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行走中调整、回归

 我是那个小谁 2017-05-02
第一期太极调形小班随笔之四
在行走中调整、回归——朋友净荷谈练太极拳的体会
净荷
我喜欢太极拳很久了,买了书,报了班,站了几天桩,比画了几个招势,就没有再深入。所以太极拳的养生、技击、开启智慧等好处也就停留在一些概念而已。
那一次参加了中医师刘杰的沙龙“姿态与心理”,“东亚太极拳冠军”脱口而出的五行八卦、经络、宇宙观,强烈地吸引了我。这么高深的人,他的养生方法就是每天晚上睡前站一会,十分钟。还有就是走路时,无论你的姿势是什么样,只要想着有一瞬间身体是正的(我理解是人体中轴线与地面垂直)。这怎么走路啊?养生就这么简单?
第一天,我试了试。因为有站太极桩的经验,刘大夫的自然站立的要求更简单,十分钟很轻松就能做到。没什么感觉。
第二天,人静了下来,有那么几分钟,身体有一种空旷的感觉。虽然不想停下这种奇妙的感觉,不过我还是遵守规定,十分钟。
第三天,我开始在房间里摆弄“野马分鬃”——国家标准二十四式太极拳的第一个动作。很多年了,我弄来弄去就只记得这么一个架势。不过我觉得它已经够我咀嚼和品位了,每一次重心转移,手眼相随,以腰带动,连绵不断。松、沉、坠、正,如果能把太极拳的要领充分运用在每一动之中,那真是一种享受。但这并非轻易就能做到,更不要说整套拳都贯穿始终。这和我们在公园里看到的老人们随着音乐一遍一遍地操练不是一回事。
就在这一天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洗手的时候,我和往常一样身体稍前倾凑近水龙头。忽然感觉这样一来,腿和腰有点较劲,不能象打拳和站桩时那样松,身体轴线也不垂直了。如此推理,被较劲的经络肯定也受阻了。日积月累,不就成了病吗!
想到此处,我试着屈膝、后坐,稍微一调整,身体垂直了,松了,正了。我心里很高兴,不过这姿势在别人看起来可能有点不习惯。从那时起,我的坐姿也与平时不同了,才发现古董家具的官帽椅比柔软的沙发更能保持中正的姿态,不易得腰椎间盘脱出;走路的时候,以往脚外侧着力影响了我的胆经、肾经,现在开始朝相反的方向用力,每一步体会内侧着力,身体
轴线与地心引力的一致,体会松、沉、坠、正。开始几天很不习惯,总是忘记。但我一直坚持,一想起来就改。因为我相信,人只有和地球、宇宙和谐了,相容了,才能真正的健康、智慧。天人合一很高远,也很切近。境界高远,路径切近。
一个月过去了,现在我走路已经习惯去体会着力的转换,胆经所在的大腿外侧有了明显的舒张感,而脾经所在的内侧也感觉有力了,身体的痛点和疼痛的发生减少了。我相信不用多久,我的体形会更好看。这比在健身房流汗和吃减肥药可要科学、简单得多。中医认为,不是四季都需要流汗的,运动也要符合天时。
在我叙述自己的体验时,时光说:“看来古人说的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是有道理的。”记得刘大夫说,听了他的课之后不要急于交流、分享,最好能试着做一做,有了体会再进一步交流。是的,如果没有体会,我们能交流些什么呢?
多年以来我积累的粗浅的中医、五行的知识,在行走和站力中流动起来,连贯起来。我从不反对求医问药,现在也是。当我们不能领悟、掌握、习惯这种古老、原始、直接的养生哲学之前,我们追求健康的方法就是求医问药。印地安人说灵魂比身体走的慢。我们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会觉得没什么效果,容易放弃,当然就看不到效果。所以当灵魂还没有跟上来,还没有把改变转化为习惯之前,信任和坚持就显得尤为重要。
行得正,坐得端,就能祛病养生,就能初会天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