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孔子其人 作者:竹林清雨 微信:gahxk6666 360图书馆:http://gahxk6666.360doc.com 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在出身地(曲阜)流传着关于孔子的一个故事: 孔子出生后,头顶平凹,相貌丑陋,其母颜徵在,将其抛弃于尼山山麓,因是圣人降生,山神显灵护佑,抱至山洞,责令山中母虎,以奶喂之,时值季秋9月,天气炎热,山神又令山鹰至洞前,给小孔子打扇降温。 后来颜徵在思儿心切,寻至山洞,找到了孔子。。。。。。此洞被后人称为夫子洞,并附了一个文雅的名字叫“坤灵洞”至今遗址仍在,成为世人凭吊孔子之场所, “天上文曲星,下凡至人间,朗朗乾坤洞,万世有孔子” 孔子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陬邑大夫叔梁纥去世,母亲颜徵在领着小孔子由陬邑迁居鲁国闋里居住。 孔子幼小好学,善习周礼,德修内外,文采斐然,青年时期就已精通六艺(数,书, 礼,乐,御,射)之道,不仅鲁国颇有名气,还受到其它诸候国人士的关注和赏识。 孔子17岁的时候,即公元前535年,抚养他成人的母亲颜徵在,因病去世,孔子遵循周礼,为母守孝三年,三年后,19岁的孔子娶宋国丌官氏之女为妻,20岁,生子孔鲤。 孔子成年后,自办私塾,在教育上倡导“有教无类”的教育模式。因孔子研习周礼,精通六艺之道,时代的大学问家,博学之人,鲁国及其它诸候国,好学之人,皆慕名而来,拜孔子为师,投入儒家门下。 孔子一生有门徒三千人,其中较有名气者72人,这些人后来成为儒家思想的传承者和捍卫者,植下了儒家思想的种子,奠定了儒家思想的社会基础,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承。 孔子还担任过,鲁国大臣季氏和齐国大臣高张的家臣,主要工作为其管理家族事物,直到鲁定公九年,孔子51岁,由鲁定公任命,孔子出仕中都宰(今山东汶上县),正式成为国家公务员。 由于施政有方,中都出现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受到鲁定公的赏识,一年后,孔子调回鲁国,出任重要岗位,分别担任大司空,大司寇及摄相等职。协助鲁定公施政。 孔子在鲁定公的支持下对鲁国进行包含政治和经济等领域的体制改革。 改革的深层,必然会触及到上层阶级的利益,孔子的改革措施,有大刀阔斧的作用,缺乏同上层阶级互动的弹性,其措施虽明,然饽离政治环境,其思想虽清,然脱离社会实际,也可以说孔子改革的重点措施,没有抓住事物的核心,受到把持朝廷的三家卿大夫的强力抵制,改革虽然也取得了阶段性或者说片面性的成果,但是仅仅裹足于改革的表面不前。 孔子的改革运动和阶级利益集团形成了不可调节的矛盾,改革裹足于体制表面,也促始鲁国政治内部的矛盾表面化,鲁定公左右不了大臣的情形也公开化,夹在大臣和孔子之间的鲁定公,在感受到大臣的“威协”之中,也认识到孔子的“危险”,结果鲁定公和三家卿大夫都对孔子“敬而远之”。孔子的改革失去了推进的动力,没有了继续改革鲁国政治的意义,孔子对鲁国政治的影响就此而丧失了。无奈之下,在改革失败中受挫的孔子,萌生了去其它诸候国,寻找能够实现他人生理想的平台,于是,孔子离开了鲁国。。。。。。 历史的车轮,辄过14年的岁月。 14年间,孔子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 时间消弭于无形,岁月的年轮刻录于额头。。。。。。 孔子68岁又回到了故国鲁国,“青丝离鲁去,白发黯然回”孔子真的老了,在鲁国,他已无心政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孔子把精力倾注于教学和专心于著作,他通过培养学生,植下儒家思想的种子,让他们去传播儒家思想,期盼着学生去实现他心中的宏愿。。 孔子晚年编著《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这些书籍,铬印了儒家思想的脉络,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推动中华文明的建设进程,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公元前479年,《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孔子去世后,国君哀公作诔文:“旻天不弔,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毋自律!” 孔子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自律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创造的一生。其人其事,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在人类思想文化的探索归纳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是任何人都不能比拟的。诚如子贡所言:“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