰劲,配合两臂力,使扎杆、横扫、击打一气呵成,完全是由内气(丹田)带动。


   ( 二)注意事项

1.以上练法均为左势,练习时左右势轮换为宜,左右势动作要求相同,换势时只是变换一下方向角度而已。


2.练习陈氏太极大杆,要有一定的拳术基础。练习时要求内劲饱满,档圆步稳,腰旋臂缠,以内劲缠绕杆子,发力要有爆发劲。

3.练习太极大杆前,要先热身,首先要把周身各关节活动开,然后练习一套内功法,如马虹先生传授的百把气功桩或马礼堂先生的动静八法皆可,目的是使周身气血得以运行畅通。
  

4.练习太极大杆要循序渐进,切不可一日曝十日寒。初练可一势从几次起步,然后逐步加量,次数多少以每次练功后不感到疲劳为佳。大杆子功不见得每日必练,但一定经常练习,过去练武人讲:早练拳,晚练功。各家功法虽然很多,但作为太极门的辅助功法,大杆子功可为首选之功。


三、形意拳大杆练法:


形意拳大師李存義先生的抖桿法︰


1)起勢︰取三才步法側身站立,左足前右足後,步幅可以稍大一些,以舒適為宜。右手持桿尾端于右側腰際,左手持桿身置于腹前一尺左右處。兩手心左右相對,兩肘稍彎,目視桿頭前方。
   

2)纏法︰接起勢,右手自左向下至右劃弧,使右手心翻轉向下,手背向上。左手自右向上至左的劃弧,使左手心翻轉向上,手背向下。同時,桿頭向左劃一圓圈。重心歸于右腿,目視桿頭前方。

用法︰當敵人兵器擊來之際,用桿向左上方撥挑。如敵有備後撤,則趁機順敵之勢向右挑開,運用得當可將敵人兵器挑飛。桿頭運行軌跡為圓形,切忌使用直力橫撥。
   

3)拿法︰接上式,與纏法剛好相反。右手翻至手心向上,手背向下。左手翻至手心向下,手背向上。桿頭向右劃一圓圈,有向下按的含力,重心分于兩腿之間,兩大腿內側有夾力,如騎馬之式,目視桿頭。

用法︰當敵人兵器擊來之際,用桿子向右撥開並向下按住,阻止敵人後撤(時間相當短促),然後馬上反擊。如敵人擊來力小,則可用爆發力直接震掉敵器。運行軌跡必須走圓形,使桿身從上翻轉砸下。
   

4)崩法︰即刺或扎槍,乃形意五行槍法中的崩槍。
接上式不停,重心移向前腿,形成前七後三之勢。腰向左轉,上體由斜轉正。右手隨腰身轉運之勢持桿向前刺出,左手可隨身形稍有移動,但幅度不可過大。左手托住桿身,使桿子能順利滑出滑和即可。

用法︰此法槍法中的中平槍法(桿子裝上槍頭就是大槍),可刺敵人喉、胸、肩等部位。
   

5)崩法之後,重心後移,右手回抽,順勢再使纏法,纏之後再使拿,拿之後再使崩,如此反復循環練習,如欲收勢,可在崩法之後收桿即可。演練時需有螺旋之整力,使桿身擰轉而出,擰轉而入,成靈蛇抖動之狀,日久功深可以感覺到丹田氣隨桿子的走勢一起轉動,所謂抖桿子的“抖”字即因此而得名。


注意︰切忌使用直力,否則只是雙臂之力,桿身無抖動之狀,則流于外家槍法之列,毫無內家抖桿子的作用。尤其是崩法與拿法之間不可有絲毫停頓,必須在拿法似完沒完之際,借其探轉之力向前刺出。刺出時全身之力由腳而腿,由腿而腰,由腰而背,由背而肩,由肩而手,再由手而桿的傳至桿頭。
     

抖大桿子 :以上纏拿崩三法是抖桿子的最基礎練法,看似容易,實則奧妙無窮。學者需日夜揣摩,勤加苦練方可有成。另外,還有雙人對扎桿法,師傳稱作“劃大桿子”,實際上是槍法對練,需在單人練法(即抖大桿子)純熟之後,在專人指導下才能練習。


四、意拳(王芗斋)大杆练法:


1、缓动法:缓动法即执械试力法,其方法是执械做勾挫、波浪等试力动作,如果拳术功夫深厚,此法一试即会,无需苦练,只体会执械是双臂的延长而已,在此只以蛇缠手的试力为例:侧式桩站妥,双手执械,以身带杆作蛇缠手试力,由于大杆的运动外形是由身体带出来的,所以外形看不出内在的变化,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有意将外形放大一些。
    

2、米字法:此法为我国器械独特训练法,是马骥良、赵道新二位先生亲授于笔者的。实践中的攻防动作,任凭对手所谓的千变万化,总不会离开中线的上、中、下、和左右这几个方面,所以把住中线就能自如地迎击对手任何方向的进攻。我们都临过字贴,为了方便初学者,大方格本都用线画着米字格,执械练习,只要守中用中,能以这米字格的方法运使发力,基本上就掌握了全部的攻防时的运械轨迹,所以我们练大杆,就应先熟悉米字的方位,然后执械由慢而快,依次发力练习抖杆,但不可机械地以杆划格,关键是内在劲力的爆发,而杆的外形需小,而且熟练后应注意变化杆的出击方位更需以一点为主进行训练。
   

3、摇旗法:开始训练,有意固定双手不动,只动身躯(注意不要以晃腿误为转身),使大杆的前端出现横圈、竖圈和斜圈,初步体会躯干主动的要领,然后以身带手作摇旗法,此法主要有三种练法。


a、侧式桩持杆站妥,意想杆身前部杆身绑着一面旗帜,以身摇旗,使旗面作平圆轨迹卷动,可连续朝一个方向卷,也可左一下,右一下的卷动。


b、以身带手而动,使意念中的大旗迎风晃动翻卷,可以顺时针连续斜摇,也可以逆时针连续斜摇,亦可以顺逆互摇。


c、上述两式是身手反称的双臂同向运动,此式也是同向运动,只是有一手先动(左、右均可),另一手再动,形成了似乎是双手相反运动的外形,此动如果徒手练习即是太极的原传云手身法,实作时以此动出击,动作突然而极利于变化和防护。摇旗训练能使人体连通双臂同大杆融为一体,体会出整体运动的动作和劲力,因意念中杆身所系大旗的作用,会使习者掌握触械时的整体发力并顺势进击,摇旗也可作为大刀的训练法,所以正文先生说:“会摇旗就会耍大刀”。


4、摇鞭法:“此法练法同摇旗法相同,只是将意念中的大旗变为长鞭,山西、东北一带的车把式多使用双手执握的长鞭,笔者在东北插队时,曾亲见一车把式用长鞭将一条狼抽的满地翻滚,其动可谓整、稳、准、透。车毅斋、宋世荣两位前辈就精通此法。此法训练的方法和轨迹虽与摇旗法无异,但因整体晃鞭和甩鞭(发力),就将摇旗杆身的力点前移至杆稍,实作中熟谙此力,出手即可将对手抽的连滚带爬,


摇旗、晃旗和摇鞭、甩鞭的训练,初练是为了以身带械,熟练和形成浑元运械的习惯动作和运械轨迹,而速动训练则要求动作的突发和变化,所以缓动应执杆进行各方向螺旋的顺,逆时针的反复训练,而速动则为发力,要求冷、脆、沉、猛、狠其摇旋发力也多是骤然的半径轨迹。
    

5、速动法:此法是上述各法熟练后的加快,是训练快速操杆时仍符合要领的过渡功法,无需赘笔。
    

6、抖杆法:以上训练都是为此训练服务,如果能自如掌握,无需苦练,应很快进入此法苦修。
    

抖杆法是持杆进行发力训练的功法,开始训练,双臂可有意地进行颤动,熟练后则无需手颤,只需执杆爆发劲力即可,由于劲力直达杆端,会形成评书中所谓的 “金鸡乱点头”的效果,其颤动的次数,速度皆取决于习者自身的拳术功夫,切勿为追求颤动而使双手故意作局部的抖动,其动作要领是爆发力的突然减速,或骤停,这也是我国独特的训练方法,国外搏击术的打砂带训练都是要求运动中的突然加速,芗斋先生和道新先生等前辈的实践证明,这种极快的动作突然减速甚至急停的训练程序是极为科学和颇具实效的。
    

练习抖杆需以发力的要领进行,并因持杆迫使双臂不能盲目舞动而从中体认徒手格斗时爆发劲力的正确运动轨迹和发力要领,需要重申的是必须是以躯干主动,双手不要死握杆身,双臂用力不能过大,赵道新先生早已明示:“如果双臂用力过大,那么力量难以进入对手躯体,而是回到自己腿上”。希望大家通过抖大杆的严格训练,达到爆发力动作的协调、准确而连贯。抖杆的动作,开始可发杆力于米字的各方向,熟练后,就应选择其中的一、两下进行反复的单操训练,在此仅介绍米字方向的几种抖法,亦希望大家要少而精的练习。
   

a、劈杆法:躯干由45度以侧横弧形轨迹变为15度大侧面,脊柱弹射压缩,小腹下沉,前足踩,后足蹬,肩胯互争,带动双臂翻滚,带动双手同时前后分争,快速将杆前劈至与腹齐骤然减速。然后回归预备式,再反复进行训练,以此动作要领劈杆,如将劲力前刺,称为滑杆,将劈和滑的动作合而为一为劈刺。

b、崩杆:身体以15度大斜面争拉蓄势,然后由15度突然合为45度,头向前撞,脊柱压缩向前弹射,躯干同时划立圆。下肢同样前踩后蹬,形成整体发力带动双臂将大杆向前突刺,但手臂勿前移,重心前移之惯性主要由15度至45度的“合”而形成,躯干合至45度时突然减速,此法最易练得合抱整劲。武林中称道的所抖大杆即以此式为主,其练是将老传三体式扩大,后手执杆置于身侧后,较之常人的练法威力极大。芗斋先生、道新先生和正文先生所传的抖杆是间架紧凑的浑元力。



以上文字仅供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