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任继昉:孔子先祖的典故(四)

 风过竹笑 2017-05-03




今天,国学小喵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孔子先祖典故第四则的讲述,一起来看看孔子父亲叔梁纥的故事吧~


孔子先祖典故(四)

             匕

敢死队夜袭齐军,叔梁纥力举城门


任继昉 | 文

           阝               

                              廴              匚


《左传·襄公十七年》:

秋,齐侯伐我北鄙,围桃。高厚围臧纥于防。师自阳关逆臧孙,至于旅松。郰叔纥、臧畴、臧贾帅甲三百,宵犯齐师,送之而复。齐师去之。



《左传》记载的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556年秋季,这时齐灵公攻打鲁国边境,高厚把鲁国司寇臧纥围困在防地。郰(在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县东南)人叔梁纥与臧畴、臧贾率领三百名甲士夜袭齐军,把臧武仲送到旅松后返回防地。齐国不久即退兵。


三百名甲士,相当于一支敢死队、突击队。其领导者叔梁纥又是何许人也?


他,就是孔子的父亲。



叔梁纥能征善战,与鲁国名将狄虒(sī)弥、孟氏家臣秦堇父合称“鲁国三虎将”。因战功卓著,曾官任郰邑大夫。


比护送臧纥更为传奇的,是他曾力举城门。


《左传·襄公十年》:

晋荀偃,士匄,请伐偪阳而封宋向戌焉。荀罃曰:城小而固,胜之不武,弗胜为笑。固请,丙寅,围之,弗克,孟氏之臣秦堇父,辇重如役,偪阳人启门,诸侯之士门焉,县门发,郰人纥抉之,以出门者,狄虒弥建大车之轮,而蒙之以甲,以为橹,左执之,右拔戟,以成一队,孟献子曰:《诗》所谓“有力如虎”者也。主人县布,堇父登之,及堞而绝之,队则又县之,苏而复上者三,主人辞焉,乃退,带其断以徇于军三日。



公元前563年四月,晋国率诸侯之师攻打晋悼公以霸主的身份,召集鲁襄公、宋公、卫侯、曹伯、薛伯、杞伯、邾(zhū)子、滕子、小邾子、齐世子光,会盟于柤,遂结为联盟,以图霸业。会上,晋国的大将荀偃、士匄(gài)以偪阳国倾向于楚国为由,请求讨伐小国偪阳(今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涧头集、张山子镇一带),借以打通进攻楚国的道路。


13国诸侯联军把小小的偪阳城团团围住,合力攻打。偪阳城内,君臣一心,官兵一致,坚守城池。联军接连攻了几天,一直攻不下来,而又不肯离去。


这时候,鲁国孟氏的家臣秦堇父押送辎重来到偪阳城下。偪阳人打开城门楼上的悬门,企图夺取辎重。而秦堇父和狄虒弥见城门高悬,以为有机可乘,便率先挥军向城内杀去,鲁大夫叔梁纥率部紧随其后。鲁军刚刚进去一半,忽然听到城门“哗啦啦”一声响亮,偪阳城守门士卒急忙将悬着的城门放了下来,企图关门打狗,瓮中捉鳖。


原来,古代城门之上设有一种军事防御设置,叫做“悬门”,后代也叫“千斤闸”或者“闸门”。这种门,只是备用之门,与一般有枢轴的正常城门配合使用。它是下落式闸门,平时悬吊在空中,可以在危急之时瞬间落下,封闭城门通道。悬门可设于门洞偏内之处,城外之敌不可见,运用起来更具有突然性。


叔梁纥正率领鲁军向城内攻去,猛然抬头,看见原先提起的城门正在下落,大吃一惊:“大事不好!万一让他们将鲁军切成两半,那么困在城里的鲁军定将覆没!”他急中生智,连忙扔下长戈,举起双手,将正在下落的千斤城门奋力托起,并大喝一声:“赶快退兵!”后军看见情况有变,忙“嘡嘡嘡”地鸣金收兵。已经攻进城里的鲁将秦堇父和狄虒弥听到收兵的号令,深恐后队有变,即令其部后队变前队,赶快退兵。




这时,城内鼓角之声震天动地,城内守军从后面追杀过来,见这大汉手托悬门正放将士出来,十分惊骇,想到:“这悬门从上往下放,没有千斤力气是抬不动的,如果闯出去,他要是放下悬门,那可就利害了。”守军将领停车观望间,叔梁纥待到攻进城里的鲁军全部退尽,大叫道:“鲁国有名士将叔梁纥在此!有要出城的人,趁我还没放手,快些出去!”城中无人敢答应,守军将领弯弓搭箭正要射他,叔梁纥双手一掀,躲向一边,那悬着的城门便落下了闸口。


鲁军回到本营,叔梁纥对堇父、虒弥说:“今日二位将军的性命,就悬在我的两个手腕上。”


据《峄县志·流寓志》载:“郰人纥,仲尼父叔梁纥也,为鄹大夫。身长七尺,武力绝伦。偪阳之役,纥抉悬门以出诸侯之师。”


有其父必有其子。古代文献中也记载了孔子的类似情况。


《墨子·非儒下》:

孔某为鲁司寇,舍公家而奉季孙。季孙相鲁君而走,季孙与邑人争门关,决植。



孙诒让《间诂》:

《说文·门部》云:“关,以木横持门户也。”……《尔雅·释宫》云:“植谓之传”,郭注云“户持锁植也。”《一切经音义》引《三苍》云:“户旁柱曰植。”毕(沅)云:“《列子》云‘孔子劲能招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吕氏春秋·慎大》云‘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云‘决植’,即其事也。《说文》云‘植,户植也’。似言季氏争关而出,孔子决门植以纵之。”诒让案:《左传》“襄十年,偪阳人启门,诸侯之士门焉。县门发,郰人纥抉之以出门者”,孔疏“服虔云:抉,撅也,谓以木橛抉县门,使举,令下容人出也。”“决”,疑“抉”之借字,又疑流俗传讹,以鄹大夫事为孔子也。《淮南子·道应训》云:“孔子劲扚国门之关”,又《主术训》“孔子力招城关”,高注云“招,举也。以一手招城门关端能举之。”



“门关”即门闩。根据孙诒让间诂及其引述的毕沅的说法,《墨子·非儒下》记载孔子“决植”之事中,“植”即是门外闭时用以安放门闩的直木,徐锴《说文解系传》以为是横键。“决”通“抉”。“决植”即撬开。



《墨子·非儒下》记载孔子之事这句话意思大约就是谓季孙氏与邑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当季孙逃走时,城门掩上了,逃不出,而孔子替他将门闩上的横键或安放门闩的直木折断了,把城门打开了。


《列子·说符》:“孔子之劲,能拓国门之关。”孙诒让认为:“《左传·襄十年》:偪阳人启门,诸侯之士门焉。县门发,郰人纥抉之以出门者。疑流俗传以鄹大夫事为孔子也。”许维遹《集解》引胡怀琛曰:

诸子中引此事亦多作孔子。《吕氏春秋·慎大览》、《淮南子·道应篇》、《颜氏家训·诫兵篇》皆作孔子,《史通·雅说上》亦然。校书者多未置辩,惟毕沅校《吕氏春秋》尝言及焉。是在当时仲尼父亦通称孔子欤?抑相因袭讹误也?



《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

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高诱注:劲,强也。孔子以一手捉城门关显而举之,不肯以有力闻于天下。



毕沅新校正:

此殆即孔子之父事也。《左氏·襄十年传》“偪阳人启门,诸侯之士门焉,县门发,郰人纥抉之以出门者”,非孔子也。注‘显’疑本是‘翘’字。



《淮南子·道应训》:“孔子劲,杓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高诱注:“杓,引也。古者悬门下,从上杓引之者难也。”《淮南子·主术训》:“孔子之通,智过于苌宏,勇服于孟贲,足蹑郊菟,力招城关,能亦多矣。然而勇力不闻,伎巧不知,专行教道,以成素王,事亦鲜矣。”高诱注:“苌弘,周大夫,敬王臣也,号知大道。孟贲,勇士也。孔子皆能。招,举也。以一手招城门关端,能举之。故曰亦能多也。”杨树达证闻:“郊,当读为‘狡’。”“城关”即城门的门闩。《论衡·效力》:“案仪律之功,重於野战,斩首之力,不及尊主。故夫垦草殖谷,农夫之力也;勇猛攻战,士卒之力也;构架斫削,工匠之力也;治书定簿,佐史之力也;论道议政,贤儒之力也。人生莫不有力,所以为力者,或尊或卑。孔子能举北门之关,不以力自章,知夫筋骨之力,不如仁义之力荣也。”


文献中,托起城门的是孔子父亲叔梁纥,举起或撬开门闩的是孔子本人,“后人把孔子父子二人之事混淆”了。



举起或撬开门闩,说明孔子体格健壮,勇猛力大,跑步的速度也非常快,而不是一介文弱书生。这自然有先天的因素,其父叔梁纥就是当时有名的武士,能用双手托起千斤闸门。在孔子的身体里,保留着父亲的基因,流淌着先祖的血液。


父亲叔梁纥的有关事迹,后世未能形成典故;而作为儿子的典故非常多,父子二人之事又常常混淆。为了补缺,我们就把孔子类似的典故放在这里介绍。


《文选·左思〈吴都赋〉》:

翘关扛鼎,拚射壶博。刘渊林注:翘关、扛鼎,皆逞壮力之劲,能招门开也。《列子》曰:‘孔子劲能招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招’与‘翘’同。扛,举也。关,门关也。



“翘”是举的意思;“关”是一块长木,本为城门闩,后用作举重之具。翘关又称拓关,就是以臂力举起城门的门栓,与现代的举重运动较近似,是春秋战国时期训练兵士的方法手段之一。后来,《魏书·孝庄纪》:“若武艺超伦者,虽无私马,亦依前条;虽不超伦,但射槊翘关一艺而胆略有施者,依第出身外,特优一大阶,授实官。”《新唐书·选举志上》:“长安二年,始置武举。其制有长垜……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翘关长丈七尺,径三寸半,凡十举后,手持关距,出处无过一尺。”把翘关用作武试科目名,也应来源于叔梁纥及孔子的典故。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