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我传

 帝子飞618 2017-05-02


老子者,何如人也?

在西去咸阳的路上,有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

倒骑着毛驴的他,头上总有一片祥云跟随。

而他也自称,正欲随云而去。

他就是老聃。

老聃老了。

老了的老聃内心却总有一个做婴儿的梦想。“如婴儿之未孩”他觉得婴儿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他是在一次家庭团聚中偶尔发现这个问题的。一家四世同堂,在商量如何庆祝他的大寿。忽然,他的小玄孙李仁一声大哭。然后大家都聚拢过去,有抢着要抱的,有拿布去帮擦眼泪的,有拿一个尿盆去帮接尿的。一大家子人忙了大半天,基本都是围绕小孙孙转。小孙孙的脸色很快就红润起来,而全家人也被搞得疲惫了,却没有一个人喊累。

老聃觉得这就是神奇,每到大团圆的日子,最弱小的小玄孙经常可以控制全场的局面,成为中心人物。他觉得应该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在主宰。

老聃把他称作婴儿哲学。

后来他又发现女人的神奇和强大。

由于连年战乱,五霸迭起,齐恒过后,晋文登场,秦穆过后,阖闾也在南方称霸,眼看战事又由中原燃烧到南方吴越。一次次战争后,都是一大帮强壮男丁的消亡。

战争年代,老聃喜欢“无为”,认同的少。因此他很少出门,他更多的是和妇女儿童在一起。男人们在青壮年相继死去,他们只要回家一探亲,不久之后便又会生长出新的婴儿,一个个妇女们是如此的神奇,或者,她们才真正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她们和孩童一起构成了世界的主宰?

而万物负阴而抱阳,他认为世界本身是颠倒的。

大多数人都是错的。

这样逐渐就形成了他的道德天下思想。

他的道德天下思想就是由守家的妇女儿童得到启发的,是通过阴柔而长久存在并维系世界存在的哲学。

“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累呵,似无所归”

“望呵,其未央哉!”

于是他决定倒骑毛驴。

他要传播他的道,那就是反着看问题的道。

他的哲学就像云彩一样飘渺,因此只有云彩能领会其意,而只有云彩总是随着他来来去去。因为理解了云彩而使云彩追随着他,这就是意念的伟大力量。

他所构筑的哲学是由意念产生的,是现实世界外的另外一个心空,现实中很少有人能读懂他。

他在点化了函谷关总兵尹喜后。一路西行至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在终南山田峪河一带结草为楼修行说经,沿传至今还有楼观台,也成为道教发源地。哈哈,然后有人说亲眼看到继续西行,他去了印度,点化了印度一个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化身释迦摩尼,从此光大了印度佛教。

老子可不是一个普通人。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天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在道教中,老子还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他的出生还有更神奇的说法呢?

尹喜就着大片荒漠和大家海侃起来。

据说老聃还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 

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子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81天又变成81年了。

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少年时拜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为师。商容告诉他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伦,物有物性。有天道,日月星辰可行;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有人伦,故尊卑长幼可分;有物性,故长短坚脆可别,而他把这一切归之为神所为。老聃不能明了神之能何由而来?神之功何时而备?于是复求之于自然万物。  

既长,为周藏室吏,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室史,名闻遐迩,声播海内。

那他为什么又要西行到此呢?

原来老聃本是成王的叔氏族,本名老阳子,学称阳子,爵称伯阳。在公元前522年,老子为周朝司空。周景王启用老子改革周朝300年来政策钦定的“令德”。

但是,鲁大夫闵子马公开攻击周朝不学周礼,称老子改革周礼的“无学”理论是“不学”。并说他“有狂悖之言,有眩惑之明,有过慝之度。三年之中而有离民之器二焉,国其危哉。”

但周景王强力支持了老子,老子很快名重于一时。他的《德道经》(最初版本叫德道经)当时是周朝的国书,又称《周书》。当时,晋国师旷称此举为“修《义经》”,周太子晋说是“立义治律”。尊老子的“义礼之学”为《周书》,后来的韩非曾反复提到。韩非称老子“贵虚静而重变法”也典出于此,盛行于一时。但是,由于景王的去世,单穆公借助晋国发动政变,在周王室内部也实现了大贵族的霸道对王室、旧臣和百工的颠覆。“单氏取周”后,老子觉得自己的王道政治渺茫。

老子重于觉得他无为的王权理论没有用武之地。

于是开始西行,这年老子58岁。

他的须发皆白。

西行何处?老聃并无明确方向,他只是微微感觉,西方山势高峻,定是传道之地。老聃骑牛行至梁之郊外,遇到弟子阳子居。 

阳子居,魏国人,入周太学,闻老子渊博,曾私拜老子为师。

阳子居在梁会与老子相遇。当时阳子居正忙于访先祖居,购置房产,修饰梁栋,招聘仆役,整治家规。老聃道:“大道自然,何须强自静。行无求而自松,饮无奢而自清,卧无欲而自宁。修身何需深宅?腹饥而食,体乏而息,日出而作,日落而寝。居家何需众役?顺自然而无为,则神安体健;背自然而营营,则神乱而体损。” 又说:“君子与人处,若冰释于水,与人共事,如童仆谦下;洁白无瑕而似含垢藏污,德性丰厚而似鄙俗平常。人者,生于父母之身,立于天地之间,自然之物也。贵己贱物则背自然,贵人贱己则违本性,等物齐观,物我一体,顺势而行,借势而止,言行不自然,则合于道矣!”

阳子恍然大悟,终成一代大哲。

然后,老聃又在宋国做了短暂停留。隐居宋国沛地,自耕而食,自织而衣。岂知其名,无足自行,慕其名者接踵而至,求问修道之方,学术之旨,处世之要,于是其弟子遍天下。 

有个弟子名庚桑楚,深得老子之道,住在北部畏垒山上。住三年,畏垒之地民风大变,庚桑楚弟子中有一人,名南荣,请教养生之道。庚桑楚把他推荐给了老聃。老聃告知以养生。他说:“养生之道,在神静心清。静神心清者,洗内心之污垢也。心中之垢,一为物欲,一为知求。去欲去求,则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则动静自然。动静自然,则心中无所牵挂,于是乎当卧则卧,当起则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外物不能扰其心。故学道之路,内外两除也;得道之人,内外两忘也。内者,心也;外者,物也。内外两除者,内去欲求,外除物诱也;内外两忘者,内忘欲求,外忘物诱也。由除至忘,则内外一体,皆归于自然,于是达于大道矣!如今,汝心中念念不忘学道,亦是欲求也。除去求道之欲,则心中自静;心中清静,则大道可修矣。”

但是南荣却坚持要求养生之执行。

老聃道:“养生之经,要在自然。动不知所向,止不知所为,随物卷曲,随波而流,动而与阳同德,静而与阴同波。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此乃养生之经也。倘入完美境界,则与禽兽共居于地而不以为卑,与神仙共乐于天而不以为贵;行不标新立异,止不思虑计谋,动不劳心伤神;来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身立于天地之间,如同枯枝槁木;心居于形体之内,如同焦叶死灰。如此,则赤日炎炎而不觉热,冰雪皑皑而不知寒,剑戟不能伤,虎豹不能害。于是乎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皆无,苦乐皆忘也。”

听了老子的话,南荣大悟。

南荣于是在宋地开养生之学,成为当地养生之宗。

点化了几个大贤之后。

他的德道理论结合当时周朝政治形势,已经趋向成熟,但是最终没能在那场政治斗争中获胜。在西行的路上,想到自己的学说有可能会失传,他的内心是苦闷的。

在函谷关,在尹喜的反复要求下,他只好再重复一次他的道。

他朗声说:道才是万物的起源,他可以生成万物并解释万物。宇宙万物的演变有其自身的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在永恒中的一切事物又具有正反两面,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就是这个道理。

转化中,他又可以统一啊。世间事物都是“有”与“无”之间完成统一的,“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因此,无又是万物之源。

天下的道理,又是多取中和的。比如有无之间,还会有个若有若无,存亡之间还会有个若存若亡。因此,中可以协调平衡万物,使万物保持一个相对的永恒的状态。

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但为什么权贵们越来越富,而穷人们越来越穷呢?当今世道,因为是逆道而行,因此大灾连连。“人之道则损不足以奉有馀”,因此而呈现乱象了。乱象一呈露,离大治也就不远了。那什么时候离大治不远呢?就是民之轻死,民不畏死。民众不怕死了,就说明人之损不足奉有余过头了,中和都不起作用了,那圣人的思想就会出现了。

其中突然有个声音问:那个圣人不会是你老聃吧。

老聃呵呵笑道:不是我。于是大家都猜出了是鲁国孔丘的弟子。

孔丘正在四处传播他的儒政文化。他明知不可而为之的行为已经名闻天下,也受到了大多数人的讪笑。于是大家要求老聃谈谈孔丘。

孔丘曾专程到周朝来向老聃问个关于周初年有关礼仪的问题。老聃对这个比他小二十多数的青年印象是很深的。他临走前老聃看到他那长长的背脊就想:孔丘是个想建立道统的人,可是他知道道是什么呢?

老聃还能清晰的记得会见孔丘时的情景。他说:“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而孔丘苦丧着一张脸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孔丘默无言,缓缓而退。

老聃犹能见到他倔强的背影融入夜色。

明知不可而为之,此之为丘乎?

孔丘的道统是湿热型的,它犹如红红炎炎的日头铺在尘垢的大地上,让人肃然!老聃的道是阴冷型的,它犹如清清冷冷的月光照在静静的山谷里,让人昭然,让人静穆!

老聃是知明,孔丘是知行。

老聃说:“孔丘属于王道政治,在目前很难行通。我估计都要三百年天下大一统之后。”

“三百年?”函谷关所有的人愣了。大家都知道老聃厉害,但他要预测三百年后的事情,大家还是愣住了。

尹喜先发问:那你怎么预测到孔丘的儒学在300年后会发扬光大呢?

老聃摸摸发白的胡须说:

因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最为得力的还是孔丘的那些弟子,他的学问的传播有赖于他的教育。他继承祖宗供奉祖宗那一套是他从商朝人那里学来的。因此,他的弟子们会把他当作圣人来供奉,这样就容易延续下去,而真正延续到被执行要300年以上。”

函谷关的人似乎都沉侵在悠长的岁月流逝中,伴着老聃那浑厚的低沉的声音,函谷关一片冷寂。

良久,有人问到老聃的无为理论。

所谓“无为”就是看不见的去做,或者说是做得让人看不见。它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只有手段无为,才能达到“有为” 的目的。这个无为就是看不见的“道”,而“无为”在一定时候会自然转化为“有为”。

大家似懂非懂,只是觉得这个理论很高明,或者说理论上听懂了,可是怎么去做却是茫然。  

老聃只好再强调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

对,大家恍然大悟似的点头道。

尹喜挠挠头皮说,是不是“道法自然”呀。

对,也不对。老聃点点头复又摇摇头说。

那这个自然又是什么意思呢?

有人很小声的嘀咕道。

自然是大自在的存在,它遵循它自在的规律,它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但是不会有人去指导他怎么做,有个声音很小心的回答道。

老聃不言。

似乎高天上有个云彩徐徐的掠过。 

老聃抬头,看到了云彩。喃喃地说,“有即是无,无即是有,有可转化为无,无可转化为有。世界犹如混沌,模糊可对混沌。世界充满变异,无常可对变异。以无有之心对无有之世界,方可,方可!”

顿时,函谷关听经人感觉清风徐来,云雾缭绕,大家沉入一种莫名的虚无状态中,久久的沉溺。

闭目,然后再睁眼。

老聃的座位上已经无人。

老子竟然不辞而别。

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离开的。

有人说,突然看到一股烟雾,老聃是随烟雾而去的。有人说地下突然冒出一片水域,老聃是驾一叶扁舟而去的。有人说从天上飞来一条青龙,老聃是乘青龙而去的。

始终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

几天后,尹喜也跟着失踪。

函谷关听经人都认为关尹是随老聃而去的。

原来尹喜在前一夜已经领悟到老聃近日将离此而去,预先准备了一批快马。在老聃离去几日后快马西行,再次追得老聃与中国印度边界。

老聃无奈,只好再次补就无为之言。

先讲道,再讲德,口述于尹喜,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称《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人称为《德经》,合而称为《道德经》。《道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下篇《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关尹得之,如获至宝,终日默诵,如饥似渴。

这《道德经》和他中年时候所作的《德道经》已是有许多不同。《德道经》更注重古代政治王道和圣治之事。而《道德经》则偏重于哲学,经历过政治的失意和长途跋涉的艰辛,老聃已经明了造化之功,通晓天地之机,由圣到凡,复从凡到圣。 

然后,经过老聃点化过的几个弟子逐渐发展了老聃的主张,到战国时发展为著名的道家学派。这一学派是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而老子,在人们心目中已经如神如仙。



敬凌简介:

独立学者、策商。博学多才,行遍名山大川,神交古圣先贤,主张修学和事功融会一体,出版专著多部,深度结合《周易》和阳明心学,独创《九易心学》。



扫描二维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