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动态】储朝晖:教育中的文化去哪儿了?

 资源868 2017-05-04

                       


教育中的文化去哪儿了?

这是当下不少从事教育的人由朦胧逐渐变得清晰的感觉。



近期由于一些学校出现了“如厕牌”,在满天雾霾的操场上露天考试,用报纸剪成头套来防止作弊;另一方面从学校出来的学生大面积存在文化素养欠缺问题,有的成为“理工男”,有的成为“愤青”,不讲理,不懂得尊重他人,不理解生命的价值,这些都说明教育当中确实缺少文化。教育行政部门也意识到了问题严重,多次发文要求学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自从教育产生以来,它都与文化水乳交融,通常人们也把受过教育的人称为文化人,把学校当成传播文化的场所。什么时候文化从学校中淡出了,消失了,什么原因让文化从学校中分离出来,人们不禁要追问学校为何没有文化了。

考察学校没有文化的演变过程和深层缘由,不难发现有二种内在机制在驱赶或扼杀教育中的文化。

一是学校或教育机构的过度组织化。古代的学校乃至现今其他国家的大多数学校都是相对独立自主的专业组织,成员间是平等包容的。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学校大多数成为行政科层结构当中的附属机构,有着严格的行政等级,这种行政等级决定着在学校内部或外部所能存在的主要是上下级关系。决定上下级关系的逻辑和行为规则是指令和服从,这样一种关系很难有文化的存留空间。通常文化是个性化的自主性的存在,也是多样性文化融合汇通的呈现。在指令服从关系当中很难容下个性化和自主性,纵向的指令和服从也很难容纳横向的融合汇通,也就很难容纳文化的存在和传承。

二是学校教育的过度标准化。依据标准化的逻辑,多样性的存在就只有对和错的差别,对的就给分,错的扣分。那些给分的就能升到好的学校获得更好的学习和就业机会;那些被扣分的就会失去比较好的学习和就业的机会。这种评价方式已经遍及到学校的各科教学,形成驱动机制,把原本与人亲和的文化从内心中驱逐。事实上文化是多样态的存在,完全不能够简单的分为对和错,若以简单的对和错来下判断就必然的让文化在学校或教育中无立足之地。



几十年来,正是这样的管理和评价先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批批赶出了校园,又把人类文明当中许多优秀的文化赶出了校园。结果发现那些曾经的指令违反了教育和文化传承的规律,那些曾经被认为是对的东西与事实和逻辑又不相符,简单的割裂了原本溶为一体的文化整体性,最终导致了学校内部文化的贫瘠与荒芜。学生和老师们所能接受和接触的是一些失去了活力的空洞教条。

由上可见,要让文化回到校园,要让教育中的文化更多一些,仅仅靠管理学校的政府部门发文件要求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很难实现目标的。真正要实现学校有文化的目标,就必须改变过度组织化和过度标准化的教育管理和评价机制。

于是,问题又回到了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价的原点上。

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是为了教育回归常态,文化回归校园,这又是一个不得不解决的问题。事实上,这种管理和评价,不止是把文化从教育中清除出去,也把教育的内在生命活力扼杀了。若不能够设法去解决这个问题,教育不仅是没文化也将失去其生命活力。正因为此,需要有越来越多的人下定决心,改进当下教育的管理和评价,即便短期内不能从整体上改变也要有开辟的精神凿出一个洞,放出一口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文化滋润到学生的心田。


储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