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写作,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
可见,在很多人心里,写作≈作文≈经过多年训练的应试作文。 虽然我们现在的文章,早已不是中学水平,但那时的很多方法和习惯,却根深蒂固。 因为,中学的作文课,是大多数人唯一的写作系统训练。除却那些依然正确的真理,还有些写作方法,成了阻止很多人自由抒发的禁锢。 写得生涩无趣不满意,常常因为那些旧方法的禁锢。 但,大多数人并不自知。 (来自一个学员的文章) 今天,我试着对中学时代信奉的写作方法,做一个拆解和梳理,揭穿中学老师的“谎言”。 (此篇冒着得罪老师的风险,惊恐脸~) 001:好句摘抄,引经据典,让文章显得有文采? 中学时,我们都有“好词好句摘抄本”,上面记录了名人名言,优美句子,华丽词藻,甚至是生僻成语。 老师会不厌其烦地教我们:多用好词好句,你自己写不出那种句子,那就去引用别人的。 (摘自某中学作文网站) 很多人说,我早就不用那些老掉牙的名人名言和优美句子了。 但,这种习惯依然存在,它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而已。 现在你经常用的可能是:罗振宇说过,古典老师说过,李笑来老师说过;以及,《时间的朋友》这本书里说,《结构思考力》这本书里说,等等。 首先这些老师的观点和书都非常好,经常有醍醐灌顶之效。 但,当你的文章里有太多这种引用的时候,你的潜意识可能是“我引用了一个厉害的观点,代表我认同这个观点,代表这是我的思想”。 引用得越多,越懒得自我思考,懒得辩证地分析。 当一篇文章到处都是“引自某处”,而作者自己只是附和地感慨几句,那文章就没有作者本人的思考。 缺少作者原生思考的摘抄文,随处可见,没有任何价值,自然也不用奢望读者follow你。 抛下这些好词好句吧,多多进行原生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和故事,把道理说明白。 如果我们连这个都不愿意做,那根本就不必去写文了。 多多问自己:这个问题上,我到底是怎么想的? 解药1:抛开“拾人牙慧”的习惯,说“自己的话”才能吸引人 002:用历史人物和名人故事,更有说服力? 安史之乱 ,武则天,赤壁之战——你当然已经不再用这些老掉牙的故事了。 你可能会用范冰冰,胡歌等当代明星的故事,从社会新闻里看来的故事,影视剧的情节等。 这样的故事很好写,有一个想法,拿过来一套,相当容易。 但,讲别人的故事,往往不会太真诚,就事论事而已。甚至会因为故事太常见而流于俗套。 与其四荒八海地找案例,不如踏踏实实地写一写自己的故事,自己身边朋友的例子。这样的故事,充满了真情实感,有跟大家强烈共鸣的烟火气和人情味。 “与我相关”“似曾相识”——这种感觉才会让读者产生共鸣。 而我们写起来,也不累。 不要担心自己的故事太过普通,平常百姓的细枝末节才有最打动人心的力量。而这才是写作的意义之一吧,记录流转的时间中,我们留给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故事和思想闪光。 解药2:写自己的故事,才能写出人情味和烟火气 003:引用“时事新闻热点”,显得高级一点? 高考前,我们特别关注时事,但,我们关心的是考试会出这道题吗?它能用在哪类题目的作文素材中? 而且,你还没来得及思考,老师已经把标准答案给你了:背诵默写,这个时事说明了这几个观点,可以用在这几个话题的作文中。 我们被填鸭了太多观点,唯独没有被教育:如何独立思考,如何独立分析,如何表达自己。 于是,长大后,我们也学会了追随和模仿,追随热点,copy大咖的观点,频频点头。同时隐隐有一种“我怎么就想不到这一点”的焦虑感。 下一次,当你想“引用时事热点”,希望不是为了完成一篇作文,更不是为了跟风追热点,而是它真的触发了你的思考,不吐不快。 如果做不到独立思考,至少不要复述别人的观点,就像高中时老师让你背诵的那些。 解药3:“热点时评”的关键点是“评”,不是“热点”。 004:开头结尾要语言优美? 上学时,我们常常研究开头结尾的写法,有很多可以套在一类文章上的万能开头结尾。 大概就是开头云里雾里绕一绕,好词好句摆一摆,谈一谈大海星辰,唠一唠风花雪月,然后话锋陡转,转入正题。所谓的“凤头”。 很多“凤头”真的是废话连篇,毫无意义。 现在,很多人依然沿袭了这个习惯。从来不肯开门见山说正事,而是先扯一些名言警句和啰嗦感慨。 这些感慨,往往起不到任何作用。 那么,开头应该起到什么作用呢? 我认为,只有一个:与读者产生联系。 写作本身是做导游的过程,你要在开篇的时候,让读者马上知道,这篇文章要说的事儿,与我有关。 “这个情况我遇到过,这个困惑我也有,这个问题我也亟待解决,这种情景似曾相识。” 如果没有这些,上来扯一些跟目标用户完全没关系的,语言越华丽,离读者越远。 与其研究开头结尾的好词好句,不如去好好研究用户需求。 你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他可能关心什么,文章中哪些事与他有关。——在开头亮出来。 总之,写文章就是做导游。好的导游不是拿着小旗子想去哪儿去哪儿,而是要一直回头看看游客的眼睛。 解药4:写文章就是做导游,读者不喜欢繁文缛节。 005:文章是“写”出来的,别“想”那么多? 上学时,老师经常说:你可以这么想,写作文时不能这么写。 当我们拿到一个题目,条件反射是:优秀作文是怎么写的,写什么会得高分。 太多这样的练习,导致我们习惯了写文章之前不用想太多,不必有独立思考。 毕业多年,不再有人打分,我们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写了。 很多人跟我说:我文笔不好,无法表达我内心的想法,总是一团乱麻。 其实,不是文笔不好,是你的想法压根不明确,你并没有想清楚,它们只是你脑子里的一些散点,没有联系起来,也没有总结归纳,更谈不上升华。 下笔写作之前,先进行“独立思考”。 解药5:只有想清楚,才能写清楚。 006: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所以多改错别字? 在我的写作训练营,有一个大家又虐又爱的保留项目,就是“改旧文”。 很多人的文章写完就立马发了,最多改改错别字。所以改旧文时常常会惊觉:我写的这是个啥? 我自己的习惯是,文章写完后,先晾在一边至少20分钟,把自己换位思考成此篇文章的预设读者,以第三方视角来看这篇文章。——哪些地方会跳读,哪些地方读不下去,哪些地方读起来很磕巴,读完之后有没有“嗯,对我有用”“嗯,有启发,有共鸣”这种感觉。 这样来读一遍,会发现很多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再改。 有时候需要大改,甚至推翻重来。这个过程,就是又一次梳理思绪的过程。 大概,这才是改文章的正确姿势。至于语句和错别字,是最后一步。 很多人说,会不会改着改着,没有当初那种灵感了呢? 相信我,只会让你的灵感和想法更明确和有深度。 不信,你来试试。 解药6: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用第三方视角改文。 以上的6点,并不是否定语文老师的教学,而是在成人写作,尤其是新媒体写作的当下,我们需要稍微抛开那些禁锢,自由飞翔,也才能真正领略写作的妙处。 当我们勇敢地扔掉“好词好句”,“引经据典”,“名人故事”这几柄拐杖,进行独立而深刻的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故事,才能真正迎来写作水平的跨越式提升。 祝你:扔掉拐杖,自由舞蹈。 ps. 下一篇,我会写“大学老师教你的错误写作方法”,剖析“论文型”写作是如何禁锢我们的。 如果喜欢这个系列的话,就请转发或打赏呗。 我的更多热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