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第36-37讲 素问·生气通天论4-5

 高州佬 2017-05-06

视频建议wifi状态下阅读



36  素问·生气通天论4

我们继续讲课。“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热之邪过盛,阴精不能与它配合,火热之邪扰乱神明,因此出现狂躁不安的症状,有这样一个病例,这是最近几年的事儿:有一位21岁的姑娘,是幼儿园的老师,她得病住在精神病院里,请我去会诊的,症状是狂躁不安,连喊带叫,不睡觉,常用的抗精神分裂的这些镇静药都使上、不效。西医大夫的办法就给她注射胰岛素,胰岛素一推下去以后,很快低血糖,血糖低她就晕倒了,她就不闹了,可以过23天一恢复,一吃饭回过劲来就又开始闹,不停地唱、不停地叫。会诊的时候、她这样的病人都得住单间儿了,妈妈护理,跟妈妈也是乱打乱闹的。舌头看得见,为什么呢?她老拿着那么一小盒果冻,不停地舔那果冻,她一舔果冻就看见舌头了,舌红瘦、起刺,说明内热很盛。她也不是总在闹啊,有时候多少的可以安静会儿,也可以切切脉,那脉细数得很,跳得非常快,你想啊,她在那儿不动就跳得数,再加上病人本身就是内热扰乱心神了。这病怎么得的呢?这病因也很清楚,是为了参加一个电视台录制的知识大赛,这不要背很多东西吗,妈妈说她一个礼拜之内就没有睡觉,昼夜在那儿找材料背(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增加知识,那太急了,阳气者烦劳则张啊,这样几天下来那阳气得多亢张啊,亢张就伤阴精,阴不胜其阳,阳邪并于阳位就伤了心神了,所以出现了狂证。这在治疗的时候要用潜阳养阴的方法,基本方还是用的三甲复脉的底子,再加上一些羚羊粉之类的。本来如果是以往的话,应该用犀角清这个心火,但是我们现在参加动物保护组织了,不能用犀角了,除非是个别人家有存货的还可以用。治疗了一个礼拜这个病人就平静下来了,这是一个“阴不胜其阳、脉流薄疾,并乃狂”的病例。

还有一个这样的病例,也是我治疗的,是一个28岁的妇女,生小孩难产,侧切之后感染,10天后突然发烧,发烧之后胡言乱语,那就是精神错乱了,产后精神障碍,说自己有2个大脑、说有特务在跟踪她,等等的这些知觉的紊乱都出来了,本来应该住院治疗,但是当时精神病院的病床不够,就在门诊治,等我到门诊的时候呢,这个病人那是又有一周的时间了,自己在家里治,吃的西药,效果不行,来看病的时候两个大男人一边一个架着她,她还大喊大叫地挣扎,说有人窥视、跟踪她,有人迫害她,自己有两个大脑了等等这些个胡言乱语,狂躁不安。这个病例也很清楚,原因就是难产侧切感染,既有伤血、又有热邪,伤血就会阴不足了,再加上热邪感染,也还是阴不胜其阳,她用西医的镇静药效果不是很明显,有时候效果明显人家就不再找中医会诊了。我给她用的是黄连阿胶汤作为基础来补阴健脾,加上点清心火的药,比如说连翘心、莲子心。那鸡子黄是补脾的药嘛,这样又养阴又补脾,又清心火等等。治了两个礼拜后医院有空闲的床位了,就通知她来住院,病人家属说我们好了,不用住院了。然后我又派学生去随访过,确实没事儿了,这个病例就治愈了。

所以“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的病例,在临床上还不少见,至于承气汤治的那个神昏谵语也是一种狂的现象,那还不算一般的精神病,就是高烧引起的神志昏乱。上面这些是“阴不胜其阳”,阳气过盛的内容。如果是“阳不胜其阴”,可以出现“五脏气争,九窍不通”,阴气过盛了,阳就不能通畅,所以五脏可不就不和了嘛,五脏气争就是五脏不和嘛,五脏失调了,九窍不通我们在前面讲过了,“其气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而且“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那都是讲的内脏的功能失调而出现了九窍的功能障碍,所以九窍不通反映的是五脏的功能失调,九窍是五脏精气所灌注之处。

是以圣人陈阴阳”,陈就是陈列、调畅,陈阴阳就是把阴阳调畅起来,好像摆列开、摆列整齐一样、由于圣人能够陈阴阳,所以就“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和同也是协调,筋脉与气血运行正常,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如果是这样,人体内调和了也就能和外界调和,外邪就侵害不了人体,“耳目聪明,气立如故”,耳目聪明也反映了五脏功能正常。立作行讲,就是气行运行正常、不紊乱。

下面又讲了由于阳气受伤引起的疾病,比如风客淫气,精乃亡”,阳气本身不足,风邪侵犯、滞留,淫气就是淫乱之气、过剩之气,也就是风邪过盛(是否可解为:风邪滞留体内使阳气淫乱),可以耗伤人体的阴精,亡是受伤。邪伤肝也”,风为阳邪,气通于肝,肝气通于风,所以风邪伤肝。阳气本身就不足,再加上“因而饱食”,吃得过饱,“筋脉横解,肠澼为痔”,横就是放纵,解就是松驰,横解其实就是松驰,肠澼是痢疾之类的疾病,痔就是痔疮。这是由于饱食太过,伤了肠胃的经脉,使得经脉松驰而出现痢疾或者痔疮(因久痢而痔吧)因而大饮,则气逆”,饮是指饮酒,饮酒过多,酒气本身就是热性的、向上,阳气受伤了再大饮,气更容易上逆了。“因而强力”,在阳气不足为前提的情况下,再勉强用力,包括两个方面,一个勉强入房、男女两性强力,另一个就是勉强用体力,特别是搬重东西太过用力,一搬就“肾气乃伤,高骨乃坏”,高骨就是腰骨。所以现在有些个病,比如说椎间盘突出也属于高骨乃坏,在他本身正气不足的时候,稍微一搬东西,对他来说就超重了,就常出这种事儿。当然了,这个勉强用力还是个相对的,有这样一个病人,他就提了个水壶,挺大的人了、一个成年人,那水壶能有几斤重?不会超过5公斤吧,他一提、好,对他来说太重了,高骨乃坏,马上就腰痛了,所以呢还是有正气虚作为前提。

下面这两行字就更是要大家熟记的话了,甚至于你应该背下来。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你看看吧,阴阳两者相互关系的要点、关键,阳气密闭阴精才能固守,也就是阳气的固摄作用强大了,都能使得阴精固密。“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阴阳两者要不相协调,就好像有春天没有秋天、有冬天没有夏天那样,那就不成其自然了,万物也就不能生长了。“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所以要使阴阳调和,这是圣人的法度,是养生、治病最好的方法。如果不能这样,“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阳气过亢了,阴精就不能密闭、就不能守于内,阴精就会竭绝。上面我们讲了“阴不胜其阳、脉流薄疾,并乃狂”等等的,它也是这个问题啊,也是阳强不能密啊。“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襞积于夏,使人煎厥”,那也是阳强不能密啊。“阴平阳秘”,就是阴阳之气和平啊,阴气和平、阳气固密,“精神乃治”,这个精神可以用来泛指一切机能活动,不单是精神问题,当然精神是正常的,治是正常、调理而不紊乱,就是人体是健康的。“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和阳相互脱离、决裂了,人的阴阳之气全要耗伤、枯竭,也就是说,阴阳离决了,生命也就终止了。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露风是暴露于风邪、感受风邪,衣服没有穿好而受了风邪。当然也有人解释露风是感受雾露和风邪,那个露是作为雨露之露,我们教材上用的是暴露的露,说“露风,泛指一切外感病的致病因素,露作触冒讲”。由于受到风邪的侵袭而出现寒热的症状,恶寒发热的病证、也就是外感病。换句话说,这个露风可以理解为泛指外邪,风寒暑湿燥火都可以称为露风。外邪侵入人体,一开始最主要的症状是出现发热恶寒的表证。后世不是有“有一分寒热便有一分表证”的话吗,这是从《内经》理论来的嘛,就是这么发展下来的。至于感受外邪,为什么会发热恶寒,这从分析病机来说,因为外邪伤人的时候,首先伤人的卫气,使得卫气不能发挥温煦作用,所以就恶寒(我认为是寒闭腠理,热郁于内就像火炭,火炭怕什么,当然怕寒),卫气是位于表的嘛,外邪侵入人体首先伤人的卫气,使得卫气“温分肉,肥腠理”的作用失常了,不能温煦皮肤分肉所以就恶寒。为什么发热呢,外邪侵袭之后,一般的都要使腠理密闭,腠理密闭后就不能够正常地向外宣散,就郁于内,卫气不宣了,所以就郁于内,不能正常地散出去了,所以就发热。我们在讲卫气运行的时候,不是有一个“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吗,各处都有卫气的温煦,那么当外邪侵袭、腠理密闭时,卫气不能散出去了,不能散出去就为热。卫阳之气是阳热之气,闭郁就化热。所以又恶寒又发热,不是说你热了吗,怎么还怕冷呢?热归热,但是它又不能正常发挥温养作用了,所以还恶寒,体温很高了,这人还特怕冷。

下面这几句话我们在《阴阳应象大论》中也见过类似的话,不完全一样: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正是由于阳气失常了,所以春天感受风邪,风是春季的主气嘛、暑热为夏季的主气、暑湿为长夏的主气、燥为秋季的主气、寒冷为冬季的主气。所以春伤于风邪,风邪滞留没有很快地排除、祛散,乃为洞泄、到夏季容易生产洞泄之病,洞泄就是飧泻,完谷不化、水谷并下啊,不能止那种泻叫洞泄。洞泄的病机是由于阴阳不能互根了,春天阳气当升,但因感受了风邪而不能升,夏天阳气当长但不能长就成为阴寒、阳虚、寒中之病。所以洞泄不是夏天得的病,而是春天感受了风邪(理不通,应该从五行的角度来论述,比如春之风伤肝,肝克脾,经过传变后,到夏天克脾,脾不运化则洞泄)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暑热为夏之主气,夏伤于暑热之邪,到秋天的时候,风凉外束,使得肌表闭塞了,里头有暑热、外头有风凉束表,因此出现痎疟,痎(zu,醢也;醢hai,肉酱也)疟是疟疾的总称。当然有的注家说痎疟是夜里发病的疟疾,好像一般的解释不是这么解。外受风邪之所以会出现寒热往来这个病,就如同我们在126页那句话讲的,“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嘛,那个穴俞闭了之后,里面有暑热。这段是讲的有暑热之邪的侵犯,外面又受风寒之邪的外束,于是出现寒热往来的疟疾(病机仍是没讲通,也应该从五行的角度来论述)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秋天伤于湿邪,使肺气上逆而出现咳嗽。咱们一般不是说秋燥吗,可《内经》这里就是说的伤于湿邪,所以注家们多半解释这是初秋,湿气尚盛,燥气还没有当令。“发为痿厥”,可以理解到冬天出现痿厥之病,痿就是肢体痿弱,厥就是四肢厥冷。教材注释20上讲了,痿厥作偏义复词、偏在于痿,也就是四肢枯痿不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嘛,秋伤于湿,导致秋天阳气应收而不能收,因此到冬天当藏而不能藏,不能够温养骨骼筋脉,所以就枯痿了(从五行的角度看,秋易伤肺,肺克肝,肝主筋,所以痿厥)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冬天感受寒邪,冬主藏精,冬主藏而不藏,到春天之后阳气上升,但阴精不足而阳气不能随着外界的阳气上升,这个时候就容易发生温热之病(温病的症状有哪些)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就是四时气候失调了,四时的不正之气能够交替地、更迭地伤害五脏。还不是单纯地一气伤本脏,比如说春天伤于风,风伤于肝,像上面所说的“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它不单是这样,它可以春天伤于风、夏天成为洞泄,夏天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冬生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所以四时之气更迭伤害五脏(还是应该从病的传变、五行生克来理解和论述)。这里的问题是在、好理解,就从阴阳相互滋生这个角度,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互根的这个角度来理解这一段,也就是说只有春生才能夏长,只有夏长才能秋收,秋收好了才能冬藏,冬藏正常了春天才能生,其中某一个环节紊乱,就可以导致下一下环节的疾病状态,这个倒容易理解。容易出现问题的就是“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这是作为后世温病学家的“伏邪”的理论根据。这个问题应该辨证地来看,要是从这一段的本义来看,应该说不含有伏邪的意思(我认为含有,邪都伏到下一个季节了嘛),但是你说后世温病学家根据这个,他发明创造了一个新的理论,可以不可以,应该说也可以,因为这个理论在临床当中也适用啊,伏邪温病说到现在也不能废除掉啊(不应该只是伏邪温病,这一段话应该是伏<潜藏>邪致病,更伤五脏),所以他从这个来引申,来创造一个新的理论出来,应该说也是允许的,也是正常的。可是话说回来,这句话的本意好像不是这么回事儿,如果只有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是伏邪,那春伤于风,夏为洞泄也是伏邪洞泄,好像它并不具备这样的,从逻辑上、从文义上推测下来这一句话,不应该具备伏邪的意思。我是说后世医学家引申发挥,这是允许的。

下面看132页的[理论阐释]首先是强调了阴精与阳气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三点:第一点是互用互存、此虚彼也虚的问题。互用互存,只有有阴的时候才能有阳,只有阴精充足的时候,阳气才能充沛,只有阳气充沛的时候阴精才能化生,是互用互存的。换句话说,此虚彼也虚,没有说阳虚了阴气就特别正常,不可能,严格地说,阳虚之后的病人的阴也是虚的,但是只不过它是相对而言,阳虚显得阴盛了,从互根互存的角度来说,阴虚阳也虚、阳虚阴也虚,阴精虚了不能化生阳气,阳气怎么充足的?那中叫充足,那是虚阳、虚亢,或叫虚热,不是真正的阳气足。所以严格地说,阴虚阳也虚、阳虚阴也虚,此虚彼也虚。第二点是说互相制约、此消彼长的问题。阴阳是相互制约的,所以有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的问题,我第一点所说的此虚彼也虚不矛盾。第三点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和为贵的问题,是讲阴阳调和的问题,必须调和事物才能正常地发展,人体阴阳调和才能保持健康,虽然对立的双方,说斗争是永存的,其实斗争前提下它必须是协调,不协调谁跟谁斗去?从人体生命的角度考虑,必须使阴阳协调,谁说阴阳不是相互对立的?是相互对立的,但是必须保持它们的相互协调才能健康。让它们斗、它尽快地决裂,那只会尽快地死亡,所以从医生的角度考虑,应该想办法促进人体内的阴阳协调,和为贵在我们医学里头是讲的这样的关系。

其次是讲的阴阳失和的病理问题。大家自己看一下。

[临证指要]强调了阴阳互根理论的临床应用问题,主要是用了张介宾的一些观点,所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而能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源泉不竭”。就是说你阳虚的时候单纯补阳是不可以的,阴虚了就一味地补阴、不给点阳分,阴精是化生不出来的。这个观点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当归补血汤,尽管是补血但还是重用黄芪,没有黄芪去补这气,血是不能生的。所以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道理来源于阴阳互根。

下边看133页,也就是《生气通天论》的最后一段,提要是五味偏嗜所伤,或者说是阴之所伤。酸苦甘辛咸五味对人体都是必须的,饮食五味嘛,但是如果太过了,那就“所伤”。五味对阳气而言属阴,因此可以说是阴之所伤。我先读一遍:

[原文]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对全篇来说,大部分是讲阳气的重要性、阳气的生理和病理,中间一部分是讲阴阳协调的重要性,当然也有点阴精的作用,最后这一段是讲阴精所伤。你看,虽然是强调阳气的、生气通天啊,但是在它的论述过程当中,所讲的阳气重要性是主要的论证,其中又谈到阴阳相互协调、阴精的作用,还有阴精失常的时候,就是五味偏嗜的时候导致的一些病证,这样看的话呢,从结构、从内容上,这篇论文就是完整的了。

下面串讲一下:阴之所生,本在五味”,这阴就是说的阴精,人体内阴精化生的根本来源,本就是本源,阴精之本源是饮食五味。“阴之五宫”,五宫就是说的五脏,五脏藏于内,五脏藏神,所以叫五宫,五脏又属阴,所以叫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虽然五脏是藏精的,阴精必须有五味所生,但是饮食五味又能伤害人的五脏。这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没有饮食五味,五脏的阴精不能化生,但是,五味偏嗜了、太过了,就会反过来伤害五脏。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酸味入肝,酸味太过时使得肝气以津,津就是过盛,肝气过盛则肝木克脾土,所以脾气受伤、衰竭。“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咸属于水之味,入于肾,肾主骨,咸味太过就会伤肾(肾伤怎么与肝气津相反呢)而伤人骨髓,使骨气劳伤。肾水又反克脾土,脾主肌肉,所以“短肌”。肾水盛又克心火,所以“心气抑”(肾伤与肾水盛是一回事儿吗?)

上面两句话是按五味入五脏来的,但是下面两句话就不是按前面的意思来的。说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甘味入脾,味过于甘,应该是伤脾土,可是下面说“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所以这句话有个校勘问题,教材注释5说《太素》中甘作苦,这样意思就对了。苦是火之味、入于心,苦味太过的话,心气就不调顺而喘满,色黑,那是心火太盛则反克肾水,所以出现肾气不衡、色黑(味过于甘,脾气以津,脾土气反乘心火,心气喘满;脾土克肾水,色黑、肾气不衡,这样不也说得过去吗)

今天就讲到这里。

 

37  素问·生气通天论5

下面的这句话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这个苦字,从前后文例上看,《太素》注为甘,可从。甜味本来是入脾胃的,但是如果过于甜、或者偏嗜,甘则反伤脾气,所以说“脾气不濡”,濡就是濡润。“胃气乃厚”,厚是指的胀满之类,也就是胃气不畅、阻滞,因此可以出现腹部腹满的病症。其实这也是太过而致病,生病起于过用嘛,过用的原因很多,劳伤过用、饮食过用、情绪过用,这里是五味过用。值得注意的是,《太素》里没有“脾气不濡”的不字,如果按“脾气濡”理解,那就是脾湿,脾湿也是一种病态,总之是甘味太过反伤脾胃。

味过于辛”,辛味本来是入肺,但是过于辛,可以使得“筋脉沮弛”,肝主筋啊,辛味太过、也就是五行之金的太过而伤肝木(怎么这一句就回到五行上来了呢?应该全部用五行来解释),所以肝所主之筋脉沮驰,就是败坏、松驰,筋脉败坏、松驰了,那就不能发挥它的联络关节、主运动的功能了。同时还使得精神乃央”,也就是辛太过,使得神气耗伤(肺金反克、或侮心火),这个央就是殃。

上面说的“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精的产生本源于五味,但是“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人们在养生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饮食五味的调和。所以下面说“是故谨和五味”,酸苦甘辛咸五味对人体都是必要的,但是要谨慎地、适当的调和五味,不要太过、不要偏嗜。这样的话就可以“骨正筋柔”,骨正是骨骼坚强,可以说肾气盛,筋柔是筋脉柔润,反映了肝气足,“气血以流”,气血流通、充沛,肺主气、心主血,这就反映了心肺功能正常,“腠理以密”,腠理固密而不疏松,不容易受外邪侵犯,脾主肌肉,腠理就是肌肉纹理。所以说,谨和五味,五脏功能都正常,身体就强健。“如是”,如果能做到这样的话,“则骨气以精”,这个骨气是泛指气血,上面说的那些筋骨、气血、肌肉、脉等等,都可以用骨气来概括。精就是强盛,就是指的人体非常地健康。“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谨慎地遵守这个养生之道,特别是遵守谨和五味的养生之道,就可以保持天赋的寿命。

下面看134页的[理论阐释]第一点是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的问题,也就是五味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但是如果偏嗜就可以伤害五脏,正如同所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样,所以强调五味要调和。在《内经》里面呢,五味所伤的问题,记载得确实不完全是本段所说的这样,苦味就伤心、甘味就伤脾,不是单纯这样,它有个相克所伤,比如辛味太过就伤肝(应该是肺气津,肺金过克肝木),苦味太过就伤肺(应该是心气津,心火过克肺金),咸味太过就伤心(应该是肾气津,肾水过克心火),等等,它有一个按五行相克所伤的问题,《内经》也有这样的记载。同时还有一些个记载,和我们说的规律都不大一致,也就是说五味伤人的话呢,不一定就完完全全按照本篇、哪怕按照《太素》校勘的说法,或者按我刚才所说的相克的说法,还有一些其它方面的说法,五脏所伤也是很复杂的(值得写篇专题文章)。当然,一般来说,是像上面我们所说的那两种情况,也就是说,一个味伤本脏,甘就伤脾,辛就伤肺,酸就伤肝等,这是一种伤法;另外一种伤法是按五行相克伤(某味津盛本脏之气,在伤本脏的同时,还伤所生之脏,又伤所克之脏,也就是“一味伤三脏”,不知是否伤生我之脏、克我之脏,总之,值得研究),一般的来说是这样看的,但是个别的时候,也有不符合这两个规律的情况,事实上,临床上也有那些个别情况。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既要知道有一般的规律,又还要知道有特殊的、个别的情况,这样的话呢,在分析实际问题、在认识有关理论时才不至迷惑。

第二点是对五味理论的现代研究的问题进行了简短的综述。供各位参考,比如它提出来,《内经》时候就提出多吃咸的东西就伤血,现在认为咸的东西、高盐食物确实对血的粘稠度也有影响,对人的血压也有影响等等。

下面看[临证指要],关于五味理论的临床意义。中药有五味、饮食也有五味,饮食五味太过伤人,中药的五味调和不当它更伤人,这里特别提出来中药的五味、当然了,药食是同源的,有很多的药它也是食物,反过来也是这样嘛,很多的食物其实在我们中医里边临床应用、养生应用时,都作为药来使用,所以药食是一个道理。在日常生活中要调和五味,在临床用药时尤其要注意药性,不要太偏。教材还逐条地按五味对食物进行了简要的举例说明。一是辛味的食物,辛味主散、辛甘发散为阳嘛,所以辛味的食品中有行气、行血、发散的作用,比如葱、姜、蒜、胡椒、辣椒这些东西,如果作为食物,它也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比如说治疗气血阻滞、外邪束表等,你受了外感、受了风雨了,来碗姜糖水喝一喝,这也有发散作用。但是如果辛味太过了,药也好、食品也好,辛味太过就容易使人生热(我国西南地区湿气重,所以人们常吃辣椒来生热以祛湿气即是此理。但张悟本教授强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湿气不重时而常吃辣椒则伤肺、伤肝,比如北方地区肺癌患者多为食辣者。我的孩子从小爱吃辣椒,双手指甲上长了好多麻点、凹凸不平地,同时还常在晚上有腿抽筋的病症,找了几家医院看也不明其病因,后来意识到跟吃辣味太多有关,减少进食辣味后有好转。现在知道了辣伤肝的直接危害,伤肝则血不荣爪甲、肝不主筋就夜间抽筋,就很少吃了,这两个症状也根除了)

二是甘味、甜味,甜味本来就有补养的作用,有和中缓急补益作用,甘缓嘛,甘能补中嘛、入脾胃嘛,比如说蜂蜜、饴糖、甘草,甘草在我们国家规定可以作为食品类。有些胃脘疼痛、痉挛性疼痛,用甘草、饴糖、蜂蜜这些东西有缓和的作用,这是说有病,正常的呢,如果脾胃比较虚弱、虚寒的话,也可以适当地使用甘补的药、或甘温的食品。但是如果甜味药用得太多了,容易引起气滞,“甘能中满”就是因为引起气滞导致的,使得腹部胀满,前面我们讲了嘛,“味过于甘,脾气不濡,胃气乃厚”,我不是说可以引起腹部胀满吗,之所以脘腹胀满,是因为甜味可以阻滞气机,气机不畅了就可以出现腹部腹满的症状,甚至可以产生烦烦闷、烦燥的情志病。不但《内经》的理论就提到“甘能中满”,其实现代实验观察也好、临床观察也好,都有这类的情况,就是甜味太过的时候、吃甜的东西太多了,容易使人心烦。

近年来有很多人叫做亚健康状态,或者叫慢性疲劳综合症,非常多,据我所看到的材料,说是占人口的60%有那样一种状态,疲劳、心烦、精力不足、睡眠不安,有时候心跳、肩背不舒等等,用现在的话说叫做多系统的功能紊乱,但是作一般的理化检查又发现不了哪儿有疾病,所以起名叫亚健康吧,说它健康吧他不健康,说他不健康吧又查不出来毛病,又叫慢性疲劳综合症等等的这样不同的名称。就是这类的人现在很多啊,据说是由于精神的紧张、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就容易产生这样一些症状。其实呢,我在临床上观察,那些原因固然是一个主要的方面,其实恐怕跟饮食结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也有关系。我看有的人不见得就压力大,或者说他不应该有压力大,但是他也搞成这个样子,真是“天之罪欤,人之过乎”吗,有的时候不是天之罪,有的时候不怪别人、不怪社会,就怪自己,明明可以按时作息,这是挺好的生活规律,他就要以为那样半夜也不睡觉、2点才睡觉,那才算是最高明,人家工作紧张、工作忙,必要时是这样,但是有人呢,他没有事儿他也要搞成这样,显得他这样好像是一种时尚,这些情况也容易产生那些慢性疲劳综合征这样一系列症状,当然有很多人是由于工作紧张造成的。

对那些人我刚才说有个饮食习惯应该注意,我曾经写过一篇小文章,作为一种科普的小文章,就是对这些情况怎么办,其中一条,饮食必须注意,我给他说的一不要喝酒,因为喝酒本身就影响人的大脑的正常功能,影响人体的气机正常的运转,二是不要过多吃甜东西,因为甜容易引起中满,气机阻滞容易心烦,这是饮食上,辣的、甜的,晚上睡觉前那顿饭不要吃得太不好消化,因为现在的习惯也是晚上要请客、要招待,吃了煎炒烹炸,吃得很难消化,这个休息肯定受影响,胃不和则卧不安嘛。三是生活要有规律,工作要有计划,你无论多少紧张的工作都要有计划啊,有条理地去做,前面我们讲过,说“专一而正直”,精神专直,这样的话呢,虽劳而不倦,劳累的工作做得不少,但相对来说就不疲倦,如果做着这个想着那个,七想八想很多事,手底的活儿没做好还很疲劳,所以要有计划性,要尽量地做到生活有规律。四是就是应该多做些体育锻炼,特别是青年人、中年人,因为他们压力最大啊,我的建议是每周至少一到两次,这应该说不多了,相对剧烈的体育运动不能少于1个小时,所谓相对剧烈,那就看个人耐受程度,你不能半年没练了,哪天突然一练给累坏了,这不成,循序渐进地,但是要相对剧烈的,必须要出汗,冬天练也得出点汗,当然游泳出不了汗,那是另外一回事,总之,是要相对剧烈。也有观察,结果是剧烈的体育运动可以消除一部分抑郁状态,消除一部分烦燥。说成天烦得没意思、成天不想动,你干脆去跑跑跳跳、高兴一下,反而过去了。最后我才建议,还不行再用点中药配合一下,中药怎么治呢?中药是调理肝脾的方法,除了调脾还要调肝,因为他急躁啊,这跟肝也有关系。

三是味过于酸,酸味的食品有开胃、增强食欲的作用,但也有收敛、固涩的作用。教材还根据现代的研究结果,说增强肝脏功能。增强肝脏功能不一定是现代研究,因为咱们中医订为酸入肝。还说能提高钙、磷的吸收率,这是现代研究的结果,酸味又有止汗、止泻、治遗精这类的作用,但是酸味太过容易出现所说的木克土,容易导致脾胃的毛病,造成消化功能紊乱。

四是苦的食物,比如杏仁、苦瓜等,苦有宣泄、清热、燥湿、抗菌等方面的作用,苦燥嘛、苦以燥之,咱们治湿病的时候不是有淡渗利湿、芳香化湿、苦以燥湿、风能胜湿嘛,那么苦有燥湿的作用,少量地用、苦味就能健胃,因为酸苦涌泄为阴,苦有往上升的作用、还有往下降的作用,所以少量的苦味可以健胃,因为胃以降为和嘛,现代药理学也有苦为健胃药一说嘛。但是如果苦味太多、过燥就反而伤胃了,可以导致恶心呕吐这些个胃受伤的症状。

五是咸味,咸味具有软坚散结的作用,比如海带、海藻、海蛰等等这些个咸味的食物,可以治疗瘰疬、痰核、瘿瘤这类的疾病。现代药理学认为此类食物中含有在钾钠,是啊,那些海产品可不就含钾钠比较多吗。但是如果咸味太过,就可以伤血,《内经》说咸伤血、咸伤骨,血属于心,咸味属于水,所以过咸就伤心、也就是伤血;咸味本身入肾,但是如果太过了,它也伤肾。

五味理论的临床应用,在《内经》理论里记载很丰富,还有其它的一些篇章也谈到这个问题,更举了具体的饮食物,五谷、五畜、五菜、五果等,都有举例,这些都是从五味这个角度来分析,什么样的情况适合于用哪种谷物、吃哪种果子,干果也好、水果也好,吃什么蔬菜、以及吃哪些肉类等等,《内经》有这方面的记载,相当地丰富。

《生气通天论》这一篇我们就讲完了,下面讲病因病机章的第二节,《素问·玉机真脏论》,在135页,这一节是节选的。玉机、因为本篇有这样一句话,黄帝说这一篇的理论非常好、非常重要,因此要“著之玉版,藏之藏府,命曰玉机”,就是要刻写在玉石的版上,古代没有纸张的时候是刻在竹片上的,那要在玉版上刻不就更珍贵了吗,把它藏到“藏府”里,藏府就是藏东西的吧,把这个理论起个名字叫“玉机”,机本身就有重要的意思,也就是指的重要理论。

真脏、这里是讲的真脏脉,切脉的脉象,有真脏脉,它是属于诊断的内容,我们本章没有选进来,我们本章是选的病因病机部分,疾病传变的问题,但是就全篇而言呢,人家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是讲的真脏脉及诊法的问题,脉象有正常脉象、有病脉、还有真脏脉,所谓真脏脉是危重病的表现、是脉象当中没有胃气的现象,一般的脉它都应该含有胃气,有和缓之象、或者叫冲和之象,那是因为有胃气的表现,如果没有胃气了,那就毫无和缓之象,其脉象就是真脏之气暴露于外了。每一脏都有其象,比如说肝脉弦,肝脉弦在正常它也应该弦,春天脉就弦,或者肝有病的时候尽管是病态,它脉也是弦的,但是弦的当中它还要有胃气、还具有冲和之象,但是如果这个弦脉毫无冲和之象,《内经》的比喻就是“如循刀刃责责然”,那就不是一般的弦了,拿手摸上去好象摸那个刀刃一样,你说可怕不可怕,摸到这种弦脉,弦归弦啊,但是好象摸到刀刃一样,太可怕了,没有冲和之象,这是肝脏的真脏脉、死脉。你要一般的弦脉呢摸上去也是弦,但是呢《内经》说“如循长杆末稍”,有弹性,长杆挺硬的那种不行,要长杆末稍按起来挺有弹性,当然也有的说“如按琴瑟弦”,好象按着琴弦一样。不管是什么,它都应该有胃气。如果不是“如按长杆末稍”,而是“按长杆”的感觉了,摸到这脉上就像按到棍子上了,这也就成病脉了。我是拿肝脉、拿弦脉作比喻了,《内经》的话就是这么举例来说的。它讲的正常脉呢,是有柔和、冲和、缓和之象,没有胃气的现象那就是毫无和缓之象,那是真脏之气暴露于外,所以说是死脉。由于本篇是讨论了真脏脉,又讨论了病因病机的理论问题,这些理论又都是非常重要的,还要“著之玉版,命曰玉机”,因此篇名叫《玉机真脏论》,这是关于篇名由来。

我们是选的病因病机部分,疾病传变的内容,135页的这一段,提要是说病气的逆传与顺传。我先读一遍:

[原文]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帝曰:善。夏脉如钩,何如而钩?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帝曰:善。秋脉如浮,何如而浮?岐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傍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帝曰:善。冬脉如营,何如而营?岐伯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含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解(亻亦),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眇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帝曰:善。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帝曰:然而脾善恶可得见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帝曰:恶者何如可见?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脏,中央以灌四傍,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着之玉版,藏之脏腑,每旦读之,名曰玉机。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黄帝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脏而当死。是顺传其所胜之次。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这一段落分两个自然段,第一个自然段讲的是病气逆传,第二个自然段讲的是病气的顺传。在疾病传变当中,逆传是危险的病证,顺传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治疗。五脏受气于其所生”,这里有两个其所生,在理解上容易混乱,我们就先把它硬记下来再说。“五脏受气于其所生”,这个所生是说我生,比如说肝生心、心生脾等。这里的受是接受,是病气的来源,病气从哪儿来呢?是从我所生之脏来,也就是“子病传母”(逆传嘛)。当然也有的解释不是这样,比如高士宗在《素问直解》说“受”为“授”,把自己的病气授予给子,用“母病传子”来解释,这种解释不大对,因为这样和下文连不上(这就不是逆传了,这么简单的道理还能称为注家吗),《内经》本段下文有自己的解释,就是“子病传母”。“传之于其所胜”,这就好理解,就是传到我克之脏、我所胜之脏。“气舍于其所生”,舍就是藏舍、居留,其实也是传导、传导而藏舍。这个其所生是生我者,舍于生我者,其实还是子病传母。这里的“其”字教材有注释,有的注家说前面的“其所生”、后面“其所生”没法区别,所以认为后面的“其”字好象应当是衍文。总之,前者是我生、后者是生我。“死于其所不胜”,所不胜就是克我者嘛,比如说肝病死于秋、或者肝病传到肺就是危证了,当然这个死也就危重之意了,我们在前面讲课曾经讲过这个问题,《内经》所说的死、或者必死,无非是说病比较危重(恐怕还是死的意思)。下面说病之且死,必先传行”,传就是传变,由此脏传彼脏,传到什么地方呢?“至其所不胜,病乃死”,传到它所不胜之脏、或者说传到它所不胜之时就危重了,不管月份、季节还是时辰,它都有所不胜,按五行相克来算的话,它所不胜之时、之脏的时候,病乃死(逆传两位而死,但其根源在于“子”)

上面所说的这种情况,是说的什么呢?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是说的病气的逆传,不是一般的传变,所谓一般传变,本篇是指的相克而传,就是肝病传脾、脾病传肾,按相克这样地传,它说这是顺传。但是上面所说的这个理论,说“此言气之逆行也”,不是一般的顺传。刚才我说了,逆传的疾病是一种危重的现象,所以说“故死”。

下面就是具体的举例了,不是“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其所胜”嘛,具体来说就是“肝受气于心”,五脏受气于其所生、受气于我生者嘛,肝生心、木生火嘛,所以说肝受气于心。下边就具体解释了,“传之于脾”,传之于其所胜嘛,肝胜脾啊,所以传之于脾。“气舍于肾”,上面不是讲了嘛,气舍于其所生、舍于生我者,肾属水、水生木嘛,所以肝病气舍于肾、木气舍于水,舍于生我者。“至肺而死”,就是死于其所不胜,肺金克肝木,所以说至肺而死,这道理就是这样的(病气之源在心,逆传三位而死),所以说受应解为接受的受,而不是授予的授。

下面又举例说其它四脏,说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都是一样,“此皆逆死也”,这都是逆传而出现的死、危重。这些例子是解释了上面所说的理论,下面呢,又具体地按时间举例,按一昼夜十二个时辰也好、按昼夜晨昏划分也好,那么哪个病到什么时间死亡呢,最后一句话是要讲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休息一下再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