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描写乐观疏狂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江山携手 2017-05-08

  【关键词】

诗词名句,抒情,性情,疏放,乐观旷达

 

【名句】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出处】

宋·苏轼《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妨长作岭南人。

 

【译注】

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①罗浮山:在广东博罗、增城、龙门三县交界处,长达百余公里,峰峦四百多,风景秀丽,为岭南名山。

②卢橘:橘的一种,因其色黑,故名(卢:黑色)。但在东坡诗中指枇杷。

③岭南:古代被称为南蛮之地,中原人士闻之生畏,不愿到广东来。此句有三个版本,本诗为“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全集》:“不妨长作岭南人。”、《锦绣中华历代诗词选》:“总教长作岭南人”

 

【说明】

  这首诗于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此题下有两首,这里选第二首。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辞,而东坡则不然,他在这首七绝中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同时还表达了他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更多描写乐观疏狂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www.)

 

【赏析】

  宋哲宗绍圣元年,苏轼被人以“讥斥先朝”的罪名上告,最终被贬惠州(今广东惠州),且“不得签书公事”。他一生总共被贬了四次。第一次因乌台诗案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第二次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第三次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被贬惠州;没过多久,又第四次被贬,这次被贬到更为偏远的海南。

  这首诗写于苏轼第三次被贬之后,此时诗人的性情已经和第一次被贬之时大不相同,第一次被贬黄州,诗人虽然愤懑不平,胸中抱负却依然还有,他时刻准备,期待着朝廷能“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此次被贬,诗人的心智已经成熟很多,他不再怨天尤人,也不再茫茫等待,而是学着融入被贬生活,学着享受这样的生活。岭南两广在宋时是蛮荒之地,诗人被贬此地,并没有流露出过分的悲观情绪,而是流连于岭南的景色风物之中。他喜爱吃荔枝,甚至希望自己能够做一个实实在在的岭南人,态度旷达,十分乐观,表现了他对岭南深深的热爱之情。 

 

  (责任编辑:夏素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