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督脉、任脉、足太阳、足少阴/冲脉实质的再探讨 及针灸临床实验的论

 任之堂膏药老铺 2017-05-04


五味学苑 公众号内回复“课程”领取内经、伤寒课程教材

五味学苑 公众号内回复“伤寒”领取伤寒论讲座全集(视频)

五味学苑 公众号内回复“内经”领取内经讲座全集(视频)

五味学苑 公众号内回复“唯象即可得到唯象中医学讲座全集(视频)

解密真武汤

来自五味学苑

00:00 02:38


  摘要: 神有元神与识神之分,脑髓有大脑与间脑(脑心)之分,识神属于大脑,元神属于脑心(间脑)。

督脉是起源于大脑识神的经脉,其在项背部与循行脊里的皮质脊髓束的起止走行和其向躯体传递大脑躯体运动信息的功能一致,所以皮质脊髓束应是督脉在项背部的主要内容;

任脉与脊髓丘脑束、薄束、楔束的起止走向和其向丘脑(脑心)交叉反馈躯体感觉信息的功能一致,所以脊髓丘脑束、薄束、楔束应是任脉的实质内容;

足太阳是起源于脑心元神的经脉,其在项背部与循行脊柱两侧的交感干的走行和其向内脏传递脑心内脏运动信息的功能基本一致,所以交感干应是足太阳经在项背部的实质内容;

肾藏五脏六腑之精,肾精主骨生髓通于脑,而足少阴是肾的经脉,其上循脊内的分支与内脏感觉丘脑束的走向和其向丘脑(脑心)传递反馈内脏感觉信息的功能相吻合,所以内脏感觉丘脑束应是足少阴肾经贯通脊内主骨生髓通于脑的实质内容;

冲脉为五脏六腑之海,其也上行于脊内,与内脏感觉丘脑束的走向和其向丘脑(脑心)传递反馈内脏感觉信息的功能相吻合,所以内脏感觉丘脑束也应是冲脉贯通脊内的实质内容。并结合针灸临床实验资料来论证上述观点。

 

关键词:识神/大脑;元神/脑心(间脑);

              督脉: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

              任脉:脊髓丘脑束、

                         薄束、楔束;                

               足太阳:交感干;

               足少阴/冲脉:内脏感觉丘脑束;

               针灸临床实验

 

        神有元神与识神之分。元神无思无虑,与生俱来,是先天生命活动固有的内在机制及规律,是机体的生理活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神的高级层次;识神有思有虑,是后天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及感应认知过程,是机体的心理活动,并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规律可言,是神的低级层次。


        换言之,大脑的思维意识精神情感支配着随人的意志而转移的视、听、言、行躯体运动,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无规律可言,是心理活动,称之为“识神”;间脑(包含丘脑下丘脑)形似泥丸位于脑髓的中心,称之为“脑心”(见图1) ,脑心支配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五脏六腑内脏运动,是生命发展变化的内在机制和固有程序,是生理活动,称之为“元神”〔1〕。


         脑心元神为命门目所藏纳。明.张景岳在阐释《内经》“命门者,目也”时指出:“睛明所夹之处是为脑心,乃至命之处,故曰命门”。两睛明目系象把钳子夹着脑心,目与脑心密切相关(见图2)。

人类胚胎早期,脑心(间脑)的侧壁外突,形成视目系,即目与脑心在发生学上的有着渊源关系。目是脑心的门户,脑心是《内经》的命门目所藏纳的先天之精,是生命之本。命门目通过目系与脑心相联通,二者是生命之门与生命之室的关系,门与室是一体的,目系只是通道(见图1)〔2〕。

       《内经》有“目系”“眼系”“随眼系以入于脑”之说,而目“囊撷筋骨血气之精,与脉并于系,上属于脑”,所以“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是“随眼系以入于脑”的,即目系是命门目与脑心的通道。


        足太阳经起于命门目就必起源于脑心,这是目与脑心在发生学上的渊源关系所决定的。先天之精即元精,元精化生元气,元气化生元神。足太阳是起源于目睛命门脑心的经脉,它运行脑心元精化生的元气元神随目系出生命之门目,然后上额循顶,一分支从百会穴入颅络大脑,以脑心元神之气统帅着大脑识神,然后再下项挟脊入五脏六腑之俞(见图1),以推动(元气)五脏六腑的生长发育和主宰(元神)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1,4]


(图1)

图1 间脑形似泥丸是整个脑髓的脑心,脑心调控着内脏的生理活动,体现着元神的作用。

   

人类胚胎早期,脑心的侧壁外突,形成视目系,即目与脑心在发生学上有着渊源关系。目是脑心的门户,脑心是《内经》的命门目所藏纳的先天之精。命门目通过目系与脑心相联通。足太阳起于命门目就必起源于脑心,这是由其发生学上的渊源关系所决定的。足太阳起源于脑心泥丸宫生命之室随目系出生命之门目,然后上额循顶,一分支从百会穴入颅络大脑,以脑心元神之气统帅着大脑识神,然后再下项挟脊入五脏六腑之俞,以脑心元神之气主宰着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

(图2)

图2  睛明所挟之处是为脑心,俩睛明目系象把钳子夹着脑心

        笔者曾论证,督脉是起源于大脑的经脉,是向躯体传递大脑识神调控视听言行躯体运动信息的经脉,任脉与之相反相成,则应是向大脑传递反馈躯体感觉信息的经脉;

       足太阳是起源于脑心(间脑)的经脉,它入五脏六腑之俞,是向内脏传递脑心元神调控五脏六腑内脏运动信息的经脉[3~5],与之相反相成,肾藏五脏六腑之精,肾精收藏着五脏六腑内脏感觉信息主骨生髓通于脑,则应是通过其上循脊内的足少阴肾经经髓道将五脏六腑之内脏感觉信息传输反馈于脑心。


        督脉与任脉的调控与反馈相反相成组成了大脑的躯体运动/感觉信息系统;足太阳与足少阴的调控与反馈相反相成组成了脑心的内脏运动/感觉信息系统。按照条件反射的活动规律,感觉信息的传入反馈和运动信息的传出调控二者相反相成才能构成一个信息系统。


        既然是一个信息系统,就必然存在着信息反馈与调控相反相成的两条信息循回通路,如同电路一样,只有主控的火线,没有回路的零线,就不能发挥作用,所以组成信息系统的经脉应分为两类,一类应是传递机体运动信息的经脉,一类应是传递机体感觉信息的经脉;既然是一个信息系统,就必然有一个信息加工处理中心或指挥控制中心,如同电路一样没有开关的控制,就不能成为一个电路系统,脑是经络信息系统的中枢,它既是反馈信息汇集的中心,也是调控信息发布的中心[5]。


      笔者就督脉任脉与大脑躯体运动/感觉信息系统的关系及足太阳足少阴与脑心内脏运动/感觉信息系统的关系进行再探讨再完善,并结合大量针灸临床实验资料来论证上述观点。

 

1  组成大脑躯体运动/感觉信息系统的传输通路

         生命活动分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元神属于生理活动,识神属于心理活动。机体运动分为躯体运动和内脏运动两大系统,躯体运动受大脑识神的调控,是心理活动;内脏运动受脑心元神的调控,是生理活动。经脉只是传递机体信息的传输通路。


        督脉是起源于大脑向躯体传递大脑识神调控躯体运动信息的经脉,与之相反相成,任脉则应是向大脑传递反馈躯体感觉信息的经脉,即督脉与任脉传出传入的相反相成组成了大脑的躯体运动/感觉信息系统。


  1.1 督脉

        大脑运动皮层发出的运动纤维下行组成锥体束,其中一部分到脊髓,称为皮质脊髓束,另一部分止于脑干的脑神经运动核,称为皮质脑干束。皮质脊髓束发出的躯体运动神经支配着躯干四肢的随意运动,皮质脑干束发出的脑神经支配着面部五官的随意运动,二者在大脑皮层思维意志(识神)的控制下,支配着躯体视、听、言、行的随意活动(心理活动)。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只是向躯体传递大脑躯体运动信息的传出调控通路。


        督脉起于大脑皮层出风府(后面将要论述到) ,并于脊里止于长强的起止循行正好与皮质脊髓束的起止循行基本一致(见图3) ,其手足发麻、手足拘挛、颈项强直、瘫痪等病变也与皮质脊髓束病变基本一致,所以,督脉在项背部的实质内容应是皮质脊髓束。督脉从风府而出后其向上循行的一支上行头顶沿额至鼻柱至龈交(见图3) ,其病变可表现为口眼歪斜、中风不语等病变,说明其支配着头面部的躯体运动功能,这与受大脑皮层意志控制的皮质脑干束发出的脑神经所支配的头面部运动功能及其病变基本一致,所以,督脉在头面部的实质内容应是皮质脑干束。

(图3)

图3 督脉自上而下与循行脊里的皮质脊髓束起止一致。督脉起源于大脑,从风府而出,其上者,上巅、循额、至鼻柱、至龈交而终;其下者,下项中、循脊里止于长强。

        大脑调控躯体运动信息的传导通路分为控制躯干四肢运动的皮质脊髓束和控制头面五官运动的皮质脑干束两条信息通路。起于大脑从风府而出的督脉也分为控制躯干四肢运动的下行性督脉和控制头面五官运动的上行性督脉两条信息通路,所以,皮质脊髓束应是下行督脉的实质内容,皮质脑干束应是上行督脉的实质内容。督脉只是大脑调控躯体运动的信息传出通路。

        历代医家对督脉的循行起止有不同的观点,如《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圣济总录》、《东医宝鉴》、《甲乙经》、《十四经发挥》对督脉穴位排列顺序是从头面向骶部排列的,即督脉起于素髎,经水沟、兑端、龈交,再过神庭、上星、百会等穴,然后从风府下项中循脊入骶,止于长强,从穴位排列顺序来看督脉是由上向下循行的。《灵枢·营气》“??其支别者, 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 是督脉也”, 则是对督脉由上向下循行的最早观点。虽然《难经·二十八难》说:“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但下极之俞会阴不是藏,它无力担当督脉的强大功能,它栽培不了督脉。督脉并于脊里属于脑,说明与脑和脊髓有着密切的关系。《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脊强反折”,《难经·二十九难》“督脉为病,脊强而厥”。实质上这就是皮质脊髓束的病变,说明督脉反应的就是皮质脊髓束病变。

         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脏腑是经脉之根本,经脉是脏腑之枝叶。脑髓藏而不泻,它是一个器官,并有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说到底“督脉者……(入)‘属于’脑”还应是最终属于大脑的经脉,即“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又“(入)‘属于’脑”的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我们应甄别而取其后者,因为下级之俞的“会阴”根本无力栽培督脉的强大,而督脉反映的是大脑皮层的生理变化和病理变化!

        现代医学证实,督脉为病,脊强反折,脊强而厥,往往并不是皮质脊髓束(督脉)本身出了问题,而是大脑出问题了,如脑梗塞和脑出血的偏瘫!即督脉(皮质脊髓束)只是起源于大脑皮层,受大脑的控制,它只是大脑向躯体传递运动信息的传输通路。古今结合,督脉应是属于大脑的经脉,大脑有着栽培督脉功能的现代科学依据,是督脉的发源地。笔者取《内经》督脉“下项中、循脊、入骶”之走向及《难经》“督脉者……属于脑”之归属和风府为大脑出入口之寓意,并会同曾鹏飞[6] 、王若铨[7]就督脉起源于脑由上向下循行的观点,再结合现代医学知识,笔者修正:督脉是起源于大脑皮层的经脉,它起源于大脑从风府而出(见图3) ,其上行者“上巅、循额、至鼻柱”,“至龈交而终”,其下行者“下项中,循脊,入骶”。督脉起于大脑从风府而出下项中循脊入骶正是大脑皮质脊髓束的全程走行,皮质脊髓束控制着躯干四肢运动,与下行督脉在项背部的走行及功能基本一致,所以皮质脊髓束应是下行督脉在项背部最主要的实质内容;皮质脑干束的病变与上行督脉的病变相一致,所以皮质脑干束应是上行督脉在头面部最主要的实质内容。

        《针灸大成》所载督脉病变较为全面,诸如手足发麻、手足拘挛、颈项强直、瘫痪、中风不语、口眼歪斜、癔症、眩晕昏厥、癫狂、惊厥、抽搐、震颤、腿膝腰背疼痛、伤寒、破伤风等。现代医学证明,以上诸证皆为大脑皮层本身及其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病变,所以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应是督脉的实质内容。

        马惠芳指出:“针灸督脉经穴可以治疗以上诸症,特别是对神经精神系统疾患有重要的治疗意义,这不仅是古代医家的经验总结,而且已为现代临床和实验研究所证实”[8] ,说明督脉与大脑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电针督脉一方面能促进皮质脊髓束神经轴突的再生, 另一方面可减轻皮质脊髓束的神经损伤症状和促进其损伤后神经干细胞的增殖[9~10 ]。

        夏勇等从现代解剖学角度指出, 督脉所处解剖位置相当于脑脊神经系统,而其所属穴位即分布于脑、脊髓部位,故针刺其穴位后信息较直接地反射传入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内,从而发挥其特异性神经—体液调节功能[11]。

温晓妮采用相关文献资料论证:电针督脉经穴可以通过皮质脊髓束的双侧神经司控的特性,促进脑功能的代偿和重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12]。

        苏红梅等从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针刺督脉经穴可以改善大脑血流量,降低脑梗死面积,减轻脑水肿程度,改善神经精神症状”[13]。针刺督脉经穴可能就是通过对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在脊背正中线上阳性生物电磁的磁场感应点的刺激而引发磁电效应的反射调节达到目的的。

林红认为中风首当以督脉论治,针刺督脉可以显著地改善大脑的躯体运动功能[14]。中风偏瘫是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病变,针刺督脉经穴能改善躯体的运动功能实质上就是在刺激和反射调节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的功能状态。

        曾芳从经络理论角度并结合实验和临床研究论证:针刺督脉对大脑皮质病变的老年性痴呆有较好的疗效[15]。胡钧等指出:“通督调神”针法在实质为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病变的小儿脑瘫中起着重要的改善作用[16]。

        孙玉香等指出:“通督调神”针法在实质为皮质脑干束属下的听神经障碍引起的原发性神经性耳聋有着显著的疗效[17]。

        周长斗等的研究证明督脉电针对皮质脑干束属下的神经障碍所引发的吞咽障碍也有显著的疗效[18]。

        孙培养等采用通督调神针法在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随机对照研究中得出结论:通督调神针法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症状及其神经功能的缺损和提高其躯体活动的能力,其疗效显著高于西药百忧解的对照组,说明针刺督脉可以显著改善大脑的神经精神症状和其支配躯体运动的功能[19]。

        大量的针灸临床实验证实,针刺督脉经穴对大脑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所引起的病变有着重要的治疗作用。“病变在脑,首取督脉”,这已成为历代医家的共识,所以督脉应是属于大脑的经脉。

        由于督脉与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的起止、走行基本一致,功能、病变一致,所以督脉应是反映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病理生理的经脉。

 

1.2 任脉

   按照现代医学理论和条件反射的活动规律,机体的生命活动首先应是在躯体感觉神经纤维和内脏感觉神经纤维接受内外各种感觉信息的刺激,并传入各级中枢,经过各级中枢的整合后,才能反射性地引起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的反应性活动。没有感受性刺激,就没有反射性运动,如同聋哑人一样,没有听觉的感受性刺激,就没有言语的反射性运动。所以生命活动应遵循: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的条件反射活动规律。大脑(识神)→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督脉)→躯体运动(视听言行)实质上只是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条件反射活动规律中的运动信息传出系统,而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则应是条件反射活动规律中的感觉信息传入系统。任脉担当着躯体感觉信息传入的重任,如此才能和督脉躯体运动信息的传出相反相成组成大脑的躯体运动/感觉信息系统。                       

        督:督导、促进的意思;任:接受、担任的意思。按照阴阳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原则,督脉既是传导躯体运动信息的经脉,那么与之对应的任脉则应是传导躯体感觉信息的经脉,如此才能构成一个躯体运动/感觉的信息系统。

现代医学证明,躯体浅感觉(痛觉、温觉、触觉) 的神经纤维在脊髓内形成脊髓丘脑束传入通路,躯体深感觉(肌、腱、关节的感觉) 的神经纤维在脊髓内形成薄束、楔束传入通路,脊髓丘脑束和薄束、楔束将躯体左右侧的深浅感觉信息向上交叉传递至脑心中的对侧丘脑,在此整合、换神经元后,再组成丘脑中央辐射,以把整合过的左右侧躯体感觉信息再投射到对侧大脑中央的运动皮层,引起躯体感觉意识,从而刺激大脑运动皮层发出相应的躯体运动信息,躯体运动信息经皮质脊髓束传导至躯体运动神经,以支配和协调躯干四肢的运动。头面部左右侧的浅感觉神经纤维经三叉丘系也交叉传至左右侧丘脑,头面部的深感觉神经纤维传入丘脑的传导路径尚不明了,视觉、听觉、味觉特殊感觉通过一定的途径也交叉传至对侧丘脑(唯嗅觉是例外) ,头面部的深浅感觉信息及特殊感觉信息同样经过丘脑的整合、换神经元,再组成丘脑中央辐射,投射到对侧大脑相应的运动皮层,以激发大脑运动皮层发出头面部的躯体运动信息,经皮质脑干束传至脑神经,以支配协调头面五官的躯体活动[20]。

        任脉起于会阴直线上传环唇后分两支从两目之下中央入目,任脉入目后必通过目系抵达脑心,这才是任脉入目的目的!任脉入目后自然而然要通过目系这个特别通道的交叉传输抵达脑心中的左右侧丘脑(见图4),经过脑心的中继整合后再抵达对侧大脑,因为任脉入目的目的地应该是经过脑心的中继、整合后到达大脑,才能与起源于大脑的督脉首尾相接,形成一气周流。


图4  任脉自下而上与脊髓丘脑束、薄束、楔束的起止走向一致。两睛明目系交叉所夹之处是为脑心。任脉主支起于人体的下极循腹直上从两目之下中央入目后经目系的交叉传输抵达对侧脑心,再经脑心的中继整合后抵达大脑,与脊髓丘脑束、薄束、楔束的起止走向及在脑心的交叉中继后进入大脑对侧的线路基本相符;任脉分支起于人体的下极上循脊里与脊髓丘脑束、薄束、楔束的起止走行基本一致。

 

        督脉起于大脑出风府下项中循脊入骶止于会阴与任脉相衔接,任脉起于会阴循腹直上入目后经两目系交叉传输至对侧脑心,再经脑心的中继后到达大脑与督脉相衔接,如此才能形成任督二脉首尾相接一气周流的小周天,这也就是大脑的躯体运动/感觉信息循环系统(见图5)。而且,督脉起源于人体的上极向下而行,任脉起源于人体的下极向上而行,符合“阳在上,阴在下”“阳下降,阴上升”的阴阳法则。

图5  任督二脉首尾相接一气周流的小周天

        起于人体下极的任脉直线上传至大脑与督脉相衔接的起止线路和起于人体下极的脊髓丘脑束、薄束、楔束直线上传至大脑与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相衔接的起止线路是基本吻合的。由于上传的脊髓丘脑束、薄束、楔束均存在着接受躯体左右两侧感觉信息的两条内部线路,并在上传至脑心时又都交叉进入对侧丘脑,所以,任脉上传后分两支入目,并随两目系的交叉分别进入脑心中的对侧丘脑,说明任脉本身也存在着接收躯体左右两侧感觉信息的两条内部线路。由此可见,任脉与脊髓丘脑束、薄束、楔束的起止走向基本一致,接受躯体感觉信息的功能一致,两条内部线路一致,交叉进入对侧脑心的情况一致,还与督脉的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首尾相接一致,所以任脉的实质内容应是脊髓丘脑束、薄束、楔束以及头面部的“感觉丘脑束”。如此任脉的传入反馈与督脉的传出调控相反相成和首尾相接组成了大脑的躯体运动/感觉信息循环系统,其实质是脊髓丘脑束、薄束、楔束及头面部的“感觉丘脑束”的传入反馈与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的传出调控首尾相接和相反相成组成了大脑的躯体运动/感觉信息循环系统。


         另外,《灵枢.五音五味篇》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即传递躯体感觉信息的任脉还有分支向上循行于脊里,与脊髓丘脑束、薄束、楔束的走行一致,所以任脉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实质上是通过脊里向大脑传递躯体感觉信息的,所以向大脑传递反馈躯体感觉信息的脊髓丘脑束、薄束、楔束应是任脉的实质内容。所以任脉是汇聚躯体感觉信息的“经络之海”。(见图6)

图6 任脉循行图(杨甲山《针灸学》)                             

        图6 任脉主支起于人体的下极循腹直上从两目之下中央入目后经目系的交叉抵达脑心,再经脑心的中继后抵达对侧大脑,与脊髓丘脑束、薄束、楔束的起止走向及交叉入脑相符;任脉分支起于人体的下极上循脊里与脊髓丘脑束、薄束、楔束的起止走行一致。任脉的主支是明修栈道,分支是暗度陈仓。


        刁利红等根据阴阳平衡和相反相成学说等理论,指出电针督脉不仅对脑缺血损伤有修复作用,推测电针任脉在脑缺血损伤中可能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在此新思路的指导下,其课题组成员进行了部分实验室研究,从神经干细胞的角度出发,研究电针任脉治疗脑缺血大鼠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部分结果与其推测相吻合〔21〕。


        电针任脉是在刺激躯体的感觉信息经脊髓丘脑束、薄束、楔束传入大脑,其实质是强化其特异性神经- 体液调节功能,以反馈地促进大脑功能的代偿和重组,换言之,针刺任脉经穴可能就是通过对脊髓丘脑束、薄束、楔束在腹胸正中线上阴性生物电磁的磁场感应点的刺激而引发的磁电调节效应达到目的的,或者是针刺任脉通过感传其上循脊里的分支将躯体感觉信息传递反馈于大脑的,因为上循脊里的任脉与脊髓丘脑束、薄束、楔束的走行一致(见图5)。


        曹雪梅等以针刺任脉经穴为主治疗脑梗塞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认为针刺任脉经穴有促进大脑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22〕,饶晓丹等实验研究发现,针刺任脉督脉对脑缺血后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均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其中神经干细胞被公认为能自我更新并提供大量脑组织细胞的细胞〔23〕。这些研究不仅说明任脉和督脉均与大脑密切相关,而且做为大脑躯体运动/感觉信息系统的循回传输通路,反映着督脉的传出调控和任脉的传入反馈的一个信息系统的整体作用,体现着督脉的反射调节信息和任脉的反馈调节信息的双向治疗作用,体现着阴阳平衡和相反相成学说的理论。  


       背为阳,腹为阴。总督诸阳的督脉实质上是与其起止走行、功能及病变基本一致,并属于发放性传出运动的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的生物电磁活动在脊背正中线上的磁场反应线,因为背为阳,是脊髓阳性生物电磁场的对应部位;调任诸阴的任脉实质上是与其起止走向、功能及病变基本一致,并属于收受性传入运动的脊髓丘脑束、薄束、楔束的生物电磁活动在腹胸正中线上的磁电场投影反应线,因为腹为阴,是脊髓阴性生物电磁场的对应部位。所以,针刺督脉任脉经穴实际上就是通过对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和脊髓丘脑束、薄束、楔束在各自对应阴阳线上的生物电磁感应点的刺激而引发的特定调节效应。如同沿着特定的线路巡航上千公里而到达目的地的鸟类、渔类有着磁场感应的定向导航一样,针刺某一经穴就会根据其特定的磁场感应波而向特定的方向和目标循经感传调节信号而发挥磁电感应调节效应。


2  组成脑心内脏运动/感觉信息系统的传输通路

        足太阳是起源于脑心向五脏六腑传递脑心元神调控内脏运动信息的经脉,与之相反相成,肾收藏五脏六腑之精主骨生髓通于脑则是通过其上循脊内的足少阴肾经经髓道将内脏感觉信息传递反馈于脑心的。即足太阳的传出与足少阴的传入相反相成组成了脑心的内脏运动/感觉信息系统。


2.1 足太

        督脉起源于大脑,是传递大脑躯体运动信息的经脉,受大脑识神活动的支配,所以躯体运动随人的意志而转移,是心理活动;足太阳起于目,就必起源于脑心,这是由于命门目与脑心在发生学上的渊源关系所决定的。足太阳是传递脑心内脏运动信息的经脉,受脑心元神的支配,所以内脏运动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是生理活动。


         现代医学证明,内脏活动受内脏运动神经的支配,内脏运动神经又叫植物神经,在很大程度上不受意志支配,它主要受脑心既定固有的生物程序所控制,所以有人把脑心(间脑) 称之为内脏脑,内脏脑主理内脏活动。植物神经又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形成的椎旁神经节列于脊柱两侧,各椎旁神经节由节间支互相串连而构成交感干,交感干源自脑心,受脑心控制,位于脊柱两侧,上自颅底,下至尾骨挟脊而下行(见图7) 。交感干发出的交感神经丛联络内脏器官,以支使内脏运动,所以,交感神经丛也叫做内脏交感运动神经,是内脏运动的主导者。副交感神经节则位于所支配的内脏器官附近,与交感神经起着相拮抗的作用,但这种拮抗的性质是使内脏活动协调,保证内脏器官正常的活动。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植物神经)的最高中枢在脑心,二者在脑心的控制下,共同支配着内脏运动,如同人的左右手一样,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去完成一件事情;或如同人行走的左右脚一样,一前一后相拮抗,但是在前进着。

(图7)


图7  交感干全貌。足太阳在背部与位于脊柱两侧交感干的走行和功能基本一致。

 

        足太阳经从项部沿脊柱两侧下行,与交感干列于脊柱两侧的循行线路基本一致;足太阳内连五脏六腑之俞将阳气输注于五脏六腑,以温煦推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与交感干发出的交感神经丛内连五脏六腑及其增加能量代谢、提供热量以温煦推动内脏器官活动的功能基本一致;足太阳不受大脑识神意志支配而根据脑心元神既定固有的生物程序控制着五脏六腑等内脏的自主活动,与交感干不受大脑意志支配而根据脑心既定固有的生物程序控制着内脏自主活动的功能基本一致;足太阳与交感干的最高中枢(脑心) 一致,主要的挟脊而行一致,传递脑心内脏运动的功能一致,所以,足太阳在脊柱两侧循行的主要实质内容应该是交感干,是交感干对应在脊柱两侧的生物磁电线路。


        另外,足太阳下项循肩髆内是分作四行而下的,通常只讲挟脊入五脏六腑之俞的内侧两行应为主脉,对五脏六腑的内脏运动起着主要作用,外侧两行应为支脉,对内脏运动起着配合协同作用。是否可以这样设想,外侧支脉的实质应该是协同内脏运动的副交感神经对应在体表的生物磁电线路,有待进一步的探究。总之足太阳经的主脉和支脉在脑心的统筹支配下相互配合协调,共同主理着内脏运动。


        周逸平等综述:足太阳经的背俞穴与交感干和交-脊联系点体表投影关系十分密切,电针足太阳经的背俞穴与交感干及其支配的内脏活动密切相关,而切断交感干神经和用交感干神经拮抗剂或毁坏其上位脑中枢又可使电针足太阳经背俞穴失去作用,论证了足太阳经与脑心(间脑)与交感干神经及其支配的内脏活动相关体现了作为整体的内脏活动的调控途径[24]。

        足太阳经的背俞穴与交感干和交-脊联系点的体表投影关系十分密切,实质上这是交感干和交-脊联系点在体表的生物电磁感应影射点,电针足太阳经的背俞穴实际上就是刺激其磁场感应点,而发生磁电效应从而循经感传调节交感干及其支配的内脏活动。针刺足太阳经背腧穴治疗五脏六腑内脏性疾病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地证实,而足太阳经是传递脑心内脏运动信息的,所以针刺足太阳经可以调理内脏疾病。足太阳接受脑心的指令,反映脑心的生理病理现象,脑心元神则通过足太阳经传递其五脏六腑内脏运动信息,以主宰一切内部事务,即足太阳经只是向内脏传递脑心元神调控五脏六腑内脏运动的信息传出通路。                                              2.2       足少阴/冲脉

        按照阴阳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原则,足太阳既是传导内脏运动信息的经脉,那么与之对应互为表里的足少阴则应是传导内脏感觉信息的经脉,如此才能构成一个内脏运动/感觉的信息循环系统.

        现代医学证明,内脏感觉神经纤维在脊髓内形成的内脏感觉丘脑束可能靠近脊髓丘脑束上行而传至丘脑〔20〕,也可能传至脑心的大部分区域,因为脑心(间脑)主理内脏活动,所以应是内脏感觉信息传入和反馈的最高整合中枢。内脏感觉信息经过脑心的整合后,即反射性地引发出内脏运动信息,内脏运动信息最终通过脑心中的下丘脑-脊髓这个内脏自主运动通道再传至交感干(足太阳主脉)和副交感神经(足太阳支脉)〔20〕以促使五脏六腑的内脏运动,从而主理内脏活动。

       肾藏精,是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换言之,肾收藏五脏六腑内脏感觉信息而为之“精”。五脏六腑内脏感觉信息(精)集中收藏于肾,肾精是五脏六腑内脏感觉信息的抽象概括和最高代表及通俗的表达方式。以肾精的名义,以“肾精主骨生髓通于脑”的传输渠道,将五脏六腑内脏感觉信息通过髓道传输反馈于脑心,这就是“肾藏精主骨生髓通于脑”的真实涵义和最高目标,这就是将五脏六腑内脏感觉信息(肾精)通过髓道(内脏感觉丘脑束)传输反馈于脑的形象而通俗的表达方式。

       《灵枢.经脉》曰:足少阴“贯脊,属肾”,足少阴肾经与脊髓直接相通。《足臂十一脉灸经》曰:足少阴脉“循脊内”,《阴阳十一脉灸经》曰:足少阴脉“上穿脊之”。即肾藏精,是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五脏六腑活动产生的内脏感觉信息皆集中收藏于肾,肾再通过其上循脊内的足少阴肾经经过脊髓的内脏感觉丘脑束(髓道)上传反馈于丘脑(脑心),如此循环往复从而形成了脑心的内脏运动/感觉信息循环系统,所以,肾精主骨生髓通于脑及足少阴肾经上循脊内的实质内容应该是脊髓的内脏感觉丘脑束。

        甄俊平等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的研究中指出:针刺足少阴肾经可以在脑内控制内脏活动的边缘系统(生理学观点认为间脑脑心是边缘系统的中心成分)形成完整的中枢激活与反射环路〔25〕。说明足少阴肾经可以感传到脑的内脏中枢,这是肾收藏五脏六腑之精主骨生髓通于脑的证据,也是上循脊内的足少阴上传内脏感觉信息的证据。再者,足少阴肾经主治肾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等内脏自主性疾病,所以针刺足少阴肾经可以在边缘系统内部形成完整的中枢激活与反射环路。笔者论证,边缘系统就是脑心元神所住的泥丸宫(见图8图9),脑心泥丸宫主宰着内脏运动[1,4] ,所以针刺足少阴肾经可以在边缘系统(泥丸宫)形成完整的中枢激活与反射环路则是印证了内脏感觉信息应反馈至脑心泥丸宫的这一观点。

(图8)                                                              (图9)

图8 边缘系统的解剖,如图中阴影部分所示。边缘系统构筑的泥丸宫,脑心居于泥丸宫的中心,是元神所住之宫。

图9  泥丸宫的组成。 丘脑、上丘脑、下丘脑是泥丸宫的中心成分。下丘脑是泥丸宫最重要的内脏输出通道。 

      《灵枢.逆顺肥瘦篇》:“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者焉”。禀,回禀、禀报的意思,即五脏六腑的活动信息皆得禀报予冲脉,所以冲脉是内脏感觉信息汇聚之海。“冲”有中空、空虚之义,能海纳百川〔26〕,故冲脉能容纳五脏六腑之信息。冲脉起于“胞中”又“至胸中而散”,故能感受五脏六腑变化之信息。

      《素问.骨空论》:“冲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冲脉入目后必抵达脑心,这是目与脑心在发生学上的渊源关系所决定的。冲脉自下而上入目后应该是通过目系抵达脑心的,因为冲脉感传的是内脏信息,脑心是内脏信息的最高中枢。

        冲脉起于腹腔上至巅顶与普通内脏传入神经纤维在盆腔、腹腔及孤束核在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分布一致,其走行与内脏感觉丘脑束走向相吻合,所以冲脉也是向上传递内脏感觉信息的经脉。

        冲脉“随腹直上”至右目下入目(见图10)后通过目系抵达脑心,将五脏六腑禀报的内脏感觉信息反馈至它的最高中枢——脑心。任脉的躯体感觉信息上传至面部后分两条线路入目,然后经两目系交叉进入脑心中继后再抵达它的最高中枢——大脑的左右半球(见图3),因为大脑左右半球交叉控制着躯体对侧肢体的活动。而冲脉单线路入目后经目系止于脑心,因为内脏感觉信息不存在左右之分,脑心的内脏运动信息也不存在交叉控制的问题。所以任脉传递反馈躯体感觉信息分俩支入目经目系的交叉进入脑心中继后抵达大脑和冲脉上传反馈内脏感觉信息单线路入目后止于脑心的循行线路是有现代科学依据的。

 图10   冲脉循行图(杨甲山《针灸学》)

图10  冲脉主支起于人体的下极循腹直上入目入脑心与内脏感觉丘脑束的起止走向相符;冲脉分支起于人体的下极上循脊里与内脏感觉丘脑束的起止走行一致。冲脉的主支是明修栈道,分支是暗度陈仓。


         冲脉分支又上行于脊内(见图10),即冲脉可将其汇聚回禀的五脏六腑内脏感觉信息直接通过脊髓的内脏感觉丘脑束传输反馈至丘脑(脑心),所以内脏感觉丘脑束或也应该是冲脉上行于脊内的实质内容。况且,冲脉与收藏五脏六腑之信息的肾及足少阴密切相关,二者起着相互配合的协同作用。

        “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实质上是内脏感觉性病变,所以冲脉应是传递五脏六腑内脏感觉信息的经脉。

        程建斌等通过对奇经八脉的考证分析并结合中西医对脑的认识以及经络的现代研究认为:冲脉与脑密切相关,冲脉主支自下而“随腹直上”,“其上者,出于颃颡”(蝶骨体)后应行至脑心中的下丘脑,所以程氏认为冲脉的上极应是脑心中的下丘脑〔27〕。冲脉上出于颃颡后“渗诸阳,灌诸精”是指其上行的最终目的和功用,但冲脉是阴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汇聚的是内脏感觉信息,所以冲脉上至脑心“渗”“灌”的应是内脏感觉信息。冲脉是阴脉之海,“渗诸阳”只是将其内脏感觉信息(阴)渗入脑心(阳),“灌诸精”是将内脏感觉信息灌入脑心的反馈而已。

      《灵枢.五音五味篇》“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即冲脉任脉皆起于人体的下级,皆为经络之海,其性质是皆为汇聚收集感觉信息的经络之海,所以又皆为阴脉之海,其主支皆明示于体表循腹直上,而其分支却皆内循于脊里而上行,二者都是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见图6图10),实质上都是通过脊里将机体的感觉信息上传至脑心和大脑,只不过冲脉是汇聚反馈内脏感觉信息至脑心的经络之海,任脉是汇聚反馈躯体左右侧感觉信息至对侧大脑的阴脉之海。

        督脉下循脊里及足太阳挟脊下行传递机体的运动信息,任脉足少阴冲脉上循脊里传递机体的感觉信息,符合“阳在上,阴在下”“阳下降,阴上升”的阴阳法则,可见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认识到脊髓是一个上下来回传递人体信息的重要通道。

      《素问.上古天真论》言:“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七七任脉虚,太冲脉少,天葵竭,地道不通”。肾气盛天葵至则任脉通冲脉盛,肾气衰天葵竭则任脉虚冲脉少,即冲脉任脉反映的是男女发育、生殖与衰老盛衰变化的经脉,是感受感应感觉信息的反映,与肾气(元气)的促进功能相对应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

        张佛明等指出:在现代临床中,冲脉除了主治“逆气里急”之内脏感觉性疾病外,也常用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更年期综合征以及老年人气血两虚所致的内脏功能紊乱(内脏感觉信息紊乱)之疾病,在这方面针灸疗法能够发挥药物所不能及的作用〔28〕,说明冲脉与内脏感觉性疾病密切相关。

        足太阳和足少阴/或冲脉组成了脑心的内脏运动/感觉信息系统,其实质是交感干的传出调控和内脏感觉丘脑束的传入反馈组成了脑心的内脏运动/感觉信息系统。这就是肾精(五脏六腑、感受器) →足少阴/或冲脉(内脏感觉丘脑束、传入神经) →脑心(间脑、中枢) →足太阳(交感干‘主脉’/副交感神经‘支脉’、传出神经) →五脏六腑(内脏、效应器) 的内脏运动/感觉信息系统的生命反射活动规律。

再者,《内经》“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上属于脑”,“诸脉者,皆属于目”,“目者,宗脉之所聚”,五脏六腑之内脏感觉信息通过各种经脉渠道皆传输汇聚于目,而目“囊撷筋骨血气之精,与脉并于系,上属于脑”,最终还是要通过目系传输反馈于脑心的,殊途同归,这是它的最终的目标,但表述的形式不同,其实质还应该由是脊髓内的内脏感觉丘脑束来完成的。还有《内经》“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上属于脑,后出项中”,提示了五脏六腑内脏感觉信息传输反馈于脑心后,经过脑心的加工处理,引发的内脏运动调控信息直接“后出项中”,与足太阳合,“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的下项挟脊入五脏六腑之俞的信息循环又一途径。这也是《内经》着实描述了五脏六腑之精气(内脏感觉信息)→目→目系→脑(脑心)→足太阳(内脏运动信息)→五脏六腑之俞的内脏感觉/运动信息的循环路径。

      《内经》“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上属于脑”,肯定是上属于脑心而不是大脑,一是因为目通过目系与脑心直接相通,二是因为大脑皮层是丘脑脑心的自然延伸,是脑的低级部位,切断与丘脑联系时,相应大脑皮层区域的功能也就完全丧失,说明丘脑脑心(元神)控制着大脑皮层(识神)的整个活动水平。 

(图11)

图11  大脑是丘脑脑心的自然延伸,是低级脑部位,切断与丘脑联系时,相应大脑皮层区域的功能也就完全丧失,说明丘脑脑心(元神)控制着大脑皮层(识神)的整个活动水平。 


        机体运动分躯体运动和内脏运动两大系统,经脉应是构成这两大系统的信息传输通路。人体的主体经脉是十四经,十四经脉中督脉起于大脑出风府下项中循脊入骶止于会阴与任脉相衔接,任脉起于会阴循腹直上分俩支入目后再交叉进入脑心,经脑心的中继后到达大脑与督脉相衔接,即督脉与任脉首尾相接独特于十二经组了大脑的躯体感觉/运动信息循环系统。实际上这就是皮质脊髓束(督脉)的传出调控通路与脊髓丘脑束、薄束、楔束(任脉)的传入反馈通路反应在体表的生物磁电线路组成了任督二脉一气周流的躯体运动/感觉信息循环系统。


       十二经脉中足太阳经起源于脑心,下项挾脊入五脏六腑之俞,统帅总领十一经,而这十一经应该正好是五脏六腑之经脉,其一:五脏六腑在脑心足太阳经(交感干)的支配活动下产生的五脏六腑之精(内脏感觉信息)皆收藏于肾,肾主骨生髓通于脑通过其上循脊内的足少阴(内脏感觉丘脑束)上传反馈于脑心,即足少阴与足太阳互为表里的密切关系组成了脑心的内脏运动/感觉信息循环系统;其二:冲脉为十一经脉之海,为五脏六腑之海,冲脉将其汇聚收集的十一经脉之信息(五脏六腑之信息)通过其上循脊内(内脏感觉丘脑束)的传输通路反馈至脑心。总之,这实质上就是交感干(足太阳)的传出调控通路与内脏感觉丘脑束(足少阴/冲脉)的传入反馈通路组成的脑心内脏运动/感觉信息系统。


        综上所述:起源于大脑的督脉下行传出调控与任脉的上行传入反馈组成了大脑的躯体运动/感觉信息系统,其实质是起源于大脑的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的传出调控与脊髓丘脑束、薄束、楔束及头面部的“感觉丘脑束”的传入反馈组成了大脑的躯体运动/感觉信息系统;起源于脑心的足太阳下行传出调控与足少阴/或冲脉上行传入反馈组成了脑心的内脏运动/感觉信息系统,其实质是起源于脑心的交感干/和副交感神经下行传出调控与内脏感觉丘脑束的上行传入反馈组成了脑心的内脏运动/感觉信息系统。下行与上行、传出与传入、运动与感觉、调控与反馈信息相反相成,可见中西医有着不谋而合的共识,只不过是二者的表述方式不同,中医的表述宏观而大略、形象而通俗、抽象而概念,西医的表述微观而细致、具体而专业,前者体现了通俗化,便于形象描述和整体观念,后者体现了专业化,便于微观描述和系统观念。


        督脉与任脉组成的大脑躯体运动/感觉信息系统和足太阳与足少阴/或冲脉组成的脑心内脏运动/感觉信息系统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但脑心元神控制着大脑识神,是机体的最高主宰者〔1〕。换言之,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与脊髓丘脑束、薄束、楔束及头面部的“感觉丘脑束”组成的大脑躯体运动/感觉信息系统与交感干和内脏感觉丘脑束组成的脑心内脏运动/感觉信息系统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但间脑脑心控制着大脑皮层,是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主宰者。可见,中西医有着不谋而合的共识。


        大脑躯体运动/感觉信息系统与脑心内脏运动/感觉信息系统相辅相成还有着经络学证据,如脑心足太阳经上额循顶一分支从百会穴入颅联络于大脑,以脑心元神之气潜在制约着大脑督脉的躯体运动功能;受大脑意志支配的另一督脉分支与足太阳同出于目内眦,上额循顶与足太阳偕行挟脊入五脏六腑之俞,以大脑识神之气潜在影响着脑心足太阳的内脏运动功能,二者互相协调,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


         由此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学就用督脉和任脉的组合这种宏观而形象的表述方式描绘了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与脊髓丘脑束、薄束、楔束及头面部的“感觉丘脑束”组成的大脑躯体运动/感觉信息系统;用足太阳和足少阴/或冲脉的组合这种形象而通俗的表达方式揭示了交感干和内脏感觉丘脑束组成的脑心内脏运动/感觉信息系统,实属中医学的伟大!


        督脉与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任脉与脊髓丘脑束、薄束、楔束,足太阳与交感干,足少阴/或冲脉与内脏感觉丘脑束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而且大量的现代针灸临床实验也足以证实督脉与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足太阳与交感干有着本质的关系,任脉与脊髓丘脑束、薄束、楔束的关联也有针灸实验在验证着,而足少阴/或冲脉与内脏感觉丘脑束的关联期待着更多针灸临床实践的论证和总结。


        既然理论与实验相符,尤其是督脉与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足太阳与交感干的本质关系有着大量的证据,我们就不能视而不见,一味的墨守成规,几十年甚至上千年不敢跨越雷池半步,实属中医学发展史上的遗憾。即使是我们的创新理论与实验不十分完美,也不妨公诸于世,在实践中在争鸣中再探索再完善。捋顺督脉与大脑的关系,明确督脉与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足太阳与交感干,任脉与脊髓丘脑束、薄束、楔束,足少阴/冲脉与内脏感觉丘脑束的本质关系,将会更好的指导我们的临床实践,甚至还会有更大的进展。兹以此文抛砖引玉,抛光沁色,有俟来者。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于五味学苑公众平台会员投稿,作者:贾耿,所有权利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保留本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