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零开始学古琴—音与谱

 聽雨軒sjh 2017-05-04

从零开始学古琴——音强、音长

问:老师,上节课你说了音色和音高,今天该讲音强和音长了吧?

答:是的,先来讲讲音强。音强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音量”——VOLUM,即音的强弱(响亮)程度,它是由发音时发音体振动幅度(简称振幅)的大小决定的,两者成正比关系,振幅越大则音越"强",反之则越"弱"。

 

问:老师,西方音乐作品中的强弱变化好像叫做"力度",而且用文字或符号来标明,如f(强)、p(弱)等,这就是指的音强吧?

答:是的,音强其实就是指人耳对所听到的声音大小强弱的主观感受。那么反过来,我们人类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用轻重来表现出来,比如哀伤时,声音就小一些,高兴时音量就高昂一些,情绪的变化可以通过音量的变化来表现。

 

问:恩,有时候距离也能产生声音的强弱。

答:是的,音量还与声源的距离有关,同时也与音色有关,这些都很易于理解,但是音量还与音高有关,声学博士韩宝强在其新著《音的历程》—书中指出:“频率20赫兹、响度为80分贝的声音(纯音)与频率为1000赫兹,响度为10分贝的声音听起来一样响”,也就是说要想使20HZ的声音和1000HZ的声音听起来有一样的响度,需将20HZ声音的声压加大七倍。甚至若某个纯音,只有10HZ,其声压大到可能造成灾害的程度,但我们却听不到,而声音的频率在1000-6000HZ时,人类听觉感知的声压的变化就比较敏感。

 

问:什么是声压?

答:人们为了对声音的感受量化成可以监测的指标,就把声压分成“级”——声压级,以便能客观的表示声音的强弱,其单位称为“分贝”(dB)。声音的强弱变化是相对的,其量值为ppp-fff7级。但在音乐实践中这个“量级”的差异是很大的,例如:用小提琴来演奏最强音,我们并不觉得声音有多大,但若用一个大型交响乐队在1300-1800人的音乐厅里以fff的音量演奏会使你有“震耳欲聋”之感。声音还有“遮蔽”现象,即当两声音同时发出,其中一个很强,就会掩盖住另一声音,也就是说某一声音越强,声压越大,其遮蔽效应就越明显。这个很象我们在有手机屏蔽的房间,手机屏蔽干扰器发出比手机信号强的信号,覆盖掉先前的信号,这样,我们就接收不到任何信号了,原理是一样的。

 

问:恩,我明白了,不过这个音强的理解好理性化呀,理解着累。

答:呵呵,其实就是音的强弱,通俗的打个比方说,就是你大声说“我爱你!”和你小声说“我爱你!”,这两者的内心情感是有所不同的。下面讲点轻松的——音长。

 

问:音长不就是音的长度吗?

答:是的,音长是指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时间的快慢。发音体振动持续久,声音就长,反之则短。换句话说,我们用“节奏”来衡量音的长短。

 

问:老师,我有个问题,古琴的减字谱里并没有告诉我们节奏,那弹琴人怎么掌控节奏那?

答:这个问题问的很好,这就接触到了对音乐本质的理解问题了!上面我们花了2节课的时间讲了很多音乐的属性,要注意的是,这都是西方对音乐物理化的理解方式,所以称为“乐理”,所以简谱也好,五线谱也罢,都是用“声音四要素”来记录音乐,那么人类为什么要记录音乐那?记录音乐有什么方式那?

 

问:呃,这个。。我没想过,一直认为用乐谱来记录音乐是天经地义的,要么是简谱,要么是五线谱。

答:是的,简谱和五线谱是清末陆续传进中国的,人类在没有乐谱之前一直就延用口传心授的方式,老师唱一次,学生唱一次,如此这般得以流传。比如说一些山里的山歌,一代又一一代的传唱,但没有乐谱流传下来。所以说乐谱不是音乐唯一的存在方式,音乐的表现绝不仅仅依赖乐谱。

 

问:哦,原来是这样。

答:是的,所以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记录音乐的方式,文字没有出现以前,人们除了用语言来传递音乐信息以外还用图象来表达,但自从文字出现以后,就诞生了文字乐谱,古琴的文字谱就是这样一种乐谱。

 

问:文字谱太麻烦了,就象古琴一个简单的音,用文字述说要一大堆话,好麻烦的。

答:是的,目前我国最早的古琴文字谱《幽兰》保存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见网址:http://www./cgi/pkihon.cgi?SyoID=3&ID=w097&SubID=s000 日本人是把它作为唐代书法作品来看待的,其实它就是一个古琴的乐谱。全部乐谱展开可以绕普通的教室四十多圈,可见当时想要记录一首古琴曲是多么繁难。

 

问:确实是那!那现在的减字谱是谁发明的那?

答:普遍的说法是唐代的曹柔发明的。这个“减”可以理解为减法,或者写“简”也不错,简单的意思,“字”是指汉字。在减字谱里我们会发现这种乐谱的独特之处:它既不是用音高、音长记录,也不用音强来记录,虽然有音色的记录部分,但是极少数,也就是说古琴的减字谱是完全与西方乐谱记录方式不同的,那么这种谱有什么特点哪?琴谱其实是一种指法谱,标示是音位,也就是音高所在的位置。这样一来,唐代人弹琴的每一个指法位置都被精确的记录了下来,但是音长、音强和音色则被忽略了。

 

问:这是为什么哪?

答:是啊,这是为什么哪?是中国古人不能记录音高、音长?还是古人有意不记录?我个人感觉是古人思维方式的不同而故意不为。可以想象,如果用音高来记录古琴音乐是多么的可笑和不可操作,因为左手的任意一次移动都产生无数细小的音高来,也就是说古琴的音高是随着左手的移动而无时无刻不在改变。再看节奏,西方音乐的节奏是用小节线来划分的,每小节之间的节拍是相同的,古琴音乐节拍比较分散,时快时慢,加之各人的不同理解和处理,节奏可谓变化万千,你如何记录音高?即使记录也是不完全、不完整的,正因为古琴需要记录下各种移动过程中产生的变化和韵味,所以左手的吟、猱、绰、注及其衍生指法符号就特别多,分的特别细。

 

问:是的,我就一直觉得古琴音乐很好、很强大。

答:音乐是时间性的艺术,音乐的流淌和时间的流逝同步,在古代没有任何录音设备的状态下,人们更注重从内心来体验感悟音乐。而音乐的节拍能够改变时间的质量,增加或缩短人们对时间的物理感受代之以心理感受。作为历史最悠久的独奏乐器,古琴的乐谱却没有限定每个音符的时间,恰给了每个弹奏者即兴发挥的弹性。古琴谱对于时间的漫不经心,如同国画中的“计白当黑”,体现着虚实相生的观念,没一个具体的音是“实”,而音的长度是“虚”,“减字谱”上的音高是“言”,“减字谱”上没有体现的音的长短是言外之“意”。

 

问:老师,那么按照你的说法,现在我们弹奏的简谱和减字谱对照,或者是五线谱和减字谱对照的乐谱都是不正确的了?

答:不是不正确,而是不必要。但是我们的头脑中已经进入了西方音乐思维,比如,我们会在学习一种乐器的时候首先想到“1、2、3”在哪个位置?这其实就是一种用音高来记录音乐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恰恰不是古琴减字谱的记录思维。这非常的尴尬,就好比用西方思维来解一道东方迷题,一方面你要学琴就要用其他的外来乐谱来辅助,另外一方面,传统音乐的古老思维和音律理论艰深难究,有的连研究多年和教授和搞教学的老师都未必搞的清,你想,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能够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因此,我是比较鼓励同学一开始就以减字谱来学习演奏的,尽量避开简谱或者五线谱,同时,作为教学的老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加强对传统音律文化的学习,多一些思考,少一些炒做,切不可误人子弟。说到底就是要用脑子弹琴,不要用蹄子,中国任何时候都不缺少演奏家综观历代的古琴大师,哪一位不是琴学理论的宗师?所以说理论和实践需要携行缺一不可。

 

问:那我也不用简谱和五线谱了!嘿嘿嘿嘿

答:我们在田径比赛的时候总要发令:“预备-跑”前面的“预备”是预令,后面的“跑”是动令。就象你学琴,跑之前要有一个预备的过程,起跑没准备好是要出局的。像你这样看惯了五线谱和简谱的初学者还是由参照谱入手,通过教学慢慢转化。这就好比是你弄懂了西方文化是怎么一回事之后,你才能真正了解东方文化是怎么一回事,如果不彻底了解一种文化,就无法彻底了解另一种文化,因为有比较才有鉴别,当你有了一个参照系统,别的东西才能看的更清楚。要么精通西方文化,要么精通中国文化,然后把其中一个作为参考坐标,借以了解对立面,这样来了解对立面,往往可以获得两种文化的精髓。可惜的是,目前的状态下,精通中国文化的人很少,而真正精通西方文化的人更少,所以我们摸索着来吧。

 

问:我突然又有一个问题,按这样说来,是不是中国人学琴要比外国人学琴要容易很多啊?

答:是的,凡是我们会写汉字的中国人学习古琴,那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老外要想学古琴,还得先过汉字这关。这和今天国人赶潮出去学英文正好相反,什么是自主?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我们现在也提自主,但是很多是模仿别人的自主,失去自我就不会有自主,更不可能超越前人而有创新的作为。

 

问:那么说,古琴的减字谱就是一种中国自主创新的乐谱?

答:是的,可以这样理解。作为中国人,我们往往说自己是五千年文明古国,有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纸术。但是现代我们起码落后了国外100多年,你看看现代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哪些是中国人自主创造的?火车、电灯、电话、手机、电脑、汽车。。。。。。这些不知道到底是进步还是落后,中国人的大发明不应该只有这四个,应该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增加才对。所以四大发明的正确称呼应该是四大古发明。当然,现在国家也认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为时还不算太晚,因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根不断,中国人易之精神不灭,文明就将重新崛起,这是历史的必然。所以,我们每个人不管是弹琴也好,练书法也好,都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一起来弘扬我们的文化,传承我们的文化。

 

问:老师,你说的我热血沸腾,心潮澎湃,我一定要好好学琴,为中华文化之崛起学琴,为民族之复兴学琴!

答:哈哈哈,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