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生后面临的一系列骨骼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医师和家长的重视。今年的国际骨质疏松日(2016.10.20)主题为“爱惜骨骼,守护未来”(Love Your Bones,Protect Your Future),我们就来浅谈早产儿代谢性骨病(Metabolic bone disease of prematurity,MBDP)的防治吧。 未雨绸缪:重视孕期营养,获得最大程度胎儿期骨量沉积 母亲孕期营养摄入不足引起胎儿早期发育不良,与生后骨矿物质含量减少及骨折风险增加密切相关。母孕期需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积极预防和治疗妊娠期慢性疾病,胎儿期骨矿化主要发生在妊娠末3个月。因此,母亲在孕期需保证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D、钙、磷等营养剂的摄入。建议每天服用多种维生素复合制剂来补充维生素D(约10微克/天),平均每天钙摄入量可达到1000-1200mg,包括孕妇配方奶、豆制品、虾、贝类等,如不能经常食用乳制品可以考虑服用钙剂。 把握先机:注重生后早期营养管理,避免骨质流失 早产儿尤其是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生后往往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过度生命最初的阶段,早产儿胃肠功能发育不成熟,早期不能实现完全经口喂养,需要辅以肠外营养才可满足生长发育需求。建议肠外营养期间需使用富含钙、磷、维生素D成分的营养液,并争取及早建立肠内营养,缩短肠外营养时间可减少MBDP的发生率。建议母乳喂养者母乳达到50-100ml/kg.d时添加母乳强化剂喂养,无法母乳喂养者使用营养强化的早产儿配方奶,并补充维生素D,以改善短期骨矿化,避免骨质流失,有利于早产儿的骨健康。 强化追赶:重视哺乳期营养,蓄积骨量 早产儿出院后需要至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密切随访,6月前需每月随访一次,6月-1岁每两月随访一次,1岁后可每三月随访一次,并进行骨骼发育相关指标筛查。重视哺乳期营养,确保早产儿在饮食中摄入丰富的钙、维生素D和蛋白质。推荐早产儿钙摄入量100-160mg/kg.d,磷摄入量60-90 mg/kg.d。美国儿科学会建议所有早产儿需额外补充维生素D至少400U/d,如果代谢性骨病相关筛查指标异常时应补充维生素D不少于600U/d,达到25-OH维生素D水平>20ng/ml。早产儿使用母乳+母乳强化剂、早产儿配方奶、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喂养,可以实现骨矿物质追赶性生长,加快骨骼矿化的过程。 双管齐下:辅助锻炼刺激骨骼形成和生长 充足的营养供给需结合适宜的运动刺激可促进骨矿物质沉积和骨骼生长,早产儿需要被动运动机械刺激提高骨骼矿化。因此,建议对具有MBDP风险的早产儿每日常规进行温和的被动运动5-10分钟,通过对骨及关节的适度机械牵拉可使骨负荷增加,成骨细胞活动增强,促进骨的形成,称为“骨骼对机械性使用的结构适应”,可以改善骨强度和预防早产儿骨病的发生。 避重就轻:远离可致骨骼损害的负面因素 早产儿尽量避免下列药物的使用:糖皮质激素、甲基黄嘌呤类(咖啡因、氨茶碱)、利尿药、硫酸镁、镇静剂等。还需注意对锌、铜、镁等微量元素的补充,积极预防MBDP的发生。 作者简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