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其昌论书法

 田牧 2017-05-06

董其昌论书法

  中国书法,晋唐以后,行楷大盛,名家辈出,如百花竞艳。其间有几位开派立宗,对后代起较大的影响,明朝董其昌便是一人。
  董其昌不独以书法擅名,且工绘画,精于鉴赏。此三者关系密切,历代书家中兼能者不少。然能融会三长,俱达高水平,卓然成家者,则不多见。求之古人,只不过宋代米芾、元代赵孟頫和明代董其昌三家而已。对于董的艺术成就,穷本寻源,首要在于他深谙书法,继而带动了其他。因之,研究他的书学,对继承和发展文化遗产未始无益。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万历十六年进士。历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谥文敏,《明史·文苑传》有传。《松江志》称他“少好书画,临摹真迹,至忘寝食。中年悟入微际,遂自名家。行楷之妙,胜绝一代。”本传称他“其始以米芾为宗,后自成一家,名闻外国。”又说:“同时以善书名,临邑邢侗,顺天米万锺、晋江张瑞图,时人谓
邢、张、米、董……然三人者不逮其昌远甚。”这些评语代表当时的看法。
  董氏论书之作,主要见于所著《荣台集》和《画禅室随笔》。下文引语俱出于二书,不再一一标明。若有别出,则注明来源。
  其昌自述其学书云:
吾学书在十七岁时,初学颜鲁公《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仲、祝希哲置之眼角。书家之神理,实未有入处,徒格辙耳。比游嘉兴,得尽观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知从前妄自标评……自此渐有得,今将二十七年,犹作随波逐浪。书家翰墨小道,其难如是,况学道乎!
  又云:
余十七岁时学书,初学颜鲁公《多宝塔》,稍去而之钟、王,得其皮耳。更二十七年学宋人,乃得其解处。
  以上二则话,前一则大概是在他五十岁左右写的,后一则时间稍早一些,内容大体无异。借此可知他初学书是从唐碑入手,继学钟、王楷帖。后来在当时大收藏家项元汴家见到名家真迹,方获领悟,经过二十余年,乃得古人解处。说明学书之不易。这里告诉我们,他的书法经过三变,即由石本、棗本墨拓(唐碑、晋帖)转入真迹临摹。他咀嚼英华,得心应手,终于创为“董体”。他所谓“晋、唐、宋”之别,究含何义?用他自己所言“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来解释,似比较贴切。又右军《官奴帖》,董氏有题此帖跋云:“己卯(1579)予试留都(即金陵,今江苏南京)见真迹,盖唐冷金笺摹者。此帖后归娄江王元美。予于己丑(1589)询之王澹生,则已赠新都许少保矣。”据此,此帖实为唐摹,不是原迹。古人重视摹本比之真迹,故云然(世称“唐摹晋帖,下真迹一等”也含此意)。董氏见此帖时,年方二十三,从此转入魏晋之室,为一大转变。他又有一段话论晋唐人书云:
晋、宋人书,但以风流胜,不为无法,而妙处在无法。至唐人始专以法为蹊径,而尽态极妍矣。”这些话可见他的书旨。何三畏跋董其昌书有云:“以有意成风,以无意取态,天真烂漫,而结构森然。往往有书不尽笔、笔不尽意者。”(《漱六斋集》)也可相参。
  今选录董氏论书要言,从各个方面标目条系,并附缀管窥。
  ()用笔
  “作书须提得笔起,自为起,自为结,不可信笔。后代人作书,皆信笔耳。信笔二字,最当玩味。
吾所云须悬腕,须正锋者,皆为破信笔之病也。
  “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
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
  “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
倒辄能起。”
  古人论书,言笔法者甚多。董氏仅言“提得笔起”,而戒人“不可信笔”,很为简单。细味其语,执笔用笔之法已包含无遗,不烦详论。
提得笔起则锋自正,转束处便出力,字自然遒劲。他对苏轼书每谓其用偃笔,不能提笔为病,但《跋东坡书赤壁赋后》云:“此《赤壁赋》庶几所得欲透纸背者,乃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这说明东坡并非不能提笔,惟偃笔书多。信笔是笔法所忌,究指些什么?也以他自己所言作解释。他云:“今人作书,亦信笔为波画耳。结构纵有古法,未尝真用笔也。善用笔者清劲,不善用笔者秾浊。不独连篇各体有分别,一字中亦有此两种,不可不知也。”此中还包含墨法道理。
  ()用墨
  “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语此窍也。”
  “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秾肥。肥则大恶道矣。”
  “
每波画尽处,隐隐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传耳。嗟乎,世人且不知有笔法,况墨法乎!(《跋东坡书<赤壁赋>真迹后》)

聚墨痕——书法术语。中锋运笔,因笔锋常在点画中间行进,笔画的中央线着墨最力,凝聚成一道浓重的墨线痕迹,故名。南宋除陈槱《负暄野录》称:常见(李阳冰)真迹,其字画起止处,皆微露锋锷。映日观之,中心一缕之墨倍浓,盖其用笔有力,且直下不欹,故锋常在画中。明代董其昌《画禅宝随笔》评苏轼《赤壁赋》墨迹称:“坡公书多偃笔,亦是一病,此《赤壁赋》庶几所谓欲透纸背者,乃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每波画尽处,隐隐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传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